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字言字语|(3)夏满芒夏暑相连




“夏”是会意字,其古文字形体比较复杂,从金文看,其上为头,中为躯干,两侧为手,下为足,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的人形,故“夏”字的本义是“高大威武之人”,《说文解字》云:“夏,中国之人也。从攵、从页、从臼。臼,两手;攵,两足也。”上古时代,中原人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比周边部落先进,所以很自信,自称“夏”以示自己的伟大,“华夏”即来源于此。唐孔颍达注《尚书》说:“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由此又引申为指物之壮大者,夏季之“夏”即指此义。


有趣的是,根据“夏”字的古文字字形,也有学者认为“夏”字像炎热天张大躯体四肢以避暑的人,所以其本义是表示暑天,由此还导出“夏”的引申义“大”,梁代崔灵恩《三礼义宗》:“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两种推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谁对谁错,还是交给古文字学家继续研究,这里说说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夏至表示天文上夏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夏至前后常睡眠不足,故曰“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夜晚长,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发的多,所以近地面的温度仍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达到鼎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小暑在初伏前后,指天气开始炎热,但只是小热,还没到最热;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故民间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亦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大暑前后正是顶烈日战高温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双抢”季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蒲扇,夏日里的标志物之一,如今已淡出都市人的视野

关于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所以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伏”是一个会意字,由“人”、“犬”组合而成。犬在家畜中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人所在的地方,犬总伏处其旁,所以“伏”字的本义即是趴下,后又引申为隐藏、藏匿之意。古人认为,炎热的夏季,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之说(一说夏天人为了避暑,总躲藏在家中,故称伏天)。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认为夏日属火,而干支纪日法中的庚日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夏至与立秋  之间如有四个庚日,中伏为 10天,若是五个庚日则为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三伏。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与“冬九九”相映成趣。冬九九有歌谣,夏九九也有歌谣: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派”和“衍”字溯源
释“唐、康”
夙字
汉字偏旁部首例说
汉字溯源 古文字的“尧”字
说文解字(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