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刻意》译文

缺一段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静、无为,乃是天地的根本原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惟其如此,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并且总是处在这个境界中。处在这个境界之中,就会觉得做什么事都是平常事,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反过来,他又会因此而更加活得恬淡。人一活得平易恬淡,就会忧患不能进入其心,邪气不能侵袭其身,就是德性全面精神无损的人了。

所以说:圣人活着是天行事死去是化而为物休息如同阴气一样安详作为就像阳气一样奔放。他办任何事情都不是为获得幸福做准备,也不是为避免祸患做预防:他总是心有所感而后身有所应,内有所迫而后外有所动,总之,觉得事情非办不可时才做必要的处置。这时候他也不假思考,不作谋划,不讲究智巧,不玩弄心计,只是遵循天理常规行事。因此他不会受天的谴责,不会受人的非难,不会身外之物的羁绊,不会受冤鬼的逼他光明正大但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诚恳信实但不向人作诺许愿。所以他睡觉不做梦,醒时不犯愁。他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上飘浮,行事总是任其自然;对死离人世,他处之泰然,看作是疲劳后需要休息一样。他心神纯净单一,魂灵从不疲惫。总之,他虚无恬淡,立身行事只求符合自然本性。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是妨碍得道的邪恶之情;喜悦和愤怒,是求道路上犯下的过错;偏好和憎恶,是求道过程中认识的失误。所以心中谈不上有忧乐,是求道的最高境界;用心专一而不变化,是恬静的最高表现;感觉不到任何抵触了,是虚空的最高状况;不与他人交往,是恬淡的最高要求;没有任何不一致,是纯粹的极致。

所以说,身体劳累了而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连续使用而不停歇就会衰竭。水的本性,是不混有杂物就会清澈,不受搅动就会平静;但闭塞不流动也不会清澈:这是它的自然本性的表现。

所以说,纯净而不混杂,虚静专一而无变化,恬淡而无为,动则顺应自然天理,这就是养神之道。

今有一人,家有一把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一直珍藏于匣中,不敢轻易动用:足见他珍爱该剑到了极点(因为他视该剑为珍宝中的极品)。——精神是通达四面八方,无所不至的:上接于天,下遍于地,化育万物,但无影无踪,不能设想它的形象。它的名字就叫做“同帝”。

纯粹素朴之道,要求于人的就是“唯精神是守”,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行事失去精神的指导,才会跟精神融为一体;而人只要与精神融为一体了,就会通情达理,行事就合于自然天理了。所以俗话说:“普通人重财利,廉洁之士重名声,贤者推崇高尚志向,圣人珍视伟大精神。”因此,说某物素,就是说它不含杂质,说某物纯,就是说它保全了自然本色;能够体悟纯素的人,就可称为真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容中道 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圣人也
陈鼓应: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五)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中庸启示录092:明和诚到底是什么关系
修道到极致处便是率性,从本源上讲,性,道,教,三者本质是一不是二,王阳明先生道,“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
如何能够认识“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