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淋证如何中医治疗

  淋症,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或情绪不好,郁怒伤肝所致。还有其他原因导致。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匾要略》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而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避免辛温之品。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牌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饮食保健

  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预防护理

  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积极治疗消渴等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也可减少本病证的发生。淋证应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有助于早日恢复健康。

  病理病因

  1、膀胱湿热 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若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若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小便如脂如膏,则为膏淋;若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

  2、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如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无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浑浊,则为膏淋;肾阴亏虚,虚火扰络,尿中夹血,则为血淋。

  3、肝郁气滞  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的气化,则少腹作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发为气淋,此属气淋之实证;中气下陷所致气淋,是气淋的虚证。所以《医宗必读淋证》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

  综上所述,可见淋证病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疾病诊断

  1、癃闭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林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

  2、尿血 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尿浊 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

  1、热淋

  症状: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通淋汤  木通12克,防己12克,泽泻12克,茅根30克,竹叶12克,黄柏12克,公英20克,虎杖15克,地丁20克,车前子12克,扁蓄12克,瞿麦12克,滑石30克,大黄10克,山栀子12克,琥珀5克,甘草6克,水煎服。五淋丸、祛毒丸口服。

  2、石淋

  症状: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痛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苦,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消石汤  石韦12克,冬葵子12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30克,鸡内金12克,琥珀5克,茅根30克,瞿麦、小蓟12克,生地20克,藕节12克,滑石30克,车前子12克,木通12克,通草10克,黄柏12克,大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金甲丸、排石丸口服。

  3、气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多沉弦。虚证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方药:实证用消滞散,虚证用补中汤。消滞散中沉香10克,橘皮12克,降香10克,木通10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石韦12克,滑石20克,冬葵子12克,乌药12克,小茴香10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水煎服。理气丸口服。

  补中汤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扁豆12克,灵芝12克,莲子12克,山药20克,杜仲12克,枸杞子15克,牛膝12克,女贞子12克,茅根20克,黄柏10克,泽泻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益气丸口服。

  4、血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着,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实证用凉血汤;虚证用知柏汤。凉血汤方中小蓟 草12克,生地20克,蒲黄炭10克,藕节15克,地榆炭15克,棕榈炭15克,木通12克,竹叶12克,栀子12克,滑石20克,当归12克,三七3克,甘草6克,水煎服。血宁丸口服。

  知柏汤知母12克,黄柏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12克,竹叶12克,茅根20克,阿胶10克,小蓟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知柏丸口服。

  5、膏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虚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萆解汤;虚证用清膏汤。萆解汤中萆解12克,菖蒲12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黄柏12克,车前子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莲子心12克,丹参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小蓟12克,藕节12克,茅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八正丸口服。

  清膏汤中党参30克,山药30克,熟地黄20克,芡实20克,薏苡仁20克,黄芪30克,灵芝12克,莲子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白芍15克,补骨脂12克,沙苑子12克,茺蔚子12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还少丸口服。

  6、劳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健脾益肾汤其中山药3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黄精12克,熟地20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2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五味子12克,肉苁蓉12克,赤石脂12克,龟板10克,牡蛎30克,鹿角霜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固肾丸口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淋证】
下篇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二十二节 淋证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九)
中医之淋证辨证论治
淋证1
《金匮钩玄》 > 卷第二 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