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于孤独的喧嚣


这是一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书,作者是赫拉巴尔,一个享誉捷克文坛的大师级作家。时至今日,他的风头似乎早就被米兰.昆德拉“抢”了过去。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有同样的感觉。说不出为什么,感觉都是如出一辙。一句话来概括故事的内容,就是讲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的老工人无聊的工作和他闲暇时的主观臆想而已。并不觉得情节有什么跌宕起伏,你总是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就在这样的迷茫中看到了完结篇。

 


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数十年之久的打包工人汉嘉每日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在那个有着无比肮脏恶臭的地下室工作区堆着无数的废纸与即将被销毁的书刊。而这样的环境却被汉嘉形容为天堂。他每天都像是在等待天使一般等待着新一批书籍的降临。他热衷于钻进这些旧纸堆寻求他所谓的乐趣。就这样,他在这些废纸垃圾中像淘宝一样找到了《圣经》,《道德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然后,他会很享受地抱着这些书,像抱小孩那样地小心翼翼。他的生活就是陶醉于书中,忘情于啤酒,恣意地去妄想,几乎要忘却了他的工作。即使是那些废纸堆得像塔一样高,他也不愿去做。如果按故事情节来看,那么这完全不是一本好的小说。那么,为什么会让作者本人感动地流泪呢?我不知道,我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才开始看这本书的。内容不多,书型也不大。可印象中几乎都是重复着主人公那乏味单调的工作,可以说是没什么详细的情节可言。我不懂,为什么一个人的主观臆想会这么混乱:从工作聊起啤酒,又从啤酒想到他中意的女人,再从女人想到精神自慰,然后再回到他的那份几乎懈怠的无聊苦命工作。对于这些事情,他可以一直说上好几页纸,上千个字。如果他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讲解员的话,整本书几乎都要被他的口水喷湿。那么,他说这些话有什么用意,是无聊透顶而拿这些话来解闷消遣么?.


或许我不能这么说,怎能随意亵渎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与这位伟大的作家呢。不如,先来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年代——1976。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解放”,并代表着一个人从此走下神坛。而在同时期的捷克(那时还叫捷克斯洛伐克),红旗依然立在布拉格。在苏联的强大控制下,几乎是派几辆坦克就足以解决东欧小国的政治事端。在那个飘满镰刀锤子的红色海洋中,却开始涌动着一股股不可抗的暗流。如果这些暗流胆敢溅出水花,那么就会立刻被锤子敲下去,然后再让镰刀截断这股暗流,直至化为殷红。说到这,或许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不能出版并遭到冷遇了。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无聊,而是那些以无聊的表面来隐喻当时社会的深层问题。从题目到内容,每一个字的气味是香是臭,都能被嗅觉灵敏的“把关人”闻到。可见统治者的智慧是不能被低估的,只是这样的富有卓越洞察力的智慧用在这方面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试想,如果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这些“文字把关人”从政坛请到民间。那岂不都是一个个大师级的文学批评家么?出版的把关能力如此之强,为何不为文学多做些贡献,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说这本书无聊,或许是因为读的还不够深,并不完全地了解那个时代。可如果这本书被限制在那个时代的话,那么或许就不会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了。除了时代背景,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是:社会与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汉嘉整日从事着打包废纸的无聊工作,干了那么多年,他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可当一件事无聊至极时,他就会想些“有聊”的东西,以看书,喝酒来打发时光,可他最终却要以极端毁灭的方式完成他的“救赎”。他无法从工作中得到十足的乐趣,也无法把美妙的臆想变为现实。外部的喧嚣与内心的孤独,或是臆想中的喧嚣与现实中的孤独。只有第39页提到了书名,却也没有表达出任何实际的意义。喧嚣在哪里,孤独在何处。作者说不清,读者读不懂。


这篇书评如此地支离破碎,或许就什么都不是,读不懂的书又要怎样去认真地写评价与感想呢?不如不要看那些内容,再看看书名的含义。不知各位有没有觉得这个题目正是当今世界……不,是当日中国社会人群的真实写照么?我们科技日益发达,人口数量庞大。我们不缺浮躁,更不缺喧嚣。我们的交流只靠手,我们的行动只用口。几分钟内可以玩转各种虚拟网络社交。人人都在陶醉在网络,即使认识的人近在咫尺,没有这些工具来传情,谁能看得懂彼此脸上的表情?现实成虚幻,网络变真实。我们将真实的情感藏在心底,写进网络,而现实却蒙上了一面虚伪的遮罩。我们将两者几乎颠倒了过来。网络中的喧嚣早就无以复加,而现实中的冷漠开始被异化为孤独。我们想从现实中得到完全的逃避与释放。而网络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并且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


喧嚣的热度总是浮于表面,而孤独的坚冰则是冷到刺骨。人人都渴望建造正义,温暖的大道,可路面的荆棘总是无人来清扫。我们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亮起街角的路灯,可依然会有汽车撞上护栏,依旧有人不慎滑倒。我们越是弘扬什么,这个社会就越是缺失什么,弘扬的声音越高,社会的缺失就会越重。有人救了一只狗可以成为新闻热点,有人开车撞倒行人或许无人问津。渐渐地,原本人们呼吁与渴望的正义与温暖变成了挖苦与反讽。所有的事情都成了“罗生门”,真相造诣不在当事人的眼中。很多人所谓的“活在当下”,也许就是活在这过于喧嚣的孤独中。

[读经典www.682605.com] 

现在,我们总是极尽所能挖苦美好的事物,绞尽脑汁反讽我们的国度。新闻若是不被反讽似乎就不成新闻。人物不被质疑似乎就算不得什么人物。愤青早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伪愤青”们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昂首阔步。这种莫名的愤怒可以说成是一种态度,说它偏激也好,说它关怀也罢。与其说是讽刺这种态度,不如说是在讽刺这个时代。未来,或许社会学家与史学家将会这样评价我们的时代:这是一个极端浮躁的时代,人们似乎天生就有反讽的“艺术细胞”,那些躲在网络的人们都有肆意谩骂的欲望,调侃与反讽是那个时代的风尚。那个时代的社会可以用一本名著的书名来简单地概括——“过于喧嚣的孤独”。


不,实际上是“过于孤独的喧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海夜航】《过于喧嚣的孤独》
孤独之人,必死于内心喧嚣
黄金时代|直白的性描写和“敦伦”背后,是荒诞的现实和人性反思
在阅读中毁灭阅读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
过于喧嚣的孤独(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