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中国史上最大的地震郯城特大地震看古代抗震救灾措施

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郯城于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震中位置为'郯城——莒县间,大致纬度为35.0°N,118.5°E,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级为8.5级'。受其波及的区域遍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多达十几个省市,如京、津、晋、冀、豫、鲁、苏、皖、沪、黔、鄂等,向东北波及朝鲜半岛,波及范围约200万平方千米。据相关文献整理得出此地震的影响和波及范围:'是时同日地震凡七省,方圆五千余里'。可见,郯城特大地震破坏力之大,那么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应急救援措施与工具,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类天灾,进行抗震救灾的呢?

山东莒县邹家庄墓碑震坏——郯城大地震遗迹

一、郯城特大地震灾情概况

经对郯城地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得有二十多个府州县志详细记载了郯城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以郯城重灾区为中心,其周边的兖州府、青州府、徐州府等府州所辖的沂州、蒙阴、费县、日照、宿迁、邳州、赣榆等地同时遭受极重破坏。'其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等共五十九处,沂州、郯城死伤最重。利津、沾化钟鼓自鸣。莒州马耆山崩,沿河地中作声,或井内涌出黄沙'。按照李善邦《中国地震》一书中的中国地震烈度划分,郯城特大地震'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级为8.5级'。是中国有记载的史上最大的地震。

郯城地震等烈度分布与波及范围图

古代社会的人们在防灾、救灾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强震过后,各遭灾区如临深渊,灾区现场可谓满目疮痍,建筑物倒坍一空,尸体遍布大街小巷,惨不忍睹。更为可怕的是在强震之后,各遭震区余震不断,多处堤坝崩决,河湖水泛滥成灾,吞没城市乡村街道、大片田地、仓储,地震、洪水造成严重人口伤亡。炎炎夏日,众多尸体处理不当,易诱发疫病菌大肆爆发等。在以上一系列次生灾害接踵而至的情况下,遭震区的百姓能幸免于难者甚少。郯城特大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余震频发、洪水泛滥、疫病肆虐,如余震方面,有史料记载'初时一日动数次,后或一日一动,或数日一动,四年后犹屡动不止。'频频而至的余震给灾区百姓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出现有家者不敢回,有屋者不能居,灾民不得不在旷野之地风餐露宿,以暂时躲避'嗣后连震数月'之余震。

郯城大地震遗址

二、郯城特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地震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破坏、人丁伤亡与环境破坏3个方面。古代由于受到技术条件、人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使得并无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有相关文献对损失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1.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破坏方面有诸多文献记录:'沂自地震倾颓,茅茨仅蔽风雨。财尽民贫,整修有待','公馆、义堂、垒石、大治、向城、罗滕、九曲、汤泉、白塔,以上诸公馆,俱地震倾圮','南北仅存小楼,东门仅存大楼,余俱毁';莒州'地震城圮','旧有善政坊、承流宣化坊、整纲肃纪坊、状元坊、秀衣坊、世科坊,进士坊,解元坊、待御坊。自地震倾圮后,今并无存';郯城'四楼俱倒塌无存,城倾大半,垛堞倒塌一空,官舍民房兼村落寺庙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合邑震塌屋房约数十万间'。可见,在郯城特大地震中震中地带建筑物全毁。

郯城大地震遗址

2人丁伤亡

人丁伤亡方面各县志中有相关记录,如郯城震前有方志明确记载的人丁数量为11634人,震后伤亡人丁数量为8700人;沂州震前有方志明确记载的人丁数量为22952人,震后伤亡人丁数量为12000人;莒州震前有方志明确记载人丁数量为47073人,震后伤亡人丁数量为20000人,其他遭震州县震前人丁总数量与震后人丁伤亡数量皆以此类推进行统计。据此推算,郯城震后人丁伤亡比率大约为74.78%;沂州震后人丁伤亡比率大约为52.28%;莒州震后人丁伤亡比率大约为42.49%。

郯城大地震遗址

3环境破坏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事发地区的环境也会造成重大破坏。据《客舍偶闻》和康熙《郯城县志》记载,郯城地震造成大范围的山崩地裂,冒水喷沙等地理现象,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郯城大地震遗址

康熙《郯城县志》载:

'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乌有。……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塌陷处皆如阶级,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皆有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小编统计因郯城地震波及到山东省的10个府中,有文献资料具体记载的共计100个州县,其中有5个县出现山崩,14个州县出现地裂现象,11个县出现喷沙冒水现象,5个州县出现地陷现象。沂州和莒州还同时出现了山崩、地裂、地陷、喷沙冒水等地质灾害。

震后各府州县地质灾害统计分布图

三、郯城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措施

1.震后中央政府的应急措施

自然灾难的突发,会导致百姓心理受创,缺乏安全感。中央政府作为统治阶层,不仅需要考虑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也要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理,尽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发展与生产,以维持社会稳定。清政府由于为少数民族入关建立政权,在政治方面并无成功的经验,使得在康熙时期各项政治制度并不完善,使得基政治制度基本沿袭明制。中央政府对于康熙七年爆发的郯城特大地震救济办法亦毫无例外地沿用了明朝的救荒政策。具体措施主要震情勘报、赈济银粮、蠲免赋役3项措施。

(1)震情勘报是中国传统救灾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亦为官府实施救灾措施的首要环节,包括报灾与勘灾2个阶段,报灾是由地方政府上报灾情至朝廷,勘灾,是指遭灾区在发生灾情时,地方官员或与上级甚至朝廷调派的巡抚大臣等特派人员共同勘察以查实地区遭灾范围及严重程度。郯城特大地震发生后,当朝廷收到山东地方官员奏报震情后,中央立即委任大臣刘芳躅于'康熙七年擢山东巡抚'一职。刘芳躅到山东省灾区各处勘察灾情实况后,速向朝廷疏报'其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等共五十九处,沂州、郯城死伤尤重'。

郯城大地震遗址

(2)赈济银粮是统治者采用钱粮等实物救济灾民的办法。各地方志统计,朝廷在郯城特大地震爆发后直接给以拨款赈济的遭震地区亦是屈指可数,如莒州'诏发赈银九千九百一十五两'。峄县'朝议发帑金一千二百两,遣近侍赈焉'。诸城'越数年,朝议设银四万两为诸城修城'。以上三地,朝廷共计下拨赈济款银五万一千一百一十五两,其中诸城的四万两赈济银并非震后及时拨发给震灾区的,而是朝廷在'越数年'后体恤地方用来修补城墙才补发的。

(3)蠲免赋役是朝廷施行救灾办法的重要举措之一,遭震区百姓可从中受益。朝廷根据山东各地区地震灾情的严重程度,命户、工两部从速商议,得'沂、莒、郯三州县俱被伤最重,蠲免本周钱粮十分之四,其安丘等二十一州县及章丘等十六州县,各照被灾轻重分别蠲免'。据资料整理对比得,特大地震后朝廷除对莒州、峄县和诸城以钱物赈济外,对于其他灾震地区多以蠲免为主,如遭震死伤尤重的沂州和郯城,朝廷亦采取蠲免钱粮赋役之法。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2.震后地方政府及民间的重建举措

(1)官绅齐力抚恤灾民

震后,除朝廷实施直接赈济蠲免外,各遭震区的地方官员亦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的工作中,抚恤安戢遭震区百姓。抚恤安戢百姓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分为'煮粥、施药治病、赐葬、发放抚恤金等'。郯城知县冯可参对当地百姓关怀备至如'询问灾伤,抚恤残黎',指挥震后郯城县的具体救济工作,开展'施药以救疾病,民赖全活者甚众'的救助办法及达成效果。同时鼓励乡绅富民自愿捐款捐物,鼓励地方宗族势力积极进行社会赈济,'今郯虽无常平之米可请,诚能于各社公举殷实公正四五人,建立社仓,各择殷实富户,劝其随力,乐助出粟填仓'。沂州官员王壎与前户部侍郎等人积极动员并鼓励沂州富裕仁善之家族参与营救赈济工作,'公与郡人前户部侍郎宋公之普,指囷以好义者,得粮数千石'。王壎主张采取'比户计口而给'的方式发放赈济钱粮。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2)乡绅积极参与震后重建

朝廷及地方官员除采用赈济、蠲免等措施以帮助震区灾民度过难关外,震后灾区重建亦是一项艰巨而急迫的任务,帮助震区百姓重建家园,躲避因无家可归而四处流徙的寒暑露宿之苦,以期尽快恢复生产。各遭震区重建过程中,州县城池、公署、土地祠等公共建筑的重建资金除朝廷在'越数年'后拨发的微乎其微的重修城池的拨款外,大部分重建资金来自地方官员、神衿、邑人和僧道等人的齐心协力与慷慨解囊,'国朝康熙九年,邑恩贡生杜景炤倡议重建,僧人慧智募修,及十一年知县黄六鸿合力'。

震后灾区诸类毁坏之建筑的重建时间跨度较长。各类被震毁的建筑物大都是用了跨越整个康熙朝的时间才陆陆续续修缮完毕的,有些被毁建筑甚至延续至雍正朝才开始重建。方志记载中常出现'越数年'、'康熙九年'、'十年等'、'十一年'、'四十五年'等才重新修建因康熙七年郯城特大地震塌圮的公共设施建筑,如朝廷决定议拨发银四万两白银帮诸城重修城池。

(3)官方招揽百姓恢复生产

震后,遭震区人丁死亡过重,家园被毁,百姓流徙严重,无主荒地日渐增多,恢复生产困难,不仅危及社会安定和地方政权的稳固,而且影响到郯民的基本生计和朝廷的赋税征收,恢复生产是必须要考虑的环节。地方官员招揽百姓恢复生产。如黄六鸿在郯城地震两年(1670年)后任郯城知县,七年地震的阴云依然笼罩着弹丸郯城,黄六鸿多方招揽流徙百姓以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恢复生产。黄六鸿对勤于农桑的百姓给予大力的奖励支持,对于懒散怠农的人进行严厉惩罚,'农之勤于耕作者为之替花饮酒以劝之,农之荒于耕作者为之酌水以耻之'。同时,黄六鸿对郯城百姓中有耕种困难的家户实行'见民之耕,赁牛无资,播种无粒者'惠民办法,郯城百姓对此项惠民政策无不感恩戴德,流散于各地的郯城百姓'自是流移亦渐归,农荒田亦渐垦辟'。民渐芟荑,垦为阡陌,积极推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诸如以上郯城官府实施的惠民安民之政策,其他地方并不乏其例,莒州知县张文范于康熙九年'当地震未宁之会,百姓辛苦垫隘,无所栖息,流移转徙,田土荒芜。文范招抚有方,民皆复业,朝夕勤课,渐辟汙莱已'。陵县知县史飏廷'初至邑,民逃亡者过半,为之招集,流移闻风复业者二千余户'。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四、郯城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措施的不足

通过对上述郯城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措施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首先,灾情上报由地方政府进行上报,地方政府难免会存在谎报、瞒报震情的情况。同时报勘灾情状况及时准确与否,又与地方各级官员及勘察官员的人品素质、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联系。另外,震灾款项也无监督制约机制,极易造成震灾款被挪用或贪污等情况,使百姓遇灾得不到朝廷及时的赈济。

其次,郯城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措施蠲免多于赈济。事实上在出现重大灾害时灾民更多的需要赈济度过难关,由于清政府采取'蠲免为主,赈济为辅'的荒政策略,使得许多灾民无法得到赈济而无家可归、饥饿难耐,四处流徙轮为难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临沂一县,清朝康熙年间曾遭地震灾害,留下独特泾渭分明地貌
有关四大地震区——临沂各县区的详细分析(搜索整理版)
郯城地震,我国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九仙山地震遗迹太震撼
郯城大地震详情
旷世奇灾:1668年郯城大地震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超级大地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