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则阳》译文

游到楚国,(请)夷节向楚王推荐他楚王不肯接见,夷节只好向则阳表示歉意于是则阳去拜见王果,说:“先生怎么不在楚王面前推荐我呢?”王果说:“我推荐你不如公阅休的推荐有作用问:“公阅休是干什么的?”

王果说:这个人冬天到江河里刺鳖,夏天到山脚下憩。有人经过他那里问他,他就(指着那山)说:‘这就是我的住宅。’(要知道,)夷节不能的事,何况是我呢?我哪比得上上夷节。夷节这个人,虽然无视道德修养,但颇有智术就是说,他以有德之人自许只想凭着的智施展他的交际才能,所以他一直沉迷于同贵人家交往;这当然能帮助人家提高德性只会使得同他交往的人的德性更其消退受冻的人期盼的是温暖的春天,相反,中暑的人希求的是凉爽冷风,(所以夷节是不可能给人带来实惠的)至于楚王这个人,则总是显得尊贵而威严对于他认为得罪了他的人,像老虎对猎物一样,决不宽恕的,因此,若不是极有才辩的人,或者他心目中的正之士,谁能劝他改变主意

“所以圣人即使不得志也不会让家里人因感到缺少什么而忧心,得志时则能够促使居上位者不自以为高人一等,从而平等谦恭地待人;外界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心情欢娱;对所有他人,他都乐于按世俗规则与之沟通,同时保持自己的自然本。因此,他也许无需说什么就让人心平气顺,前嫌尽释,同人一起生活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就能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改变原先的偏见,转而认同他的观点;即使父子关系出了问题,也只要他居间做点工作,就又会回到最初的正常状态。圣人对于人心的了解和感化人的力量就是如此远远地地超出常人啊!所以,(你想得到楚王的赏识)那要靠公阅休来推荐你

圣人一点不在乎人们之间的差异而是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看作一样的人,并是刻意按应然标准要求自己这样待人接物而完全是其自然本性使然,亦即他安居不动也好,有所作为也好,都是出于天生真情,无所用心。惟其如此,人们才称为圣人。人若是立身行事出于智巧因而设计出的为方式总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遇到非意料的情况就中止转向了,那会怎样呢?(当然不达到圣人的境界。)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自觉本性善良那一定因为别人告诉了他人们对于“人性状况”的鉴定;如果没有人告知他,不会感到他本性善良,他的表现就会总是好像知道自己善良,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了,又好像没有听说过并且因此内心总是喜悦不会终止,也总是喜爱他,不会:因为这时大家都是出于自然本性待人(同样地,)圣人如果是自觉地对众人施爱那一定因为人们给予了他圣人的称号;如果人们不称他圣人,他就觉得自己在对众人施,他的表现就好像知道自己是圣人,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并且因此爱众人不会终止,对他的喜爱也不会终止:因为这时彼此相爱都是出于自然本性。

故土人总是一看到它会心情舒畅,即使它上面草木丛生,绝大部分都被埋没了,也依然如此。更何况看到的故土是完好无损的,看它就像是观望一个悬立在众人之间的十仞高台一样,清清楚楚呢

(古代圣王)冉相氏是个总处在“环中”即对人一视同仁,因而遇事无违逆,总是与人亲近一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每天都能够随顺环境变化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其原因就在于他有一点是变的,那就是坚决守住了他的自然本性,决不稍有舍弃或违逆。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只是心里想“师天”,实际行为却做不到始终“师天”,那就会自己与交往的对象都受到伤害,这结果会怎样呢?(当然是成不了圣人)。还要知道,圣人待人接物行事是既不考虑天,也不考虑人,既不考虑怎样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既不考虑对自己有何效益,也不考虑对他人有何影响而只是一贯地顺应风民情的;所以他的言行才总是实在而不虚空。试想,聚这些品性于一身的人会是怎样的人?(当然是……了。)

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登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孔子到楚国去的途中有一天在蚁丘的一个卖浆人家借宿那家的邻居(知道孔子一行来了,)就携带子妻奴仆一起登上屋顶(以免被孔子发现)。子路见了,说:他们这样聚集到屋顶上去是干什么呢?

孔子说:“这是圣人想要过隐居生活,故而不愿意我们看到他啊他要把自己埋没在普通百姓之中,藏身于乡间田园生活。因此,不想对时政发表意见了只是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志向主张不变;虽然口还在说话,但说的都不是心里话;只是权且随顺世风流俗行事,但心里是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这可说是隐遁于世俗中的隐士,这个人可能就是楚国的市南宜僚

子路请求孔子允许他去邀请那位隐者过来同孔子见面。孔子说:“算了吧!他知道我了解知道我到楚国来了并且认为我定会建议楚王召见他,因此将视我为佞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会连佞人的声音都羞于听到的,更何况亲自其人了而且,凭什么去看望他呢?”子路还是到那隐者的住处去察看一下,但屋里已经空无一人了。

长梧地方的封开导子牢说:“你处理政事切勿随随便便  ,治理百姓切勿马马虎虎。我曾经庄稼,有一年我耕地随随便便,庄稼也就用随随便便地结点果实来回报我;锄草马马虎虎,庄稼也就用马马虎虎地结点果实报我。次年我改变了态度,深耕地,细平才使得禾苗繁茂果实饱满以致于一年整年不愁粮食不足。

庄子听了后说:“如今人们对待修养心志就大多都像这位封人所说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就是一般人的表现因此,在对待本性的问题上抱着随便的态度乃是欲念至于邪恶的根由;修养性情不认真,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华而不实,那只会在刚开始时似乎能够让表现得更好一些但随即会让人失去本性,以至邪欲恶念溃发什么坏事也做得出来,像是患了巨瘡痈疽,内热溺精的大病了

柏矩就学于老聃其间有一次请求老聃说:“请老师同意我到天下去游历一番”老聃说:“算了,天下到处都同这里一样。后来柏矩再次提出这请求,老聃说:“你先去哪里”柏矩说:“先去齐国。

柏矩到齐国到一个辜人就推一推那死人,让他躺到地上,然后脱下自己穿的官将他盖上,接着就仰天嚎啕大哭,说:“你这个人这个人呀!天下发生如此大的灾祸,偏偏上了”哭完后就说:“你(遭遇这下场,)莫非(是因为你)做了盗贼?或者?可自从人们有了荣辱的观念原先担心的弊端就出现了自从聚敛物成了人们的追求因聚财而起的争斗也就发生了。如果社会建立的竟是人们所担心出现的弊端,聚积的是人们所争夺的财物,那么,穷困的人就都没有欢乐可言了。想要不导致这样的局面,可能

“古时候做人君的人总是便利归给民众,把不便留给自己;把正直的做法归于百姓,把不正直的做法归于自己所以只要刑律未能达到制定它的目的就立即废除并且自责。如今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了:隐瞒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却又责备知情的人;夸大办事的困难又怪罪不能勇于进取的人;加重下达的任务,又惩处力不胜任的人;办事地点安排在很的地方,责罚未能按时到达的人众感到不从心时,就会造假来应付差事了;当君主使出的招数大多具有虚伪性时,普通百姓怎会不弄虚作假要知道,人在能不足以胜任某事(而又不得不做)的时后就会造假,知识不足以解决某问题(而又不能不表态)的时后会行诈,财用足以养活自己(而又不能不活下去)的时候就会为(这乃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这样,社会上出现盗窃行为到底谴责才是正端的合理呢?

            蘧伯玉活了六十岁六十年来(他的思想观念)一直都在与时俱进地改着;他并非没有做过当初认为做得对而后来认为做不知道天所肯定的,不正是他五十九年来所一直否定的。(但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万物有其产生,人却看不产生根由;都有其成长过程,人成长的法门。(因此)人都看重凭自己才智获得的知识,却不懂得必是先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然后才能获得新知识;这不该说是个怪事吗?算了吧,不要说了吧!这怪事乃是人类认知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我这里说的意思正确?很确吧

           孔子太史大弢、伯常骞、狶韦“卫灵公饮酒无度,耽于享乐,不国政,又只爱狩猎捕游玩之事,不响应、不与同他国诸侯的国际交往死后还获得灵公这样的谥号,这是为什么

大弢说:“这是因为他有你孔子刚才说的那些表现嘛

伯常骞说:“卫灵公有三个妻子,他常和她们一个盆里洗澡。史有次到宫里来送一样东西给他,他亲自接取那礼物,并且帮着史鱼递送对妻妾是那样地随便至极贤人是如此地恭敬有礼,这就是他获得灵公谥号的原因。

狶韦则说:“当年卫灵公死(祭祀官员)曾经问是否该葬于祖先墓地,神明回说葬在那里不吉利,又卜问是否该葬在沙丘,神明回说吉利。于是在沙丘挖墓穴,挖到几仞深时出现一石制外棺,洗去泥土一看,上面还刻有两句话此墓地和棺椁前主人的子孙不得占有这块墓地和这具棺材,谥号为灵公的君主将夺而居之。可见卫灵公的谥号叫‘灵’,是很久以前就(由神明)定下的,大弢和伯常骞这两人哪会知道其中的原因

少知大公调:“什么叫‘丘里之言”大公调说:“所谓‘丘里’,就是诸多不同姓氏的人(例如有十几个姓,有一百多人)长期居在一起生活,结果形了共同的社会风习;质言之,就是具有差异性的诸多人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将这整体拆散开来所得又是彼此相异的个人这就同你着你面前一匹马的任何一个部位,哪怕指了上百个都不能说那就是马,但却确实有一匹马就拴在眼前;这是因为,要使马的各不同分处在一定位置从而结合整体才称之为马。因此,山丘之高,是卑小的土累而的;江河之大,是细小的水流汇聚的。同样地,得道之人行事公允,是因为他综合了众多普通人的意见。惟其如此,别人发表不同意见时,他总是保留自己的看法,执己见;表达他自己的观点时,总是坚持正确的主张,却不拒绝别的批评一年四季气候不同,但上天不偏爱某一季,所以每一都得以正常有序地运行国家各部门的官吏职能不同,国君不偏袒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和谐得治;文臣武将的本事不一样居上位者不是只倚重一方他作为“掌控者”的利益就能全面维护;万物运行的规律殊异主宰万物的大道对之一视同仁所以物类一律平等,没有哪一个可以自命不凡不自命不凡,也就不会对他物妄加作为,同时也就可以无所不为了丘里的存在有终始,人们的子孙有变化。生活在丘里中的人,祸福是相依成对的遭遇的若不是顺心事,就终于会有希求的事到来;追求的东西若是太多样就必定正当的也有邪乎的。这如同大泽,各种材质的东西在它那里都是“合法的存在”也如大山,树木与石头对它而言同是“祭品”。这就丘里(给予人的告诫)

少知问:“既然如此,那么就将丘里之言称为道,可以吗?

大公调说:“不可以。如果物的种其实不止但人们却总是说万物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表示最大目的字称说它。所以人们是用天地称说有形物的最大者,用阴阳称说元气中最大者;则用来称说最大的公。因为就用‘道’来指称丘里之言,倒是可以的,但只能局限于此,岂能将二者等同呢?若是谈论丘里之言与道之间的区别,那么要说,就像狗之于马前者是远远比不上后者的。


少知问:“四境之内,宇宙之中的物类多种多样,究竟是怎样产生

大公调说:“阴阳互相映照、互相伤害互相调治,四季互相替、互相消长,互相残杀:于是,求偶的欲念蓬勃兴起,雌雄的交合导致子孙繁衍不断(万物一经产生,)就安全与危险相互交替,灾祸与福祉相互生发自身变化的快慢相互摩擦,与他物的聚散相互促成:所有这些是语言文字可以表达的人的思想够记忆的事物处在常态时相互区别,激烈变化时则彼此难辨,发展到了尽头就会折回,死去则意味着新的开始:任何事都是如此因此,人的语言所能说出的,知识所能达至的都只能是具体的东西,悟道的人不追事物的消亡,不探究源,进行的讨论只限于事物本身存在其间的性状。

少知又问:“季真‘莫为’观点,接子‘或使’主张,两家的议论,又是哪个切合实情,哪个偏离常理呢

大公调说:“鸡鸣狗叫,这是人能感知到,但即使大有慧的人,也不能用言语说出它们的鸣叫究竟表达了什么不能凭思考预测出它们打算做什么据此推论下去那就对于小到无比小的东西和大到无限大的东西的产生你说它有主使者也好说它没有主使者也好都仍然是用讨论可感知的有限物体的方式去认识它,故而终归是错误的‘或使’的主张是基于对可感知的东西的思考‘莫为’的观点则是出于对不可感知的领域的设想。有名有实(的领域)只对可感知到的有限物来说成其为居所;无名无实(的领域)对于它来说意味着没有居所了即使是可以言可以意会东西是越谈论得多,就越显得不好理解。尚未产生的东西,不能禁止其产生,已经亡的东西,不能让它重新开始消亡产生倒是相距远,其中的规律却是看不到的因此,像‘或使论’这样的说法,“莫为论’这样的见解,都不过是人在有所疑惑时做出的假托之说。要知道,们考宇宙万物原这样的问题是可以不断往前追溯,永远没有穷尽;我寻找它门终点也同样以不断跟踪下去,决不会有休止的时候。因此,说某个东西是可以无穷尽无休止地追寻的,其实是说它根本不存在,同讲具体事物时所持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或使’‘莫为’的假说正是谈论宇宙万物的本原,故而必是宇宙万物存在多久,就可以谈论多久,亦即永远得不出结论的惟其如此,道不认可宇宙万物有个主使者的说法(‘或使论’),也不肯定宇宙万物没有主使者的观点(‘莫为论)。从道的观点看来,给对象起名字是只要有凭有据就可以的,问题是‘或使论’和‘莫为论’在谈说宇宙万物起源时都具有片面性,哪能达到大道的境界呢?其实,议论如果全面周到,那就会整天整天地谈论都符合于道,议论要是做不到全面周到,那就会整天的谈论都停留于物象的层面。大道处在物象的尽头,那是无论言谈或沉默都不足以表达的,既不言说,又不沉默,这才是发议论的极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译注 则阳
庄子杂篇《则阳》
则 阳
《庄子》则阳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11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