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从做手账,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最近“系统”这个词儿越来越流行,可能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太一样,我个人觉得,一个系统应该是有重点、有分支、彼此还有关联性,这才能称为是一个系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的得到:怎么从做手账开始,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每次开始搭建的原点一定都要从发现问题开始,问题就好像地基,问题越大,困扰你时间越久,你搭建这个系统的基础越扎实,效果越好。

川叔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想开始玩手账,因为我买的本子太多了!!!多到我都焦虑,我很想用完我的本子,我为此还去学着怎么去做手账呢!(此次插入广告:乌素老师的《轻松学手绘》这门课,是我手账课的基础课)

但是,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学完之后,反而更焦虑了?

因为学是一回事,但是貌似和问题不对位啊!

我是想学如何做手账,但是我更想知道如何用手账,甚至是,如何把这一堆本子用完,而不那么焦虑。

本来拥有本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它不应该成为负担呀。

但是焦虑的来源是,我的很多本子,都是开头记了几页,后面完全空白,而里面记录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涂鸦,有待办事项,还有工作笔记。

在家被通知第二天一早开会,临时从家里拿了一个本子当会议记录。(呃……我忘记说了,这些本子只是在办公室的一批,家里还有这个的两倍,有一些因为封面很好看,连写字都舍不得。哭哭……)

总之,本子这件事困扰我非常久,每次看别人用本子简洁干净,我都羡慕的要死。

于是这次我决定要和自己面对的问题,死磕一下。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之后要尝试着自己检测。

这里就需要思维导图啦!

没有一本书是为了你的疑难杂症对位的,所以不要指望读完一本书你就豁然开朗了。

醒醒,别做梦了。

所有解决的根本都先要自己先明白,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尝试做过什么解决方法。

这才是正式解决的第一步。

首先我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要用本子,我在焦虑什么?

记录,本身一定是提醒作用,写下记录的人内心里其实是怕忘记的,隐含的倾向也可能是因为觉得压力和焦虑巨大,所以写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减压的一种方式。

我自己偏偏又是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所以有时候我把东西写在本子上,但又担心本子没随身携带,万一错过了事情怎么办?于是又在手机日历上做了同步,可这样的话就变成双方都有点鸡肋。

太多的手账都在暗示我们,人家的手账怎么那么好看,怎么那么美,怎么那么有逻辑,那么花心思,这无形中就会让打开本子发现一团乱的我心里觉得沮丧,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画得没有别人好,处处不如人家。

尤其是一个本子只写了几页,之后再打开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月之后,会更加生出一种自责,仿佛这个没写完的本子在提醒自己,嘿!你就是一个没长性的蠢货,你根本做不到坚持。

明白这些情绪,是梳理问题的第一步。

接着我尝试自己想点解决办法,请先不要傻乎乎的拿着书去找答案,因为你很容易读着读着忘记了当初自己是在哪里出的问题。

我做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分类,既然本子这么多,可不可以每一个本子都做一个主题,比如有的本子是记录句子的,有的本子是专门画画的,有的本子就是做工作列项的,有的本子就是做日程本,甚至还觉得有的好看的本子可以专门用来写每日的反省,我的失败日记,我的打卡日记之类的。

在纸上很兴奋地,自己做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困难就来了,看着好像是挺有道理,可是不是太多了点,能不能整合到一个本子上?

想到这里,我又画了一个思维导图。

这张图让我把之前发散的思维联系起来,也把面临的问题聚焦了一下,那就是:我弄了这么多本子,我到底最需要的哪几个主题?

我总结之后是只有三个我最需要的主题:

1.日程本(随身携带)

关于日程本我自己做了一个脑内沟通,手机日历是最方便的即时性记录工具,所以日程本最大的意义不是提醒,是复盘。

我这个月的工作是否超标,我这个月的咨询任务是不是太多了?我这个月有没有好好陪家人,有没有好好遛狗,用日程表来复盘,提醒自己下一个月设定咨询上限,提醒自己下个月需要调整运动的计划和增加时间。

这才是日程表的意义。

而且我这个日程表后面还有很多小格子,就完全可以用来做打卡了。

这样妥妥的搞定。

原本还想着把待办事项列入日程表,但是后来尝试执行了一下,发现日程表的格子太小,还是直接转移到工作笔记里更好。

2.工作笔记

这基本是一个流水账,就是记录每日的待办事项,排版的时候尝试把公事私事分开。

如果可以,再顺便做好时间记录,就完全可以搞定了。

3.手账本(随身携带)

这里再次说一下优酷的本子真的是嗷嗷好用,可惜已经没有了,希望他日再有机会再遇到这样小开本,能够180度打开,且不洇墨水的本子。

手账本可以写最近的一些计划,自己的愿望清单,存款的进度表,还有画好玩的涂鸦。

这里我还尝试自问自答了一个问题,手账本、日程本、工作笔记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我的回答是:手账本里写的更多的是近期甚至是这一年的一些想法,日程本则是有具体日期的可执行列项。

比如我在手账里写,今年很想去日本。

那就需要琢磨一下,是五一去?十一去?可以列一个待办事项导图,比如:查看假期安排、咨询旅行社费用和流程,准备好旅行用的钱。

列出来这些之后,那就可以列到日程本里去做提醒了,本周可以搞定哪个任务,周几前我要完成什么。

明确这个,每天早晨写工作笔记的时候,就参考日程本的提醒把这个工作列入今日的待办事项。

小结一下,这三个本子的关系是:手账本定目标,分解在日程本里,记录在工作笔记里。

搞清楚这些之后,索性就顺便把打卡表也做完。

于是就果断列出需要打卡的各种列项,再把它挪到日程表背面。

为了防止互相干扰,测试了几个不同的组合版本,比如前面第一页写日程,最后一页写打卡,还有就是同一页的正反面分别写日程和打卡。

最后测试找到了自己最顺手的方式:在这个月写日程,用上个月的日程表背面来做打卡表,这样涂鸦的颜色和日程表不会互相影响。

解决完以上所有的问题,我的手账貌似也就成型了,但这些还不够。

还需要补充一些原理知识,土方法会有自己的效果,但是前人的总结也一定有很多道理。

这时候就需要读书了,怎么才能让自己读书的时候不要陷入假装努力的陷阱里呢?

川叔有一个小窍门,当你想了解一个门类的时候,随便抓一本书去看,这本书是你的基础书。

这本书一定会推荐一些作者认同的名家观点,引用或者介绍一些他人的方法或者观点。你把这些记录下来,就自然出现了关于这个品类的书单。

依图索骥去找对应的书,基本上读完三本之后你就会建立一个对这个领域的基本认知,就类似审美一样,之后再拿到相关的书,看目录你就大概能判断出,这本书写的好不好,对你有没有用。

常规来说所有方法类、操作类的书都是大同小异,你读完之后可以把你感兴趣的方法都去实验一边,看看是否你是感兴趣或者能持续的。

比如:有的书里介绍的方法提示你在右上角明显用十字线划分,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关键词,方便后期检索。

还有的书里建议你,在右下角空白处做一个自我反思的小白板。

有的告诉你,笔记左侧留出空白。还有的告诉你行距要很大,方便后续补充等等。

哪些方法对你的胃口,试一试就知道。

哪些方法不对你的胃口,时间久了你自然就知道。

切记,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给你使用的,而不是你去做方法的奴隶。

读了几本书之后,再回头站在更高的一个高度去看这件事,想想这件事与之关联的还有什么是你希望了解的?

再沿用这个方法去落地,让每一个点形成有关联的面,这个组合起来就是系统啦。

最后晒一下我的手账本

再一次感谢优酷的小本本,以及可爱的张小桃。

么么哒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没有这个方法,我这十年可能是一事无成
2018全新手账体系,总有一款适合你
手账:工作的强心剂
袁春楠:如何用一本手账规划未来,收纳小幸福?
光写游记怎么够,做本漂亮的手账来记录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吧!
「」“一元化笔记法”的神奇魔力——向奥野宣之学bujo手账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