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治验】血府逐瘀汤医案​

胸痹

患者,男,21岁。以“心慌、心前区闷痛半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半年来心慌较甚,心率130次/分,并心前区闷痛。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中药系养心安神之剂)。现症:脉数,舌暗,此系心脉瘀阻所致。遂以血府逐瘀汤加生龙骨、生牡蛎治之。处方:

当归9g,生地黄12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枳壳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2g,生龙骨、生牡蛎各24g。水煎服。

连服7剂,心率减至80次/分,心前区闷痛亦大减,仍以上方续服。

按:王清任论血府逐瘀汤曰:“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本证正符合王氏所言,且又有血瘀之象,故以血府逐瘀汤治之,取得良好疗效。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潜镇心神之浮动,有相得益彰之妙。[张荣欣,姜枫.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中医研究,2009,22(4):51-52]

胁痛(慢性胰腺炎)

李某,男,45岁。以“左胁下胀痛3年”于2007年2月26日就诊。患者3年前突然出现左胁下及左上腹剧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以左侧为著。弯腰或起坐前倾时疼痛可减轻,仰卧时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经检查血清淀粉酶和B超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当时给予胆囊切除术及对症治疗,症状好转,然遗留左胁下胀痛,夜间为甚,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微黄,舌底脉络迂曲,脉沉滞。辨证为肝气瘀滞,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

当归10g,生地黄10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6g,桔梗10g,炒枳壳10g,怀牛膝10g,郁金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生甘草10g。

服上方7剂复诊,左胁下刺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继服7剂症状消失。

按:患者气郁日久,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气病及血,气滞血瘀,故疼痛夜间为甚。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突出了全方主旨;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熔凉血、活血为一炉,动静结合调其血分;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以治其气分,益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不瘀;炙草调和诸药;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川牛膝下行,一升一降通行气血,引领诸药以行全身上下内外。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与川楝子、郁金相伍疏肝气,泻肝火,畅血行,止疼痛。诸药合用,气行血畅而疼痛自止。[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

闭经

宋某,女,45岁。于2007年11月12日因“停经3个月”到我处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停经,左侧偏头痛,乳房胀,口干口苦,善太息,急躁易怒,不欲饮食,夜寐梦多,近3个月体重增加10斤,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有经前偏头痛病史6年,经行则止。辨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处方:

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桔梗6g,炒枳壳6g,怀牛膝15g,制香附15g,急性子20g,生甘草6g。

服上方15剂月经至,量少色暗,经期3天,偏头痛好转,大便稀,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制香附、急性子,怀牛膝减至10g,加冬瓜仁30g,泽泻10g。又服上方10剂,月经如期而至。

按:此案患者因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闭经。乳房为肝经所过部位,故发生胀闷;肝失调达柔顺之性,故急躁易怒;肝郁化火,内扰心神,故夜寐梦多。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经,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急性子可破血软坚,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合急性子、制香附共奏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功。本患者体重增加明显,肥胖之人多痰多湿,痰湿阻滞冲任,亦可导致经闭,故复诊加冬瓜仁、泽泻以利湿化痰,荡涤湿浊。药证相符,即能获效。[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

突发性耳聋

禹某,男,44岁。1998年4月9日初诊。患者形体消瘦,平时气短乏力。上午工作劳累后感左耳如蝉鸣,几分钟后听力突降,感耳胀。无发热、眩晕、恶心呕吐。检查:耳镜检查无异常,纯音听阈示感音神经性聋,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曲线呈下降型,纯音听阈、听性诱发电位测试符合耳蜗性耳聋。舌质淡紫,脉弦涩。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局部辨证为气虚导致的耳窍气血瘀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窍开闭。处方:

桃仁15g,红花12g,白芍12g,柴胡15g,赤芍15g,牛膝20g,川芎12g,当归10g,生地黄15g,枳壳15g,甘草6g,葛根15g,石菖蒲15g,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服14剂,耳胀、耳鸣明显减轻,听力亦好转。检查听阈下降15dB。仍予原方加磁石20g,熟地黄15g,连服10剂而愈。

按:患者平时气短乏力,为气虚表现。气虚则不能推动血脉运行,故气虚血瘀。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柴胡入少阳经,轻清行气;石菖蒲、枳壳行气通窍,桔梗载诸药上达病所,使耳窍之气行血活,故能开闭通窍;白芍除柔肝外,还防桃仁、红花之类削伐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

灯笼病

患者,男,44岁。以“上半夜心里燥热,下半夜心胸部突然出汗甚多3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3个月来,上半夜心里燥热,下半夜心胸部出汗甚多,需用毛巾擦拭,汗后身凉。张老认为,此为清代王清任所说的灯笼病,为瘀血所致,遂投血府逐瘀汤治之。处方:

生地黄18g,当归6g,桃仁9g,赤芍9g,炒枳壳9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3剂,水煎服,1天2次。

复诊:服第1剂后,汗即止。

按:王清任曰:“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又曰:“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瘀汤,一两副而汗止。”此患者二者兼而有之,亦皆为瘀血所致,故用血府逐瘀汤,而收桴鼓之效。[张荣欣,姜枫.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中医研究,2009,22(4):51-52]

灯笼病

佘某,女,51岁,工人。2010年6月初诊。心中烦热约5年余,且阵阵全身烘热,上冲齿连顶,夜间尤甚,但触体不热,反略有凉感,夜不能寐,便时稀,两胁胀痛。多家中、西医医院均诊治不佳。用滋阴清热药无效,而服逍遥丸则觉稍有舒缓,但诸症反复发作。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沉弦。诊断为灯笼病,辨为肝郁血瘀,气血失和。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处方:

柴胡12g,桔梗12g,枳壳12g,红花10g,桃仁10g,赤芍15g,生地黄15g,川芎15g,川牛膝20g,当归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

3剂后,患者诉已不热,夜寐安,仍觉时有两胁胀痛,偶夜间盗汗,舌质暗已不明显。前方合甘麦大枣汤4剂后,胁不胀痛,精神爽。嘱其注意情志调摄,并服用1周逍遥丸成药。约3个月后因外感来诊时诉前症未再复发。

按:灯笼病又称心里热。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该患者虽夜间心中烦热,全身烘热,似阴虚火旺,但服滋阴降火之品不效。故此非真阴不足。再望其舌质暗红,为有瘀血之象,说明此证是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成血瘀。故仅以疏肝理气之品,则虽肝气疏然瘀血不能除,故病不愈。瘀血所致寒热前人已有论述,《血证论》曰:“瘀血在腠理则营卫不和,发热恶寒。”因此应投用行气活血祛瘀之剂而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气血得和,则营卫自调,乃得阴平阳秘,而寒热之症自解。[杨粤峰,苏凯,陈学忠.陈学忠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中医药学报,2011,39(6):119-120]

失眠

陈某,女,47岁。2010年6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5年余,近2年甚至彻夜难眠,偶可入睡亦乱梦纷扰。情绪抑郁,疑心较重。面色暗,下肢皮肤甲错,常有头晕头痛,胸闷短气。月经年初3个月未至,近2个月按时至。脉弦细尺部不足,舌略紫,苔白中部略厚。证属肝郁血滞,魂魄不宁,气血不布。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桔梗各10g,怀牛膝、柴胡各6g,炒酸枣仁15g,远志6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

二诊:诉服2剂即能入睡。嘱再服加味逍遥丸1周而愈。[李铮.宋乃光教授从肝胆治疗失眠医案3则.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78]

不寐
患者,男,24岁。以“失眠2个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2个月来睡眠一直很差,虽服用不少药物,但效果不佳。现症:舌质暗,脉沉滞。遂投血府逐瘀汤加生龙骨、生牡蛎治之。处方:
当归10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0g,炒枳壳6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水煎服,1天2次。3剂后,睡眠复常。
按:不寐原因很多,患者亦服不少药物,但效果不佳,故采用祛瘀之法。清代王清任云:“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由于药证相合,故疗效尚佳。[张荣欣,姜枫.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中医研究,2009,22(4):51-52]
发热
患者,女,49岁。以发热1个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以早期肝硬化就诊于某院住院治疗已3个月。在入院1个月后发烧,每日下午体温38℃左右,面部烘热,呼吸不畅,右胁闷胀不适,经中、西药治疗后,发热仍不退,如此缠绵一个月余。现症: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舌苔薄黄,脉象沉涩。张老思此人患肝病,又发烧1个月余,经诸药治疗无效,当施祛瘀之法,况且患者又见瘀血之证,应为瘀血发热之候。以血府逐瘀汤加鳖甲治之。处方:
当归10g,生地黄3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5g,炒枳壳6g,鳖甲30g,炙甘草6g。
3剂,水煎服,1天2次。3剂后,体温正常。
按:此病人,本为肝病,肝主藏血,肝气郁滞,疏泄无力,以致血行瘀阻,郁而发热,热在下午,属血分之证也。治疗后,血行气畅,瘀热得解,故收速效。加鳖甲意在益阴除热,散结软坚,以助血府逐瘀汤之力。[张荣欣,姜枫.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中医研究,2009,22(4):51-52]
头痛
患者,女,52岁。以头痛10余年,加重6年为主诉就诊。每当头痛发作时,痛不欲生,以头抵墙。痛时颈项强硬,不能转动,同时胳膊亦硬。在未断经前(已断经3年),月经来时遇阴雨天气则加重。曾住院治疗无效,西医检查:脑血管阻力大,余无异常。平时服止痛片维持,每天需服2次。血压较高,经常脑鸣。现症:脉象沉滞,舌质暗,口臭,口黏。脉证合参,诊为瘀血头痛之证。遂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处方:
当归9g,生地黄15g,桃仁12g,红花9g,赤芍9g,柴胡9g,川芎9g,桔梗9g,枳壳9g,蔓荆子12g,草决明15g,怀牛膝12g,葛根30g,甘草6g。
11剂,水煎服。
4月25日复诊,头已基本不痛,颈项亦不强,唯余脑鸣。上方去草决明,加磁石30g,6剂,水煎服。
二诊:仅前额有些微疼,脑鸣、口臭亦轻。自服中药后,未服止痛片。宗上方加减。处方:
当归9g,生地黄15g,桃仁12g,红花9g,赤芍9g,柴胡9g,川芎9g,桔梗9g,炒炽壳9g,蔓荆子12g,怀牛膝12g,磁石30g,葛根30g,荷叶30g,甘草6g。
水煎服,1天2次。
按:此证时间久,疼痛程度甚,瘀不除则永无宁日,故直以血府逐瘀汤治之。因病在头,又有口臭、口黏,故加蔓荆子、草决明以清热止痛。瘀血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养,以致颈项强硬,故加葛根以舒其经气。患者年逾五十,经常脑鸣,应为肾虚阳亢之候,故加磁石以养肾气,摄纳潜阳,加荷叶以清头目,有清震汤(升麻、苍术、荷叶)之义。[张荣欣,姜枫.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中医研究,2009,22(4):51-52]
脱发
侯某,男,21岁。于2007年9月21日以“脱发渐加重2年”到门诊诊治。症见头发脱落、稀疏,头皮瘙痒、油脂分泌多、头屑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滞。辨证:瘀阻络脉,发失所养。处方:
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桔梗6g,枳壳6g(炒),怀牛膝15g,羌活10g,独活10g,苍术12g(炒),连翘10g,甘草6g。
服上方23剂,脱发症状减轻,油脂分泌减少,仍头痒,头屑较多。守上方去独活,加何首乌15g(制),墨旱莲20g,防风10g。
服上方25剂脱发基本消失,新发渐生。
按:张老师认为,关于脱发各医书皆言血亏、血燥,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法应行气活血。瘙痒可酌加祛风药如防风、蒺藜等,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一取祛风止痒,二取“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之义;头发干燥,酌加麦冬、石斛、制何首乌以滋阴养血;油脂分泌多,酌加羌活、炒苍术、连翘以燥湿散结。[李彦杰,冯晓东.张磊灵动法治疗杂病经验.中医杂志,2011,52(9):735-736]
鼻衄
7岁男童,2009年5月就诊。3年来反复鼻衄,近半月来一天数次。曾在各大医院鼻科及血液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多方中西治疗乏效。现见面色红润,精神较好,皮肤无紫癜,口干,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辨为气滞血瘀化热伤络,予血府逐瘀汤原方:
桃仁8g,红花8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川芎8g,生地黄15g,柴胡8g,川牛膝30g,桔梗8g,枳实10g,炙甘草8g。
患童服用该方6剂后鼻衄好转,原方继服6剂。3个月后因咳嗽再诊,其父云鼻衄尚未再发。
按:血府逐瘀汤中柴胡入肝,枳壳入脾,桔梗入肺,川牛膝入肾,配合桃红四物可通利全身血脉,兼有清热凉血之功。该患童鼻衄多年,诸如凉血、重镇、健脾、收涩等常法罔效,考虑为络脉瘀滞,血不循常道而离经外溢。予血府逐瘀汤通络解郁,则离经之血得归常道,鼻衄自然向愈。此案乃“通因通用”,又重用川牛膝30g潜降,颇显苏老之胆识。[李巍.苏忠德运用血府逐瘀汤经验.亚太传统医医药,2012,8(4):120-121]
脑鸣
吴某,女,56岁。1998年5月15日初诊。脑鸣半年。脑鸣声如蚊飞,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甚时彻夜难眠,舌淡、有少许瘀点,苔薄白,脉沉涩。中医诊断为脑鸣,辨证属瘀阻耳窍。治宜活血通窍。方用血府逐瘀汤。处方:
当归、生地黄各10g,川牛膝、菊花、赤芍各15g,柴胡3g,川芎、桔梗各6g,桃仁、红花各9g,枳壳、白蒺藜各12g,磁石30g。
每日1剂,水煎服。
3剂后,脑鸣明显减轻,又3剂完全缓解。
按:畅老临床辨证,注重抓主症,抓要点,遇有疑难,往往从一两个特征性症状或体征决定诊断。耳鸣可因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但本案上述证型特点缺如。畅老认为,舌面瘀点是本例的辨证要点,故从瘀论治,选用此方,加磁石重镇;菊花升清,清升浊降,脑鸣得以缓解。[兰英,王亚丽.畅达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举隅.山西中医,2012,28(3):5-6]
黄褐斑
患者,女,33岁。2008年1月23日初诊。面部对称性深褐色斑2年余,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行经前乳房胀痛,经行腹痛,色暗黑有血块,口渴不欲饮,以前从未接受过治疗。现症见面颧部鼻翼旁深褐色斑,对称分布,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中医诊断:黧黑斑(气郁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内服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郁金10g,香附10g,赤芍10g,生地黄10g,柴胡10g,红花10g,桔梗10g,桃仁12g,牛膝9g,益母草15g,枳壳10g,甘草5g。
14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
外用药:白芍10g,白芷10g,茯苓10g,僵蚕10g,白菊花10g,丹参10g,牡丹皮10g。
14剂,颗粒剂,加蛋清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保留20~30分钟,清水洗去,每日2次。嘱患者避免日光照射,多食蔬菜水果,特别是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化妆品慎用,保持充足睡眠。用药14剂后,斑色部分变淡,面色较以前红润有弹性。
二诊:患者出现食少神疲等症状,故原方加白术10g,薏苡仁30g。外用药继用。7剂后,斑色变淡,部分减退。
三诊:患者急躁、易怒症状好转,上方去郁金、香附、柴胡,加白及10g,茯苓10g,白芍10g,白菊花15g,白芷10g,僵蚕15g,以加强祛斑增白的效果,冲服三七粉加强化瘀效果。外用药继用。14剂后,斑色明显变淡,面色较以前红润而有光泽、有弹性。
四诊:吴主任认为黄褐斑患者均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故上方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熟地黄20g,加强祛斑效果。外用药继用。14剂后,面部褐色斑大部分已消退。守方随症加减,连续治疗3个月,面部黄褐斑基本消除。随访半年,诸症悉除。
按:由于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每行经前乳房胀痛,提示患者肝气郁结;经行腹痛,色暗黑有血块,提示患者体内有血瘀。故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消斑。用药半月后,患者出现脾虚症状,故原方加白术、薏苡仁健脾祛湿,促进药物吸收。三诊时患者肝郁症状好转,故去郁金、香附、柴胡,加白及、茯苓、白芍、白术、白菊花、白芷、僵蚕,以加强祛斑增白的效果,加三七粉加强化瘀效果。滋补肝肾养血药有助于黄褐斑恢复,故四诊时上方加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加强祛斑效果。内服中药的同时,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内外结合,终获良效。[毛文姣.吴淞主任医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举隅.广西中医药,2009,32(2):43-44]
顽固性呃逆
杜某,男,49岁。2006年9月21日初诊。呃逆1年,诸治无效,时或右胁刺痛,诊得左关弦,右脉涩,舌苔薄腻边红。治宜气滞血瘀痰浊。药用:
柴胡6g,赤芍12g,炒枳壳6g,炙甘草5g,炒当归10g,川芎6g,生地黄12g,桃仁6g,红花6g,桔梗5g,牛膝10g,旋覆花12g(包),代赭石15g,制半夏10g,生姜3片。
14剂。
2006年10月8日复诊:右胁刺痛已瘥,呃逆大减,左关弦,右脉涩,舌苔黄腻边暗,再守方出入,14剂。[张卓文.连建伟教授从瘀论治怪病五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1):9-10]
胸任重物
陈某,女,54岁。2012年1月31日初诊。
主诉:胸闷少气2月余。2月余前始胸闷,晚间睡眠时喜胸部压上被,入睡困难,善叹息,食后胃脘饱胀感,大便干结,2天一解,平素易怒,情志不畅,口干。视面色晦暗,见黄褐斑,舌尖瘀点质暗,脉弦。闭经3年。处方:
柴胡9g,赤芍9g,枳壳9g,炙甘草6g,当归9g,生地黄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牛膝9g,桔梗6g。
7剂。
2012年2月6日二诊:胸闷大减,入睡好转,大便仍干,上腹饱胀减轻,面色有光泽,寐改善。处方:前方调当归至30g,桃仁12g。7剂。
2012年2月13日三诊:大便已畅,无胸闷,寐安,舌瘀点,脉沉。
按:此病案所治症中的胸任重物是关键,抓住这一点,有是症则用是方,用之效果显著。[王海燕.血府逐瘀汤应用三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2):62-63]
灯笼热
隋某,男,67岁。2012年2月24日初诊。
主诉:心胸烦热半月余。高血压病史10年,不服降压药,血压多为140/80mmHg。半年多来胸背烦热,不痛,头昏,口苦,口干,纳呆,大便干结,寐差,平素心情郁闷,家人觉其脾气古怪易怒,视面色晦黯,面颈部多发老人斑,舌质紫,苔水滑,脉弦。药用:
柴胡9g,赤芍9g,枳壳9g,炙甘草6g,当归20g,生地黄12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牛膝9g,桔梗9g,瓜蒌仁15g,炒决明子20g,龙胆草9g,黄芩9g。
7剂。
2012年3月2日二诊:服药后心胸烦热寐差口苦头昏大减,食欲良,大便日行1次,心情好转,舌质淡紫苔减,脉弦,守方如前,7剂。
2012年3月9日三诊:诸症平。
按:此案断为王清任“灯笼热、瞀闷、急躁、不眠”症目,因苔厚腻滑、口苦干,辨证有肝胆湿热,故加龙胆草、黄芩、瓜蒌,此为方剂辨证与一般辨证论治方法相结合。[王海燕.血府逐瘀汤应用三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2):62-63]
腰痛
朱某,女,44岁。1997年12月16日初诊。
腰痛3年。3年来腰痛,转动不利,影响行走,活动后加重,与天气变化无明显关系,伴大便干结,记忆力减退,面色暗,胸闷,气短,腰部有叩击痛。曾服多种补肾阳、祛寒温经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未见好转。舌质暗紫,苔薄,脉涩。尿常规及腰椎正侧位片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腰痛。治以活血通络。处方:
威灵仙、生地黄各15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实、柴胡、川牛膝、三棱、莪术、地龙、䗪虫各10g,炙甘草6g,三七粉3g(冲)。
14剂,水煎服。
1997年12月30日二诊:自诉服完中药后腰痛大减,已能活动自如,行走时亦未见明显疼痛,纳食好,身体轻爽,舌红,苔薄,脉滑。嘱继服上方7剂,后改服血府逐瘀胶囊1个月。
经随访,诸症悉愈,腰痛消失,工作、生活如常。
按:腰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众多,中医学多从温经通络、补肾着手。临证应该打破这种惯性思维,不可一见腰痛就补肾壮阳,祛风湿,应详加辨析,以临床实际为本,开放思路。细辨其证,患者记忆力减退,面色暗,胸闷,气短,舌质暗紫,脉涩,乃气滞血瘀之征。此外,患者腰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并伴有腰部叩击痛,因此判断该患者的腰痛为瘀血阻滞于腰部,不通则痛,故选用血府逐瘀汤酌加三棱、莪术、地龙、三七粉、威灵仙、䗪虫等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之品。[张惠敏,张慧丽,田杨.王琦运用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5):37-39]
乳腺增生症
梁某,女,28岁。2003年5月10日初诊。
病史:右侧乳房胀痛半年左右,症状时轻时重,并且疼痛放射至同侧腋窝,前医予消炎镇痛、激素等药物治疗不效来诊。诊见:右侧乳房外侧可触及约2cm大小肿块,质硬中度,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似棉花瓣样结节、固定不移且疼痛明显。彩超显示:右乳房外侧可见3.0cm质硬中度,边界清楚,表面包块,边界清,未见淋巴结。
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症。
中医诊断:乳癖。患者素性刚烈,易心烦急躁,易怒,每生气、劳累和经前乳房胀痛显著,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气滞血瘀,血气痰湿互结,郁阻乳络。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软坚散结(瘀)立法。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赤芍、桃仁、橘核、荔枝核、桔梗、牛膝各10g,柴胡、川芎、红花、青皮、香附、炮穿山甲各6g,生牡蛎30g,海藻25g,甘草5g。
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5月20日复诊:药后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包块变软,服药4剂,末次月经经行前乳房胀痛基本消失,药中病机,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如法煎服。
5月28日三诊:乳房包块缩小过半,触痛大减,但仍有心烦气躁,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舌脉同前。守上方去赤芍、川芎,加白芍15g,栀子6g,浮小麦30g,继服7剂。
6月6日四诊:患者情绪愉悦,乳痛乳胀消失,包块未触及,诸症皆平。彩超示:双侧乳腺未见异常。病愈。
按:乳癖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肝郁气滞血瘀,肝气不舒,则胃气不畅,因而气滞痰阻,乳房胀痛,出现肿块。方中柴胡、青皮、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增强新鲜血液生长;生牡蛎、海藻二药咸寒入肝经,有软坚散结消瘰瘿之功;橘核、荔枝核皆入肝经,理气止痛,以取类比象以核消核;炮穿山甲通经络,活瘀血,消痈肿下乳,性善走窜引诸药直达病所;桔梗性升,牛膝性降,一升一降,使气血调达冲和,气血瘀滞自消;甘草调和诸药。值得注意的是,甘草与海藻属十八反之禁忌,在此用其二药相反起相成,提高疗效。三诊时患者仍心烦气躁不平,余无特异,守方赤芍易白芍,加栀子、浮小麦以增强养血敛阴,柔肝养心阴,泻火除烦,使阴阳平衡而收全功。[宋金芝.血府逐瘀汤临证治验举隅.新中医,2014,46(2):221-222]
逆经
宋某,女,36岁。2005年3月23日初诊。
病史:自述每月周期性逆经(吐血、衄血)2年多。曾有2次妊娠2月余不明原因胎死胞宫,行人工流产。正值末次逆经3天就诊。诊见:每月周期性吐血、衄血,红黑相兼有瘀,持续2~3天间断性吐衄,伴有头痛头晕,少腹痛,腰疼,乳胀。平素心烦急躁易怒,纳差,二便正常。舌淡红,舌尖、边有瘀斑点,苔薄黄,脉弦细。查血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正常。鼻窦、筛窦CT扫描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逆经(吐血、衄血),证属肝气上逆,迫血上溢而吐衄。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滋肝肾之阴,平肝降逆,凉血止衄。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桃仁、牛膝、牡丹皮、栀子炭、天门冬、麦门冬各10g,白芍18g,生地黄、龙骨各25g,川芎3g,枳壳、红花、荆芥炭各6g,柴胡、桔梗、甘草各5g。
3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
3月27日复诊:服药1剂见效,3剂药尽吐衄消失,尚胸胁乳胀,体倦乏力,仍以血府逐瘀汤加香附6g,川楝子、郁金、姜黄各10g以理肝气调气血,继服5剂。
1个月后复诊:月经应时而行,经期诸证消失。予补肝肾,理冲任种子立法服药5剂。
2个月后随访,已妊娠,平安无恙。
按:患者为经产之妇,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冲任脉虚损是造成孕后2月胎死胞宫的内在因素。继又行人工流产手术,重伤冲任气血而影响脏腑功能失常,导致逆经。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容易引起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若肝气横逆,血随气逆而外溢,则出现吐衄、血崩等病变。
《傅青主女科》云:“经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衄,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夫肝之性最强,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血随气为行止,气安则血安,气动则血动。”
肝肾同源,子母相生。肝病及肾,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患者则见平素心烦急躁易怒、纳差;病久则出现头痛、头晕、腰痛、腹痛、乳胀、闭经、吐衄;肝火旺盛,肝气上逆,血随气溢而为吐衄;舌尖边有瘀斑点,吐衄夹瘀是血瘀之标;脉弦细为肝阴虚象。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中四逆散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升清降浊,气血调和则病安;桃红四物汤补血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和血调经;牡丹皮、栀子炭、生地黄、麦冬、天冬清热凉血,泻火止衄,滋养心肺肾阴而抑肝火;龙骨、荆芥炭皆入肝经,平肝潜阳,镇惊固涩,引血归经而止衄;柴胡、桔梗性升,牛膝善降,三者协同统领诸药升降,使气血调和。更妙在重用白芍、生地黄柔肝养血清热凉血,生津滋阴,养肝肾之阴而制肝阳,使阴阳平衡,而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常态。[宋金芝.血府逐瘀汤临证治验举隅.新中医,2014,46(2):221-222]
血瘀发热
王某,男,11岁。发热15天,于1959年2月23日住某医院。入院初步诊断:①双侧支气管淋巴腺结核,左侧已纤维化;②高热待查。曾给予链霉素、青霉素、对氨水杨酸钠、异烟肼、氯霉素、金霉素等药物,并服中药青蒿鳖甲汤加味等养阴清热之剂。而患儿高热持续月余之久,未见减退,最高体温达42℃,每日午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于3月23日请蒲老会诊。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而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蒲老默思良久曰:此血瘀发热也。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暗,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遂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尾4.5g,赤芍4.5g,干生地黄9g,川芎4.5g,净桃仁6g,西红花4.5g,川牛膝6g,炒枳壳4.5g,苦桔梗3g,生甘草3g,北柴胡4.5g,制没药4.5g,干地龙6g。
连服1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在此期间,曾作腰椎穿刺、X线腹部平片、钡灌肠、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疑为腹腔肿物、慢性增生性淋巴腺炎。但对于患者午后发热,从现代医学看,原因仍属不明。右胁下疼痛仍固定不移,脉仍弦涩,舌质仍暗,精神似稍佳。宜继续以活血化瘀为主,原方再进,并佐以小金丸,早晚各服1丸。
2周后热降痛减,3周后午后之热已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暗稍减而脉细,改为2日1剂,缓其势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
20日后复诊,热退已2周余,停药已达1周,患者由29.5kg增至31kg,舌色红活而不暗,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经行发热
吕某,女,38岁。2006年8月15日初诊。
该患于3年前行人流术后始,因摄生不慎,每于经前或经期发热,经西医多次检查,未检查出任何结果。刻诊正值经行第1日。
主症:面暗身热,急躁易怒,小腹疼痛拒按,有如针刺,红色紫暗,有血块,块去痛减,舌暗,舌边有瘀点,脉弦紧而涩。
证属瘀阻冲任,瘀久化热。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调经。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5g,桔梗10g,柴胡10g,丹参20g,枳壳15g,甘草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上药服至3剂后经色转红,无血块,小腹偶有微痛,7剂服后诸症俱去,随访年余,其症未再复发。
按:经行发热,多因内蕴湿热之邪,与血相互搏结而成瘀;或经期产后,人流术后,摄生不慎,瘀血内停,瘀久化热,瘀热互结,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阻,瘀热内盛,营卫失调,而致发热。本案例患者因人流术后,摄生不慎,以致瘀血内停,瘀久化热,湿热与血相抟结而终成此疾。若瘀不化则热不消,瘀不去则痛不止。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以桃红四物汤加丹参活血化瘀以养血,凉血化瘀以清热;以四逆散行气和血以止痛;桔梗疏调气机;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共伍,使瘀化热清,而诸症自愈。[卢燕,姜仪辉.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病举隅.四川中医,2008,26(12):96-97]
盗汗
廖某,男,72岁,住万县市,退休工人。1987年9月30日初诊。
患者夜间出汗3个月余,曾用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汤、牡蛎散方加减,服药20余剂无效,又用补血养心、调气活血法治疗,效果亦不显。诊见盗汗以午夜为甚,伴见胸闷,有时胸痛,有冠心病史,口干不思饮,心烦失眠,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证属心血瘀滞,血行不畅,兼夹郁热。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兼清郁热。方用血府逐瘀汤。处方:
当归10g,生地黄10g,白芍10g,赤芍10g,川芎10g,牛膝1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桃仁10g,红花10g,栀子10g,甘草10g。
10月6日二诊:服药5剂后盗汗止,胸闷痛除,用血府逐瘀汤生脉散继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李师临证必详问病史,细审病情,了解疾病的治疗用药情况,深思熟虑,然后处方用药,多有一举中的之功。李师博览群书,熟谙经典,其在门诊病历上载云:“《医林改错》说,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陈代斌,王恩元.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寿彭.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END-


I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载自《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 主编:高秀兰。本文编辑/刘继芳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血祛瘀剂之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血脉畅通,一身轻松!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化瘀第一方,见到这3条症状就可以用血府逐瘀汤(上)
中医内科学——真心痛气虚血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阴阳解析
血府逐瘀汤:血脉畅通,一通百通!
一个神奇的配方,心脑血管、男科妇科、疑难杂症,各种瘀血一扫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