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挺说温州07期】中国戏曲为何会诞生在温州?

南宋时的温州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这不仅表现南宋朝温州状元才子辈出,而且还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艺术:戏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南戏。南戏之后又延伸出了昆曲,昆曲号称百戏之师,而南戏是百戏之祖。再往后,就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有人或许说不对呀,唐代明皇李隆基不是梨园鼻祖吗?现代戏曲中的丑角不就是根据李隆基表演时鼻子上带玉饰诞生的吗?怎么戏曲就成了南宋时在温州诞生的呢?

其实我们所说的戏曲是一个文学概念,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为演剧创作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戏曲其作品语言必须是剧中人物来说话,表达出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故事。李隆基的梨园,大多是歌、舞、咏、颂的形式出现,但重于意会,并没有故事情节。比如北宋风流才子柳永(柳三变)就是以填词创作见长,让青楼歌女吟唱,比如《雨霖铃》等好多作品还流传了下来。

(越剧《柳永》剧照)

宋代开始实行了上千年的宵禁被取消,中国人过午不食的习惯也被改变,一日两餐变成了一日三餐,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夜宵”。大城市出现了夜生活,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首都汴京的瓦舍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估计跟民国时代上海滩的百乐门有的一拼。

但那时候戏曲还没有出现,人们表现的都是各种歌舞杂剧,各种艺术形式混杂在一起。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大量的王公贵族、士绅平民及坊间艺人纷纷南逃,跟随新皇帝赵构一起逃难到了杭州。后来金兵追杀到杭州,赵构又坐船继续南逃,跑到了温州。那些贵族和艺人们听说皇帝到了温州,便纷纷或翻山越岭、或扬帆入海抵达温州。

(宋高宗入温州城时所经过的谯楼至今尚存)

宋高宗抵达瓯江口后,先是在磐石登岸,休整之后又驻跸到江心屿,后来住进了温州府城,在温州停留了55天。好在金兵不善航运,他们的船队往温州进发时遭遇风暴,又受宋朝水师的袭击,便一路撤退到建康(今天的南京)金山附近一个叫黄天荡的地方,又遭遇南宋名将韩世忠的突袭,史称黄天荡之战。戏曲《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金兵战败后又遭到岳飞军队的合击,只好退到黄河以北,东南局面从此逐渐稳固。宋高宗得知金兵退走,才安心地从温州登船返回杭州,从此正式开启他的南宋基业。

(京剧中梁红玉的形象)

皇帝可以跑来跑去,但是这些艺人们可经不起折腾,加上温州三面环山一面海,也适合避难。又有这么多的皇室贵族和南逃士绅平民留居于此,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搭台献艺,糊口谋生应该是可以的。温州随即变成了一个艺术的大熔炉,随着南迁到温州的人口陆续到来,温州城人口大量增加,出现了都市的繁荣。各种演出形式在这里汇聚一炉,当各种技艺融合之后,开始了妆扮演事“戏弄”的时候,戏曲便诞生了。

既然是戏曲,那肯定是需要剧本的。那时的温州才子如云,剧本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是丈夫抛弃妻子“负心戏”,流传至今的剧本也只有一部《张协状元》,出自当时的温州九山书会。这种创作思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著名戏剧《秦香莲》的创作就是受此影响。

(京剧《秦香莲》中的包拯)

南宋政权稳定后,国家日渐繁荣,南戏很快涌向了杭州,并扩散到苏州、松江、建康一带,继而又形成了后来的昆曲。

今天的温州还存在瓯剧、永嘉昆曲、平阳和剧等三个地方剧中,但不是南戏直接发展而来的,只是受后来的戏曲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新剧种,最古老的南戏在温州已经不存在了。

(平阳和剧代表作《白蛇传》剧照)

(温州瓯剧团的演出剧照,左为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得主方汝将)

南宋被蒙古人灭亡后,元朝建立,科举被废除了半个多世纪,读书人受到朝廷压制,地位很低。没有了科举功名的机会,这些读书人便一心一意地搞创作,谋求个生路。他们为勾栏瓦舍的戏班子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和曲调,形成了颇为壮观的产业链,叫做元曲。元曲中最早出名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后来又有了历史剧《赵氏孤儿》、爱情剧《西厢记》等等一大批戏曲佳作。

(京剧《窦娥冤》剧照)

元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不到一百年便被明朝取代。到了明朝的时候,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起来,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日渐明显,老百姓随之富裕起来了,娱乐行业的市场基础也就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末清初,民间思想越来越自由,这个时代的才子佳人辈出,白话小说也开始出现。明朝刚开始的时候,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又跟施耐庵合作了《水浒传》。兰陵笑笑生又根据《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紧接着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三言两拍》系列小说也出现了。到了清朝以后,又出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以前的四大名著并没有《红楼梦》,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西游记》,清代将《金瓶梅》列为禁书,由《红楼梦》代替。四大名著扩充为六大名著,除了现在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四本著作外,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越剧《红楼梦》剧照)

明清时代小说的大量出现不仅让当时中国的出版印刷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参考剧本,四大名著的故事后来基本上都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明清小说基本分为四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志怪、男女爱情,但这四种类型戏曲舞台上都有。

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准确地讲应该是四大古典小说,中国还有四大古典戏剧:《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和《长生殿》。戏剧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文笔优美、篇幅短巧,这是出于演出的需要,一个剧本要在几个小时内完全展现给观众。

《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朝万历年间创作出来的,本来叫《还魂记》,后来根据剧本中的情景改名为《牡丹亭》。《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是比较简单的,讲述的是官家的千金杜丽娘做了个春梦,和梦中书生柳梦梅一番云雨后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梦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得中状元的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这个剧作除了文笔精湛、构思巧妙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了当时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就是女人可以大胆地追求男人。因此《牡丹亭》不仅名列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首,而且还被列入了世界级的剧作。

(昆曲《牡丹亭》)

中国大多剧种都演过《牡丹亭》,但昆曲《牡丹亭》依然是最杰出的代表,永嘉昆剧团的《牡丹亭》也曾在中国戏曲界占有一席之地。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一生都很喜爱《牡丹亭》,2006年把《牡丹亭》压缩改编后,创作出了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巡演,当时确实轰动不小。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其父是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

明朝末年还出现了一位大剧作家名叫李渔,这人是个大才子,家里很有钱,人也长得帅。他不仅很会创作戏剧,而且家里还养了一个戏班子,自己创作自己演,产业一条龙。李渔创作的剧本非常多,所以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比较知名《风筝误》、《连城璧》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他之所以不被官方宣传,是因为他曾写过著名黄色小说《肉蒲团》,这部小说在上世纪90年代被大批港台导演拍成了三级片。还有就是他改编了《金瓶梅》,在《金瓶梅》中又融入了更多色情的内容,于是那时虚伪爱名的中国文坛就更加不能接纳他了。历史上,他也被称为风流戏王。

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太多,各个剧种也是鱼龙混杂。直到晚清时期,活跃在北京城的各个剧种相互融合,才形成了一个广受认可的剧种:京剧。到了民国时期,京剧唱腔又发展出各个流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其实就是四大流派。这里要说明一下,京剧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都是传男不传女的,京剧四大名旦其实都是男性。

(民国京剧四大名旦)

越剧出现的时间比京剧晚一些,但现在是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20世纪初,越剧在绍兴嵊县( 即今天的嵊州市)诞生,当时叫小歌班,表演上还比较粗糙。小歌班在嵊县农村很受欢迎,于是便雄心勃勃地进军上海滩,结果发现并不受欢迎。于是他们就地改造,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模式,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本,终于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因为小歌班来自浙江,浙江古称吴越之地,于是1925年小歌班在上海申报登出公告,正式称自己为:越剧,意在与京剧平起平坐。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越剧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嵊县方言演唱,嵊县话和江浙沪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很接近,都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导致越剧在上海唱红后迅速风靡长三角地区,甚至温州人也普遍喜欢越剧。不过这也导致江浙沪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都听不懂越剧,让这个剧种在全国的流行成为障碍。因此全国各省基本都有京剧团,但只有少数几个省有越剧团。

越剧和京剧一样,也有自己的流派,这些流派基本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比如袁雪芬的袁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尹桂芳的尹派都是当代越剧的主流唱腔,有的工花旦,有的工小生。

(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十姐妹,创立了越剧十大流派)

越剧剧目非常丰富,以前文武戏都有,但现在主要以文戏为主了,比较著名的比如《梁祝》、《红楼梦》、《情探》,而文戏都以爱情主题为主,甚至剧情套路都很相似,基本都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比如《何文秀》、《五女拜寿》、《玉蜻蜓》等。不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曾经创造了各流派联合参演的盛况,确实也是一个创举。京剧因为唱腔比较铿锵有力,因此基本以历史、英雄主题为主,比如《霸王别姬》、《野猪林》、《秦香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以柔美见长的越剧基本演不了这些剧本。

(京剧《霸王别姬》剧照)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温州也是个越剧人才辈出的地方,上世纪末基本每个县市区都有越剧团。虽然如今只剩下温州越剧团和乐清越剧团两家,但实力依然相当不错,都是浙江省一级剧团。乐清越剧团名家辈出,当年傅派花旦张腊娇、范派小生王少楼在全省家喻户晓,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洗马桥》、《双玉婵》、《莫问奴归处》等等,如今的接班人也都不错,全部是国家一级演员。

(乐清网联会理事、乐清越剧团演员麻美燕在《秦宫遗恨》中的剧照)

我其实原来不喜欢越剧,觉得咿咿呀呀的没什么好听,还不如听听流行歌曲。我大概上高中那年在电视上看到浙江小百花的傅派花旦颜佳的演唱,听来觉得真是天籁之音,整个心都溶化了,这么好听的声音从来没听过,加上颜佳又是一位大美女,从此奉为女神。大概那个时候我心目中能奉为女神的除了林忆莲,就只有颜佳了。只可惜美人迟暮,颜佳如今也50岁了。她在事业巅峰的时候还曾离开越剧舞台去了澳洲,如今虽已归国,但很少登台。我甚至觉得最可惜是当年越剧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拍的时候,林黛玉的角色没有选择颜佳,而选择了昆剧演员余彬。颜佳的才华没有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想应该是越剧界的重大损失。

(颜佳年轻时的剧照)

如今喜欢看戏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不那么喜爱戏曲,这还是跟不懂如何欣赏戏曲有很大关系。戏曲本就是高雅艺术,不懂就很难有欣赏的兴趣。我认为中小学生一定要多多地接触戏曲艺术,看戏有什么好处呢?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看戏能够提高孩子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且不说《牡丹亭》、《桃花扇》这类经典戏剧文学是很值得去读的,即便是一般的剧本戏文,都能做到押韵工整、文笔流畅,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是可以从中找到灵感的。因此看戏注意看字幕很重要,特别是看越剧,嵊州话多数温州人不大听得懂,看字幕对比就会觉得唱词好优美啊。

(戏曲舞台两侧的字幕)

第二个好处,看戏能够启蒙孩子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戏曲的演出除了演员,还要有乐队现场伴奏。中国古典音乐只所以能完整地传承下来,跟明清时期民间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有很大关系,你会拉二胡、会弹琵琶,至少在戏班子里能混口饭吃,所以器乐就有很多人愿意去学习发扬。基本上任何一场戏演下来,管弦乐、打击乐的应用一应俱全,你能现场欣赏到京胡、二胡、琵琶、鼓板、扬琴、笛子、唢呐等一系列的古典器乐的表演,有的加入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器乐伴奏。所以让孩子多听听现场版的戏曲,他们会感受到那些乐队的伴奏真是好好听啊。

(每一个正规剧团都有一个阵容庞大的乐队)

第三个好处,看戏能够提高孩子的情景想象力。戏曲源自生活又远离生活,戏曲行当就分生、旦、净、丑,人物的脸谱、道具、服饰、动作需要发挥一些情景想象力才能看懂。比如划船、坐轿、扬鞭、打马、开门、过桥等等,都是用无实物表演。京剧脸谱则更有趣,你要看懂红、黄、蓝、绿、紫、白都代表什么样的舞台角色,得发挥点想象力了。另外就是服饰,穿什么样得服饰出场,你得能判断得出他大概是什么样得身份。中国戏曲舞台的古装服饰其实多数是明朝服饰,这和当年清兵入关后为收服人心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关系。那时清朝要求汉人必须剃发易服,后来引发民间强烈的抵抗,不得已采取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要求老百姓剃发易服,戏曲舞台上可保留明代衣冠做表演之用,这个传统便一直保留到现在。

(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个性和形象)

(戏曲演员打马扬鞭的动作)

中国戏曲从温州诞生起到现在也已经有近一千年,穿越如此漫长的历史时空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了。虽然影视艺术、流行音乐艺术足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精神需求,但戏曲是可以作为一个极致的古典音乐艺术来好好欣赏的。

不过中国各地的剧团如今面临逐一的衰落和凋零也是不争的事实,剧团要在这个新时代生存下来,光靠财政补助是不够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改革好自己的经营模式。以温州各地剧团为例,虽然专业人才也很紧缺,但最缺的,其实还是懂戏曲、懂商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为这种人才的出现提供政策机会。温州既然是中国戏曲的诞生地,温州的戏曲改革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自我束缚,走出一条戏曲事业的新型道路,即便失败,也虽败犹荣。换句话说,改革的路还是要走的,如果失败,大不了回到从前。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明星竟是梨园子弟
(戏曲)昆曲《牡丹亭.寻梦》剧照
居家学艺 | 听越剧名家茅威涛老师讲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戏曲:装扮美,唱得美,词更美!
最经典的戏曲爱情:当时情深,最终缘浅
惊艳国粹:原来戏曲可以这么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