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献忠的帝业为何夭折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首领。崇祯年间,他组织农民军克凤阳、焚皇陵、 陷襄阳、破武昌,打了不少胜仗,为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作出了贡献。

梓潼县文昌庙里的张献忠塑像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6月占领重庆,8月攻克成都,11 月16日在成都称帝,取国号“大西”、年号 “大顺”,自称“大西皇帝”。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引兵拒战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终年40岁。

大西军

张献忠从打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到中箭身亡并致大西政权灭亡,前后不到3年时间,在大西皇帝的位置上仅坐了2年时间。与李自成相比,他没好到哪儿 去,两人的结局几乎如出一辙。 张献忠造反干得风生水起,一路势不可挡,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翻身机会,怎么到了四川就败得那么惨?张献忠的帝业为啥夭折得那么快? 这里结合史料,给大家作个解析。

民间的离奇传说

对张献忠失败的原因,民间各种猜测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也不少,传得最邪乎的是张献忠的祖坟被人动了手脚。

传说明朝督师杨嗣昌围剿张献忠失败,导致襄阳王被农民军杀害。杨嗣昌难辞其咎,不得不以自杀谢罪。临死前,他给崇祯皇帝写了一道谢罪表,说:“臣不意献忠釜底游鱼,自成瓮中躄鳖,乃能突破天网,嚣张至是。臣虽万死,亦无以谢陛下。然窃思之:二贼之获邀天幸,屡败不死者,或其祖宗茔墓足以庇之。愿下诏该管州县查毁,以助天讨。”

督师杨嗣昌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献忠、李自成之所以侥幸逃过明朝大军围剿,多次被打败而不死,可能是祖坟埋得好,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请皇上下诏给所在州 县查明2人的祖坟并将其捣毁。

崇祯帝

这显然是一种下三滥手段,充满封建 迷信色彩。但此时的崇祯似乎对镇压农民起义已无计可施,竟然采纳了杨嗣昌的建议。虽然没有公开下诏,但派了一名太监秘密去陕西,叮嘱巡抚汪乔年照办。

张献忠、李自成的出生地分别是肤施县、米脂县。汪乔年密令两县县令,查明张献忠、李自成的祖坟,并将其掘毁。可张献忠、李自成出生草根世家,世代祖坟没有碑碣坊表之类的标记。造反以后,他们的家人和亲戚不是被官府处死就是逃离他乡,没人知道两家的祖坟究竟在哪里。

张献忠

后来,肤施县知县杨绰云得到柳树涧一位老农报信:曾经见到张献忠到当地一座坟前挂孝祭扫。 杨知县立即带人前去察看。

老农说的这座坟在一个山尾上,四周长有杂草,草丛中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堆,土质松软,颜色 鲜艳。杨知县叫人拔除杂草,照准土堆往下挖。挖到地下 1 米多时,果然发现一具棺材,棺木尚未腐烂。打开棺木,见棺内有一具尸骨,一股热气从棺内随之溢出。移开棺木,又发现棺材下面有一个洞穴,有热气从洞中冒出,如同蒸汽。沿着洞穴往下挖,越挖越暖,直到挖到山脚下。

杨知县找来几个风水先生察看,都认为此处本不是什么风水宝地,只因山脊暗藏着一股气脉,坟地恰好在脉穴上,因而给后人带来好运。要破掉这家人运势,需用污秽之物塞入洞穴之中。

杨知县当即叫一个民工往洞穴撒尿,可穴内热气冲鼻,令人窒息,民工尿没撒完就晕倒在地。知县又下令将粪水、狗血灌进穴内,将女人的经布往 里塞,再用铁条、木屑和着泥浆封住洞口。最后,命人焚烧尸骨。

说来也怪,自从祖坟被挖后,张献忠性格大变, 喜乐无常,精神狂躁,疑似患了疯病。幕僚王又天通过占卜,算出他“犯在祖茔”,并告诉张献忠。张献忠不信,派人化装成乞丐,潜回老家了解真相。在证实祖坟被毁后,张献忠对杨嗣昌更加恨之入骨。后来打下武陵(今湖南常德),张献忠杀了杨嗣昌的族人, 刨了杨嗣昌的祖坟,挫骨扬灰,以报此恨。

李自成祖坟被挖之事更离奇。挖开之后,有一 大群白蚁附棺。坟内有一盏铁灯,尚未熄灭。打开棺木,只见尸骨青色,长满黑毛,脑后穴中盘有小蛇一条,头上有角,身上有鳞。见日光突然照进,小蛇噌地跳起,飞越一丈多高,对着日光吐信子,随后又回到脑穴之中。监督挖坟的米脂知县边大绶,将这条蛇和头骨一起送到北京。

后来,李自成攻打开封时,被守将陈永福射瞎左眼,据说与祖坟被挖有关系。

把失败归于祖坟被挖,显然是一种戏说,属荒 唐之言,没有科学根据。张献忠、李自成的失败原因固然很多,但绝不是被人刨了祖坟所致。

张献忠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实,只要冷静分析一下张献忠到四川后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找到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一味崇尚武力。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魏征怎样治天下,魏征直言不讳地说:“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意思是说,靠战马和刀剑能打下江山,却不能使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治国之道应是用武将平天下、用文官治天下。

唐太宗从善如流,采纳魏征建议,从而实现政治清明、国势日上,开辟了一代盛世。

唐太宗与魏征

张献忠也靠铁骑和刀剑打下了一片江山,但他只崇尚暴力,不相信文武之道。他满脑子都是血与火、刀与剑,坚信武力能征服一切,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入开始,他就奉行“以杀树威”,并把屠杀作为“制剽悍,安反策”之计,对反对他的人进行无情镇压。没想到,杀戮不仅没有征服川人, 而激起川人反抗。对此,他没有反躬自省,而是进 一步采取“以暴治暴”措施,先屠儒,后屠民,再屠新附将卒,致使屠杀不断扩大化,最终导致局面失控难以收拾。

大西国建国之初,张献忠也任用一批降官,辅助朝政。但他根本不信任这些人,找出各种理由陆续杀了他们。孙可望(张献忠的部将、干儿子)曾劝谏说:“把文官杀了,谁帮父皇治理天下?”张献忠回答:“文官还怕没人做吗?”

但他万万没想到,文治的废弛、武力的肆虐,最终使大西国步入腥风血雨、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缺乏治国理政本领。

张献忠是个典型的武夫,带兵打仗还可以,但要当皇帝,他确实不是那块料,更谈不上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 国家要像烹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张献忠偏不信这个理,一到四川就大动干戈,用暴力把四川搅得天翻地覆。

大西政权建立之初,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当政者应迅速调整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张献忠却一味搞镇压活动,以致扩大打击面,把原本可以争取的力量推到了对立面,壮大了敌人,孤立了自己。

面对反叛声浪日益高涨、内忧外患共存、 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相互交织的局面,他没有采取正确方法化解,而是把问题简单化,简单到用铁和血来决定。更可怕的是,他完全 相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但不亲近百姓、依靠百姓,反而把百姓视为仇敌,遇事不顺就拿百姓当出气筒,以杀解恨。

1646年初,大西国出现严重危机,孙可望 等曾劝诫张献忠要立足四川,缓解矛盾,改善民生。但张献忠根本听不进忠告,反而对汪兆龄“川人不知怀不感恩,所以该杀”的鬼话 深信不疑,以致陷入滥杀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

张献忠《七杀诗》

(三)流寇思想根深蒂固。

张献忠在长期征战中,养成一身的流寇习气。每打下一个地方,他都“陷而不守”,往 往攻占甲地、丢掉乙地,攻占丙地、又丢掉乙地,有的地方多次攻占又多次丢失。对占领之地,从未搞过建设,仅仅作为临时荫蔽之地,军队则以“打粮”为生,“饥而聚掠,饱则弃之”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俗点说,张献忠像个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入后,张献忠的流寇习气完全没改。他原本想以巴蜀为根,但这个根没有扎下来。虽然建立了中央 政权和地方政权,但没有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没采取过一项直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甚至连一些仅有的军政措施也没贯彻下去。

这样一来,问题就找上门来了:养那么多军队,粮食从何而来?军队怎么生存?

张献忠故伎重演:让军队到民间“打粮”,老百姓交不出钱粮就以“反民”论处。但战乱之中,农业遭到破坏,老百姓又有多少粮食可打?民杀、土荒、粮尽,最后把好端端的“天府之国”弄成一片荒野,庞大的大西军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张献忠此举,可说是自毁家园、自毁长城!

(四)缺乏根据地意识。

过去,张献忠之所以能在长期征战中胜多败少,主要是靠打运动战,以速度和灵活优势压制敌人。即使在陷入困境时,也能想出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最终赢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入后,形势出现反转。他住在成都,困于川西一隅,成了敌人包围的目标。这样一来,积极主动的进攻就变成了消极防守,大西军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军队只能被动挨打。

为应对四面来敌,张献忠让军队分兵多路防守。兵力一分散,力量就薄弱,就容易被各个击破。因屡战屡败,军队士气越打越低,国土面积也越打越小, 到后来,大西国的地盘只剩下成都周边的一些州县。

如果张献忠进川后放弃滥杀,争取民心,广泛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再以根据地为依托, 派出力量到外线作战,向敌人力量空虚部位进攻, 或许能打破包围,找到一线生机。但是,习惯于流寇生存方式的张献忠,不可能有这种远见卓识,也根本不可能这样去做。

清代史学家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说:“张之失, 在于不知所为固。不知所为固则防疏,而后无余地 可凭。”这句话道出张献忠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敌友不分。

张献忠进川不久,南明势力死灰复燃,李自成又来抢地盘,南北夹击,使他一度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中。

更糟糕的是,他对形势判断不清,个人的恩怨情仇模糊了视线,分不清敌友,将李自成军队、南明军队作为主要敌人,没想到清军才是最大的敌人。

攻打李自成是他下的最臭一着棋。1645年,在清军已入陕西正谋取汉中时,张献忠打如意算盘, 想乘人之危一举夺下汉中,扩展自己的地盘。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汉中未得到,反让清军长驱直入,同时让四川的残明势力得以喘息壮大,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张献忠与李自成同是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李自成被清军打败退守陕西时,如果他能放弃前嫌,与李自成抱团取暖,死守川陕咽喉通道,或许形势会有所改变,至少不会败得那么快、输得那么惨。

清军大举南下时,张献忠应审时度势,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主动投靠南明政权,与南明弘光朝廷合作,果断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如果他与几十万南明军队联手,依托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打伏击战,准够清军喝几壶,战局自然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可惜,张献忠对此明白得晚了一点。 张献忠转移到顺庆(今南充市)后,可能预感到形势对自己严重不利,曾对孙可望说:“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之。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这说明,他在步入穷途末路时,心中已有了“选边站”的想法。但很可惜,他没及时付诸行动,错过一次良机。

(六)轻视重庆防守。

张献忠入川时,只留下5000人驻守重庆,兵力十分薄弱。入川后,他把川北作为主要战略方向, 把主要精力用于与李自成争抢地盘,完全忽视了重庆的防守。

张献忠轻视重庆的后果很快显现。甲申年 (1644)11月,兵力单薄的重庆就被马乾、曾英攻陷。 得知消息的张献忠气急败坏,派刘文秀率军收复重庆,但最终无功而返。从此,重庆被南明军牢牢控制在手中,整个川东地区也脱离了大西政权。张献忠的失败由此开始。

重庆位于四川江河总交汇口,是四川水路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重庆也是生产丰富、经济繁荣、田赋最多的地方。

重庆丢失后,张献忠这才意识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因为重庆不仅是大西国的命脉所系,也是大西 军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丢失重庆,等于丢掉了大西国的半壁江山,大西军的后勤保障很快成了大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重庆之战产生了示范效应。在南明督师王应熊号召下,川南、川西、川北的士绅纷纷效仿马乾、曾英,聚合南明残军和民众,公然与张献忠开展武装斗争。此后,大西国在军事上连连 败,很快陷入南明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政治上脱离群众、经济上毫无建树、军事上一错再错,是张献忠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军队建设角度看,一支没有远大志向的军队,一支没有底层民众支持的军队,一支靠掠夺为生的军队,注定要失败。 张献忠是旧世界的破坏者,而不是新世界的建 设者。他砸碎了一个旧世界,却无力建设一个新世界。

张献忠抗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煮酒话古人之李自成
杀人者的事业
从官军到流寇,从开国到亡国,张献忠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魔王张献忠:他真的杀光了四川人吗?
坐拥八十万大军,却对崇祯皇帝见死不救的奸佞左良玉
李自成前面顺风顺水,一路打到了京城,为什么之后却被清军追着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