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语中表示“丢弃/摔”的“掼”,有何来源?

「掼」始见于《说文》小篆:

引自《字源》,第1065页

根据《说文》的解释,「掼」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是「习惯」之「惯」的本字:

《说文》:摜,習也。从手,貫聲。《春秋傳》曰:摜瀆鬼神。
引自:《说文解字诂林》,页1182

「掼」字后来被「惯」字所代替,魏晋以后,「掼」表示「佩带,披挂」,如:

  •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掼甲缨胄,非庙堂之饰。
  • 《玉篇》、《广韵·谏韵》:掼,带也

后来,表示「摔,扔」,如明代通俗小说: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脸上掼将来。

总的来说,「掼」字有下列五个义项: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2067页

题主所说「掼」在吴语中表示「扔、摔」,其实不止吴语,很多方言都用这个字表达「扔、摔」。

比如上面所引的《西游记》、《水浒传》是很明显是明代的北方方言。《镜花缘》是清代的官话

我查了一下《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中从南到北,有九种方言都用「掼」表示「丢弃、摔」,但确实在吴语区分布最广:

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页5394

综上所述:

在吴语、湘语、粤语等汉语方言中,表示「丢弃、摔、扔」的方言字「掼」,始见于小篆。

是一个形声字,从「手」,「贯」声,本义为「习惯」。

所以,「掼」是「惯」的本字。「惯」行而「掼」废。中古以后,「掼」又表示「披戴、佩戴」之义。

但是,这几个义项看不出「假借」和「引申」的线索,因此,极有可能是「同形字」,也即:不同时代的造字,字形偶然相同。

「同形字」跟「异体字」的概念正好相反:

  • 异体字:字形不同,字义完全相同。

  • 同形字:字形虽然相同,字义不同,其实是不同的两个字。

比如:「红色」的「红」和「女红」的「红」字形完全相同,却是不同的两个字。

  • 「红色」的「红」,念「hong2」,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 「女红」的「红」,念「gong1」,是一个会意字,表示「女人的针线活」,也即「女功」。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4卷, 页2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最好学,最简单的语言???我觉得是汉语,语文很好学
咬文嚼字:「这、那」考——「這」本义「迎」,「那」为古国名
《说文解字》第566课:是的,“隶书”真的跟“奴隶”有关
「安」在桌子上丨沪郊吴语正字讨论(2)
哪里的方言会用“屙”这个字?
《现代汉语》造字法(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