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耳後腫塊,是淋巴發炎還是癌?
userphoto

2022.11.20 中国香港

关注

藝人比莉不幸罹患淋巴癌。比莉自述得知噩耗那一天,「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醫院的,我就趴在牆上一直哭、一直哭…...,」鏡頭下,比莉淚灑不止的畫面,令人動容。

台灣平均每8分鐘就出現一個癌症病人,讓人聞癌色變。一旦身上有不明硬塊或者淋巴發炎、腫大,難免疑神疑鬼自己是否罹癌?

人人都會淋巴腺腫大

根據臨床經驗,80%以上的案例都是過度擔心,「每一個人一輩子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淋巴腺腫大,」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一語概括。

他進一步說明,一般常見造成淋巴腺腫大的原因,包括感冒、拔牙、細菌病毒感染等;另外,則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腺腫大,譬如自體免疫系統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梅毒、愛滋病等經常都是從淋巴腺腫大、發燒開始出現症狀。

還有,吃癲癇藥有時也會產生淋巴腺腫大的副作用;病毒感染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一部份特徵也是淋巴腺腫大。

尤其是小孩子生病,最明顯的就是脖子很容易腫起來,久久不退,父母就會擔心是不是長了腫瘤,但其實可能是甲狀腺或唾液腺腫大,也可能是腮腺炎(一般稱俗豬頭皮),或者甲狀腺旁邊的咽喉管囊腫。

廣告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楊兆平指出,兒童的淋巴組織在青春期以前比成人發達,淋巴細胞很容易接受抗原刺激,譬如痱子、疹子、洗頭、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經常抓養等,都可能造成局部淋巴腺腫大。10~12歲以後淋巴組織開始萎縮,反應就不會那麼敏感。淋巴腺腫大與淋巴癌是兩回事

淋巴組織主要集中於三大部位:頭頸、腋下與鼠蹊部;另外在腹腔、胸腔裡也有很多淋巴結,脾臟、肺臟、肝臟等內臟器官的入口處,周圍也分布很多淋巴組織。

淋巴結的形狀像豆子顆粒,每一個淋巴結像樹幹分枝一樣向外散開(淋巴腺),並有各自的管轄區域。楊兆平醫師提醒,一旦發生淋巴腺腫大就要去「追本溯源」,它的管轄區域內是否有感染、皮膚病變或者被蚊蟲叮咬。

「經常淋巴腺腫大的人並非就是淋巴癌的高危險群,這是兩回事,」楊兆平主任確切指出,淋巴癌雖是造成淋巴腺腫大的原因之一,但因為淋巴腺腫大得到淋巴癌的機率並不高。

一旦發現淋巴腺腫大,病人就醫時可看血液腫瘤科、耳鼻喉科、風濕免疫感染科、家醫科、胸腔科、乳房科、一般外科、內科等。

廣告

一般而言,醫生會用目測、問診、觸診,必要時用穿刺、切片、驗血方式確認。身體外顯、外露部位較容易觀察,但屬於內藏器官周圍的淋巴管就必須靠電腦斷層掃瞄,甚至使用侵入性的內視鏡偵測。

會痛比不痛好

醫生會依據淋巴腫塊的數量、大小、發生位置、有無痛覺、質地、發病時間等條件判定,「準確度可達80%,」張明志醫師強調。

數量。如果只是一個、兩個腫塊,分散開來,基本上是良性;若腫塊連成一串像葡萄,或者超過兩個部位以上,兩側都有,極可能是惡性。

大小。直徑小於兩公分,摸起來會痛,良性居多;直徑超過兩公分以上,摸起來不痛,但腫塊很硬,惡性居多。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一公分半、如花豆(大紅豆)般大小(約一個指節),才有可疑,若是如黃豆、綠豆、小紅豆般大,不妨先觀察兩個星期,腫大範圍是否持續擴大。

若是良性腫塊,直徑超過兩公分,幾個月仍未消掉,有些醫生還是會建議病人切除,以絕後患。

位置。鎖骨上方、前頸胸骨乳突肌的三角部位淋巴腺腫大,很多與感染有關,良性、惡性的機率各佔一半;頸後則大多是良性。

但也可能誤判。一位牙科醫師的太太腫大的位置在頸後,切片結果竟是惡性腫瘤。也曾有青少年頸部長得像荔枝那麼大,反而是良性的,「You never know,永遠有例外,」張明志說。

廣告

一般在胸腔或腹腔的部位,比較難察覺。有時是因肚子痛,開刀切片後才發現是淋巴癌造成的腸阻塞。藝人比莉就是因為時常胃痛,進出醫院20餘次,最後才被診斷出是淋巴癌。

淋巴癌較少是從腹股溝的鼠蹊部開始發病,很多是因為生殖器細菌感染性病,或下肢有外傷才造成腫大。

速度。腫塊的生長速度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惡性腫瘤的特質之一,就是短時間內持續變大,1~3個月內變成兩倍,就有可能是惡性。如果腫塊已存在三、五年,反而較不需要擔心,「惡性腫瘤很少經過那麼久還沒有動靜,八九不離十,是良性,」楊兆平指出。

病史。病史很重要,以前沒有,突然在一、兩個星期內漸漸大起來,就要小心。

楊兆平舉例,有些小孩的淋巴腺從一、兩歲就開始腫,六、七歲才來就診,拖了這麼久都沒變化,絕大多數是良性,因為身體長大了,淋巴腺也會長大,除非是特殊原因感染,通常不需特別處理或治療,也不需要切除。

摸到腫塊儘速就診

淋巴癌的好發年齡為55~56歲,性別男女比例為1.5:1,以男性居多。其實,和其他癌症比較起來,台灣罹患淋巴癌(瘤)的人數並不多,平均發生率每10萬人約有7.07人,每年新增約1,700名病患,累積估計已有3萬名淋巴癌患者。

淋巴癌雖然是從淋巴組織長出來的腫瘤,但症狀不一定是淋巴腺腫大,可能是在淋巴結外的淋巴組織生成,譬如胸腺、肝脾、腹腔、鼻咽等都有可能長出淋巴癌;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癌症發生淋巴轉移,譬如乳癌、肺癌、甲狀腺癌等,也會造成淋巴腺腫大。

至於到底是不是得了淋巴瘤(癌),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局部或全身表淺部位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有時伴隨發燒、夜間盜汗與三個月內減輕體重5%以上等症狀。當淋巴腫瘤日漸長大就會對鄰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癌症希望協會」編制的淋巴癌病友手冊,提供了一些辨認特徵與方法,相關資訊查詢網址:http://www.ecancer.org.tw

一旦被確診是淋巴癌,也不必驚慌失措。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邱宗傑醫師表示,在所有癌症中得到淋巴癌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種,治癒率居所有癌症之冠。

邱宗傑醫師診治過很多病史超過十幾年的病友,狀況維持得很好。近年來,應用淋巴癌單株抗體合併化學治療,更提高病人的5年存活率達70%,有些甚至到第四期都可以被治癒,「最怕的是病人不願面對,到處亂找偏方,拖到很晚才就醫,體內的抗藥性都已經產生了,」邱宗傑警告。

免疫系統不全是惡性淋巴癌的高危險群。譬如AIDS病人,淋巴球內的免疫細胞(T細胞)被破壞;也有可能因病毒感染、使用抑制免疫藥物的器官移植手術,導致惡性淋巴增生;還有一種先天顆粒球功能不正常,很容易淋巴感染,是極少數的病例;也有家族遺傳因素,一人得癌,其他家族成員罹病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淋巴癌近幾年有增加的趨勢,絕大部份無法追查出真正的原因,醫生再三叮嚀,平日多注意身體的變化,只要發現異常腫塊或不明原因症狀就要就診,還有就是定期做健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審稿專家: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楊兆平

醫學小辭典

惡性淋巴癌區分為「非何杰金氏」(No-Hodgkin’s Lymphoma)與「何杰金氏」(Hodgkin’s Disease)淋巴瘤(癌)兩大類。兩者雖都是惡性淋巴瘤,但在細胞病理組織型態完全不同。

東方人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較西方人多,惡性度較高,腫瘤細胞很容易散播,一般治癒率也可達60~70%,要視病況嚴重程度而定;「何杰金氏」治癒率較高,可達80~90%。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轉移,比較常見的是轉移到骨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等部位。何杰金氏由於惡性度較低,癌細胞長得很慢,比較不會發生遠端轉移。

從淋巴癌到「08愛」

28歲的葉北辰,台灣大學心理碩士,年輕、樂觀、積極,長得人高馬大,平日不菸不酒,作息正常,熱愛運動,是馳騁籃球場上的健將。但淋巴癌說來就來,無緣無故找上他。

2003年底,葉北辰常常感覺胸部不舒服,心跳變快,老是喘不過氣,起初以為是身體狀況變差沒在意,至於胸前隆起的腫塊,也以為是打球時被人撞傷。

情況愈來愈嚴重,拖了3個月才去就診,醫生高舉著他的X光片往光牆上一瞧,當場大喊一聲:「天啊!」葉北辰形容當時的情況:「我腦筋一片空白,內心鴉雀無聲,但又充滿壓力。」

醫生診斷他是介於3期至4期的淋巴癌。葉北辰事後回想,身體早已出現警訊,但自己的警覺性太低,包括周圍的親朋好友,對淋巴癌也都沒什麼概念。一位當醫生的高中同學聽到他生病,甚至對他說:「很沒有真實感,」因為過去接觸的癌症病人都是陌生人,而不是自己的老同學。

仗著年輕力壯,葉北辰很有信心,很快開始做化療。沒想到他的病程詭異多變。2004年7月,化療做完不到兩個月,淋巴癌復發並且轉移至腹腔,醫生替他換了藥物繼續施打,一直換到第三線藥物,幾乎到了無藥可用的窘境,最後自費嘗試了一劑60萬的新藥,總算把腫瘤壓了下去,並順利做了自體幹細胞移植。

葉北辰忠實地紀錄了自己接受治療的過程,並架設了一個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s183),在網路上與其他病友分享交換抗癌經驗。此外,經由「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輔導,葉北辰與多位病友聯合發起「08愛俱樂部」,於9月中旬正式成立,由他出任第一屆會長。

成立病友會一方面可增進社會大眾對淋巴癌的衛教宣導,同時也對病友及家屬提供協助支持。這些病友都經過一段血淚斑斑的抗癌過程,產生相濡以沫的革命情感,因淋巴癌「同病相愛」,而非「同病相憐」,並決定繼續將這股力量發揚光大,照顧更多的人。

癒後,葉北辰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熱愛的籃球場,雖然體力、爆發力不如從前,無法像過去一樣在球場中奮力衝撞,但他換了另一種身份,受聘擔任業餘籃球教練,經常利用假日領軍出征。

聚精會神在場邊指揮佈局、調兵遣將,對葉北辰的人生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無論用什麼方式回到球場,都是對自己生命的執著,」他語氣平靜,充滿感恩。

淋巴與排毒,八竿子打不著!

坊間常見大肆廣告「淋巴排毒餐」,或是「淋巴引流排毒按摩」。淋巴真的可以幫助排毒嗎?

這個問題,連醫生都啼笑皆非。「根本是無中生有,以訛傳訛,八竿子打不著,」馬偕胸腔科醫師呂衍達斬釘截鐵指出。

他解釋,淋巴是免疫系統的一環,具有篩檢抗原功能,外來的抗原通過淋巴結,淋巴細胞會做適度的反應,當器官受傷或體內受到細菌病毒侵入,血管內的白血球或組織間的免疫細胞立刻擔負第一線的打仗任務,並把「第一次接觸」的作戰訊息透過淋巴系統傳出去,淋巴結內有第二級的免疫細胞,可以對這些病毒、細菌、癌細胞產生識別功能,「就像是體內的第二道防火牆,」呂衍達比喻。

淋巴除了提供免疫細胞防衛功能之外,還有把留置在細胞外面的水分體液導回體內的引流作用,以免造成酸化;另外,則是提供營養功能,將小腸分解的脂溶性脂肪,導引至全身各組織部位吸收。

「到底什麼是『毒』?」呂衍達反問,如果指的是體內的廢棄物或者產生的可能有害物質,最主要還是靠皮膚的汗腺(汗水)、尿液、糞便排除,「淋巴絕非倒垃圾系統,」他強調,因為淋巴最後還是回流到中央循環系統的靜脈,如此豈不是把「毒」又放回去?

呂衍達呼籲,千萬不要盲目聽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說詞,也不要胡亂找偏方,既勞民傷財,且徒勞無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淋巴癌6大警訊,立即檢視
UC头条:淋巴癌6大警讯, 立即检视
热疗真的可以热死肿瘤细胞吗?
【疾病诊疗】脖子有肿块 如何分辨良性肿瘤还是癌症?
及早發現 淋巴癌有救
陈正秋-耳后淋巴肿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