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颠沛流离、开疆拓土(01)
userphoto

2020.12.23

关注

咱们的故事,从周人开始说起!

早在远古时期,周人是在今天的陕西渭水流域兴起的一个部落。在夏朝即将走向衰亡的时期,周人的先祖带领他的族人从蛮荒的犬戎之地迁移到岐山脚下(今天陕西渭水流域),逐渐繁衍生息最后成为一个新兴的部落。周人的始祖是黄帝四世孙后稷,也叫弃,注意是“后稷”,不是后羿。后羿是那个拉着大弓射太阳的,名字虽然都有一个“后”,但重点是后面那个字。至于为啥又叫做“弃”,大概是他刚出生的时候,被他的父母遗弃过,后来于心不忍又给捡了回来的缘故。古人给孩子起名,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似乎很随意,就跟开玩笑似的。实际上,这里边可能包含了孩子的某些经历,在没有文字的年代,这样会方便记忆。

按照辈分来算后稷还是大禹都是黄帝的玄孙,就是二人是兄弟关系。后稷这个人,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别人喜欢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他却喜欢观察各类植物,爱和土地打交道。也算是学以致用,在尧舜时期,就被任命负责农桑的工作。后来,姬弃发现了一种类似小麦和高粱的谷物,并在自己的封地(邰地)率先种植试验,发现产量还不错,然后将种子和种植方法逐步推广至整个中原大地,而他发现的这种谷物也被人们称作“稷”,自此就有了“稻、黍、稷、麦、菽”这五谷的概念。后稷也因为在农业的成就被后世尊为“农神”、“五谷之神”。时至今日,坐落在陕西武功的稷山之巅仍然有纪念他的后稷祠。虽然千百年过去了,但是他在这片土地所创造的功绩不会被后人忘记。五千年后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位功绩堪比后稷的人,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时常有人开玩笑的说,如果现在可以造神的话,那么袁隆平将是新一代的农神。

孟子有云:“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后世每当皇帝马上要犯错了,手底下的大臣就要谏言:“皇上,请三思啊,社稷为重啊”,接下来的剧本不是“爱卿所言甚是”,要不就是“谁敢再谏,立斩不赦”。这里面经常提到的“社稷”,“社”是指的上古的土神,稷就是指的农神后稷。

后稷的儿子不窋(kū)在他去世以后,继承了他老爹的封地和工作。按理不出意外,他会在这个岗位一直干到土里去,偏偏遇上了夏朝开国时期的贵族间的争斗,又很不幸的是站错了队,最后连累整个家族被流放到戎狄的地方。看来老爹的光环一点都没有笼罩他一下,那些统治者好歹给点后稷的面子啊!

戎狄的地方人生地不熟,那可是蛮荒之地啊,搞不好小命都丢了,不窋到了那一看就害怕了,开始计划带着族人逃出去。逃到哪里呢?肯定是不能逃回原来的老家了。往东不行,那是夏朝的都城方向,到处都是战火连天的。往南不行,群山起伏,森林茂密,云深不知处,也不合适农业种植。想来想去,也就只能朝西北方向(也就是荒凉贫瘠的甘肃方向)慢慢迁徙了。从此,后稷这一支就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繁衍的历程。

就这样走走停停,历时了几个月后,终于在一个叫高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号称天下第一塬)的地方停了下来,不窋和族人发现这里地势平坦而且有充足的水源,这令众人欢呼雀跃,在西北苦寒之地能有这么水土丰厚的地方,简直是天神赐予我们后稷一系的礼物,天不亡我啊!肥沃的水土可以耕种,这正是族人们所擅长的工作啊。但是这儿仍然挨着戎狄的地盘,肯定会时不时的受到戎狄的侵扰。

经历这么久的长途跋涉,多少族人死在迁徙的路上,大家都不愿再走下去了,是生是死先留下来以后再做打算,最终不窋和族人下定决心在高塬暂时先定居下来。

种地一直是后稷一系的拿手本领,在不窋的带领下,族人日以继夜的劳作,田野里到处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男人们在田里忙着收割,小孩们随手挥舞着谷穗唱着欢快的歌儿在田野奔跑,女人们在家忙着洗衣做饭,炊烟缭绕。曾经的荒芜之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该来的还是来了,戎狄隔三差五的过来骚扰抢夺财物,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我们辛苦耕作最后劳动果实却都被强盗抢走了,不窋便带着族人们开始修建城墙抵御戎狄,这个城池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的前身。

后人为了纪念不窋的卓著功绩,在不窋去世以后,在风景优美的庆城东山为他建立了一个不窋陵,不窋陵现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作为人们追溯华夏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遗址。

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陶成为新一任族长。他不忘父亲带领族人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最终扎根在这片土地的艰难,发扬父亲的作风,带领族人继续在此深耕长达四十年余年。最后鞠陶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和父亲一起长埋在二代人为之艰苦奋斗的土地下,与他们热爱的大地永远相生相惜。

经过在两代人的努力经营,又恰好这几十年间一直处于和平状态,等到鞠陶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继承并发扬了他父亲的事业,周人的祖先们已经在这里开枝散叶,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了。“周到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大雅·公刘》说的就是周人从公刘做首领的时期开始兴起。

周人历经千辛万苦,披荆斩棘,经过二代人的努力,终于让曾经荒芜之地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这里是西北世世代代对周人并不友好的野蛮民族——戎狄,在别人的地盘上不管你建设的怎样美好那都只是浮云。很快,戎狄人开始过来侵扰,频率也越来越高。你有我没有,不抢你抢谁啊。今天抢你袋粮食,明天就抢你的女人,后天就屠杀你的族人,残酷的事实证明,犯罪是可以一步一步升级的。

如果不去想办法改变这种生活,迟早族人会被这群野蛮人斩尽杀绝,作为首领,公刘不得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公刘决定去寻找新的适合他们生活的根据地,不然老在别人的地盘下,天天被欺压,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经过与族里的一些长老商议,听到长老们提到周人的老家是多么美好,公刘决定往老家的方向先去看一看情况。这次公刘没有直接号召族人都跟着他一起,而是找了一些年轻力壮的族人跟着他先去考察,如果真的可以回到老家,那谁不愿意呢,哪个不想落叶归根?

做好了准备工作之后,在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公刘带着意气风发全副武装的族人出发了,一路向南方进发,目的地——陕西老家。

几天后,众人走到了一个叫豳(bīn)的地方(今天的陕西省郴州市)然后停留了下来。多日的查勘,公刘认为这儿就是他想要的地方而且已经距离先祖的封地不远了。快点,我要把这好消息马上待会给族人,歇息不到片刻的公刘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决定返程将族人们都迁徙过来。

而这一次,族人们却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响应领导的号召,算了吧,我们都折腾几百年了,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命,我们老了,厌倦了不是在路上就是准备跑路的生活。这一次,老大你看看谁愿意跟你走就走吧,反正我是不想走了。公刘愤怒了:“难道你们就愿意待在这里受那野蛮的戎狄的欺压吗,不想回到祖宗的故土吗?”,虽然公刘说的人热血沸腾,可以愿意走的仍然不多,都是一些想出去闯荡的年轻人附和。此时的公刘遇到了罕见的难题。

好吧,这样的生活,公刘是过不下去了,很多族人也过不下去,于是公刘决定带着愿意跟随他的人进行家族历史的第二次大迁徙。在公刘的带领下,一些不安于现状,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人们追随着他们的头领,又开始了征程,一路艰难险阻自不必说,可对一群有梦想和目标的人来说,这区区几百里道路,又算得了什么。

我回来了!虽然距离老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毕竟也算是故土了。几年里,公刘带领大家没日没夜的抓紧建设,庆阳的族人们也陆陆续续过来了,很快周人在这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度,史称豳国。这次族人迁徙,还有后来的国家建设,耗尽了公刘的最后的心血,他太累了。傍晚他独自躺在高高的山坡上,仰望着夕阳。落日的余晖犹如万道霞光肆意铺洒在浮云之上,天上的云儿在飘,霞光也不停变幻,发出了耀眼夺目的炫彩,如此动人心魄如仙境的美景可以洗净所有人心灵尘埃,让公刘忘记了烦恼,放下了杂念,回忆起了往事,慢慢追思那些埋在异乡的祖辈。逐渐有了些许困意,朦胧中仿佛看到一群微微佝偻的身影向他缓缓招手……那是先辈们在呼唤他吗?

慢慢公刘睡着了,然后在没有醒过来。族人悲痛万分,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好日子,你却走了。悲伤的人们将公刘埋葬在了今天郴州市龙高镇的地界。

可惜公刘不会料到,在他这一代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园,却没有为族人带来多久的安宁,很快,他的族人们又要重新去寻找新的根据地。

公刘去世后,经过又几代的人在这里深耕细作,很快豳地又是另一番景象,处处是良田,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族人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先辈们梦想的日子。可惜,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你穷的时候,连鬼都不理你。当你好了就会有人惦记你。惦记你的方式就两种,一种是亲近你,一种是侵略你,反正你很难独善其身。

戎狄人,又是他们,周人宿命中的对手,他们仍然居无定所,以抢劫、侵略他人为生,为了对付这群强盗,豳地的周人想尽了办法,而豳地戎狄人比庆阳那边的,更加凶悍。周人为了对付这些强盗,和他们展开了长期不懈得斗争。不论周人采取进攻措施也好、防御措施也好。戎狄人不管不顾,始终对打家劫舍这种高强度危险运动,保持着高度得兴致,他们持续跟踪、侵略周人。坚持强盗行为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如此执着的违法犯罪的精神,也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无奈周人只能继续搬家。于是,在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周人的第三次大迁徙开始了。这次大迁徙这对周人来说绝对是具有历史性意义,因为这次迁徙的地方,将是周人走向鼎峰关键的一步。

这次还是选择一路向南,数日之后,这群可怜的流浪者们到了一个山坡。见一脉远山横亘天际,山间有缺口,登高远望,可以看到山下广阔的荒原,还有一条河流沿着山脉流向了远方,看上去,如此宁谧的景象啊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古公亶父赶紧拦住路上的行人,询问他们所处的地方?

看着这群脸上写满了疲惫的陌生人,路人没有多想,热心的告诉他“那就是岐山,看见那座有缺口的山了吗?”

“那儿难道就是周原了?”古公亶父兴奋地自言自语。

古公亶父曾经听先辈们提起他的祖先就是周原附近迁徙到高塬的。

古公亶父仰天长叹:“我们终于还是回来了“,接着大家开始欢呼起舞。

在古公亶父带领周人在周原地区的岐山,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虽然只是小国,对于漂泊不定的先辈们那曾经是一种奢望啊。慢慢来嘛,我们曾经不是一样从几个人发展起来的。

古公亶父去世后,当时的周国为他在周原附近建造了陵墓(今陕西省岐山县祝家镇),作为周人的发祥地,从此周原成了周人的圣地,每逢祭祀天地、祖先和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亡以后,都城为战火所毁,但周原古城的遗迹,再后来的考古工作中,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下面的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发现了总面积约为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后来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远离令他们爱恨交织的家园去重新找寻周人新归宿的过程真正是一部坎坷血泪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朝君王系列第①篇
【走进诗经】方伟|(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苕木匠读《周易》(2):周族的成长
周朝起源:甲骨文印证历史,难怪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对于“自窜于戎狄之间”十一代的不窋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名不副实,但对于在周原建立“西周之国”、武丁多次征讨的叔均周族而言,“周虽旧邦”之说无疑货真价实
【长安万年】之十一: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