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研究 | 日常书写、应展与前瞻——从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谈起

  一个书家的日常书写是与创作密不可分的,且当下主流展览是检验个体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试金石,因此保持日常书写与应展的一致性是书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从现状而言,部分作品存在书写文辞老套、形式主义、取法偏狭等问题,揭示出一种应对展览的机巧之心。这与作者的长远追求并非合拍,也更不利于书法创作的真正繁荣。笔者本文从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入展作品入手,分别就日常书写、应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并从碑帖融合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思考。

  对于当下长期致力于楷书创作的成熟书家而言,其个人的楷书实践在日常书写、参展创作以及长远追求这三个维度上应该是统一的。因为较为娴熟的日常技法积累会自然渗透到即时的创作之中,其长远的书路追求也定会沿此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家之风。而针对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的入展作品而言,当追问以上相同问题时,参展作者在上述三个维度上似乎难于统一。设想一下,若以“瘦金体”等偏狭风格入选的作品为例,且不说作者是否长期倾心于此类书风,且说因其不具有普遍性,任何明智的作者虽可阶段性涉猎此类书风,但断然不会以此作为较为长远的创作取向。这也是笔者思考本届展览入展作品的出发点所在。

  一、关于楷书的日常书写

  当下任何书家平素的墨迹,广义上都可认为是日常书写,狭义上特指除为展览、展示等活动创作以外的所有书写。书法创作状态作为一个学术性课题,近年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关注。他们的研究领域由展厅作品扩大至书者日常的案头书写。毋庸置疑,楷书是书者日常的书写技法积累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如邱振中先生所言:“书法跟日常书写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每一次书写,都会由于工具、材料、心态、环境的不同而有些微妙的差异。”(《书法:传统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每一件日常笔迹的唯一性都昭示出日常书写中“化古为我”的重要性。书家也必定会在个人的技法积累中逐渐确立更加稳定的风格。虽然笔者并不排除篆书、隶书等其他书体作为学书基础的重要性,但于书家的全面素养而言,当不会排斥楷书在日常书写中的重要性,而大展中的入展作品也必定会是日常书写的或多或少的延伸。不仅如此,就主体性情的表达而言,日常书写显然是最好的切入点。在日常书写过程中,会有抛却功利性的自由表达,或抄录历代高雅诗词,或自作诗文。这些都能体现出书者的性情与学养。在民国时期的文人书家群体中,这种书写是常见现象。从他们日常的诗稿、笺注、日记等笔迹中,不难寻觅到一种书卷气。有识者指出:“从书法的立场来说,他们的作品未必尽合书法之高境,恐也缺少书技的过硬训练,但都能不同程度地共同表现一种‘书卷气’。”(吴振锋《文化断裂中的文人书写》)信然!

  从创作的角度而言,良好的日常书写状态也是通往成功的津梁,不能仅仅为展览创作而舍弃日常书写。可以说,最好的创作情境是日常书写向创作的自然过渡。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的文辞堪为日常书写的典范,因为书家笔下就是彼时所思所悟并所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古人的日常书写不存在如当下专门为展览而书的目的。他们一生的书写是一种纯然统一的状态,所以书家的风格也就是在一种基本统一的框架中延伸与升华。

  再观当下,以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为例,入展作品的性情似乎淹没在了看似并不陌生的历代诗词文赋之中,而且不少作品缺乏一种自然的书写性,令观者几乎很难联想到书者日常的书写状态。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多数作者会舍弃日常的自然书写?毋庸讳言,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应展的需要。

  二、关于应展现状的思考

  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是助推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力量,而广大作者积极备展、应展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各种书体而言,展览的征稿要求、当下的评审机制以及展厅效果的预先判断,必然是每位参与者的关注重点所在。对于楷书这一书体来说,展览之于作者创作与取法的相互影响,尤其值得探讨。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视觉化取向之所以不惜疏离和牺牲书法的本质特征,削弱书法精神性文化内涵,千方百计地加强制作性和形式感,以迎合观众的视觉化欣赏的需要,与其说是出于书家的艺术追求上的自觉选择,还不如说是屈从于当代书法展览和艺术市场的竞争压力。”(杨天才《论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视觉化取向》)如果说这只是一家之言,那么笔者以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作者们的创作选择至少应该是应征展览和自觉选择两个目的的合二为一。

  当下应征创作者已经习惯了各种展览征稿启事中的所有条款。而对于楷书而言,除了小楷限制字数以外,与其他书体相比并没有独特的要求。因此,广大作者便在规定的尺寸中,尽力“戴着镣铐跳舞”。这也就带来了对楷书这一种书体的限制性。不少作者为了突出尺寸,多加衬纸,有的还加有与正文无关的多种书体“题跋”,还有的打界格、染纸做旧、抄写五千余字等等。笔者以为,创作虽是极其个性化的事情,但展览的规则必须遵守,否则便没有评审的尺度可依。然而,因为楷书的独特性,作者们似乎都在极力打造一件完美无缺的展品,所以最终创作出来的大多是那些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发挥稳定型的作品。

  就历代经典楷书而言,我们欣赏之际,首先能感受到其透露出来的气韵,然后再从章法、结字乃至笔法上去仔细品鉴并研究。但进入时下的展厅,唯有设计出来的形式、界格等带来的冲击。这些作品似乎一时吸引住了观者眼球,殊不知“但凡容易入目者,久视必不佳”,故而观者往往不愿意驻足细赏。如果说行书、草书可以从大章法方面追求先声夺人之势,那么楷书则应以静制动,如品佳茗,有一种愈品愈有味道的吸引力,使观赏者流连并产生共鸣。不论取法魏碑、唐楷还是写经,适当的章法安排固然为创作所必需,然而为求视觉冲击而一味挖空心思,这或许已经远离了创作的核心。此于楷书尤甚也。

  归根结底,还是作者为应展而使心态有所浮动所致。比如有的作者仍然以字数多取胜,有的作者剑走偏锋,寻求陌生化的法帖而模仿之,有的书写内容依然是《醉翁亭记》《滕王阁序》《赤壁赋》等,都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单为展览而创作的痕迹。当然,大展的评审是建立在书法审美评判之上的遴选活动,必定会衍生出一些投稿技巧与策略。这从时下火爆的展前培训辅导班可以得到印证。长此以往,作者的应展创作便会与日常书写不合拍。那么,置展览于不顾,一味埋头日常书写,好不好呢?如果作者一味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不积极参与当下全国性展览,也很容易远离主流创作方向而裹足不前。由此,就当下展厅里的楷书创作而言,如何处理好应展与日常书写的辩证关系,确实值得书坛作者以及理论界关注。

  三、当代楷书创作前瞻

  综览此届楷书展的入展作品,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某些作品的取法与风格是否会成为作者今后的创作方向?是否取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一家一帖风格而不及其余经典,就是通衢大道?或许这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或者各有各的想法。但是从全面的角度来考量,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有展览就有所谓的“应征策略”。一旦应展,有些作者还会为寻求入展保险系数而重蹈覆辙。故笔者在此提出的建议,要排除作者们个人自愿选择方面的思考。就今后一个时期的楷书创作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观照:

  一是注重碑与帖的融合。楷书的取法,就历代书家而言,鲜有从一碑一帖而走出独立面目的。尽管在当下展览中,取法《九成宫》《李璧墓志》《勤礼碑》等单一风格可以入展;但于作者个人长远的艺术追求而言,并非入展即可高枕无忧。即便作品酷似原帖,这也只是“入古无我”的初级阶段。作者还应广泛借鉴取法,从碑与帖两个领域不断深入并力求融会贯通,从“有古有我”走向“古化为我”,方有楷书创作的新高度。写碑可强其势,写帖可畅其神;走碑帖相融之路,或可从历代楷书大家林立的夹缝中闯出一片天地。这里也涉及到贯通大楷与中楷、小楷的问题。欲求笔力,必攻大楷。而习大楷,则应以碑法为主。习小楷应融帖之灵动与气韵,追求活脱自然。如果将大楷与中楷、小楷打通,那么楷书的碑帖融会也就有了更多的艺术表达空间。

  二是重视日常书写。在兼顾当下主流展览中,应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横向是指多多参与当下的主流展览活动;纵向是指深入楷书经典,寻找最适合自我的楷书创作路数。书家应纵横结合,使之渗透到日常书写之中,从而完善自我楷书创作。事实证明,展览是当下创作的风向标,也是当代书法中人不可绕过的一个研究课题;但是必须与日常书写结合起来,方能走得更加长远。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应展创作只是日常书写的自然延伸。这样,创作也就有了主体性情的自由表达,全国展览中就会出现更多的“这一个”。

  总而言之,因着当下无比丰富的楷书经典资源,加之有更加完善、合理的展览运作机制来引领书坛,更加之每位楷书作者睿智的选择与判断,在不断的楷书实践与探索中,当代书坛必定会迎来楷书创作的新辉煌。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楷书作品投展,要融入日常书写!
書法考(230) 学院风骨_顾工 当代书法格局中的日常书写
范凯燕:日常书写对沈曾植书法创作的影响
谁的硬笔字贴适合日常书写?
刘小龙:颜真卿书法的启示
当“日常书写”退场之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