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滇缅公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 止戈活动

殇--徐嘉良 来自龙哥的战场 02:50



“我在牺牲了3000人的公路待了9个月。”


吴凤莲老人 (纪录片剧组提供)


“那年我14岁,家里的3个姐姐裹着小脚,只有我跟着父亲去挖了路。”平房前的老人叫做吴凤莲,1947年她跟着回乡的丈夫来到了陌生的湖南益阳,一别家园71年。


“我想回家克(去)。”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云南话。


何时一统山河了,嗟叹半盂蒸饭冷无羹。在那条承载了抗战胜利希望的道路上,吴凤莲老人流下过血泪和汗水,也送走过同行人的生命。


妇女和孩子都是公路上的劳动力


1937年,抗战军情紧急,日军随时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11月,国民政府正式下令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为总负责,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


事关国防军事及抗战前途,云南省政府不敢怠慢,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该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限12月征调滇西各县农民义务修路,务必于一年内完成。


随着滇缅公路的正式开工,吴凤莲的父亲也从张罗乡民务农的小队长,变成了争分夺秒赶工修路的民夫,“路陡,不好挖,多少人死在那里。没有地方埋,只好丢进江里。”在滇缅公路9个月的修筑过程中,牺牲的民夫达到3000余人。


滇缅公路民夫  (纪录片剧组提供)


滇缅公路所修的西段,山路崎岖地形复杂,因受横断山脉的大山大河所隔,运输极其艰难。靠人运送少量物资,也需穿行山间异道,没有公路前,更多的是依靠马帮。


“我当时8岁了,五丁抽二,我二哥、三哥去当兵,大哥病逝,修滇缅路,我家也摊派上一个人。”祖籍云南保山的苏玉光,是队里最受照顾的“小民夫”,一日两餐,住窝棚,保命之下已经不敢奢望太多,“我年纪小,知道要挖路,要干活,挖得什么路不清楚……”


1938年的春节,那是很多民夫都无法忘记的一个冬天。滇缅公路沿线30个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召而来。由于严重缺乏施工机械,他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在世界上最崎岖的山区,修筑一条昆明到畹町959公里的公路。


苏玉光老人  (纪录片剧组提供)


大锤、火药炮杆、石碾子都是民夫们最常用到的工具,用现代压路机一天完成的路段,那时可能需要近一个月。


“没有大型机器,压路都是几个人推着大碾子压过去的。”在悬崖上打炮眼,属”出大力”,修筑滇缅公路的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大多已开赴中原前线参加抗战,为数不多能“出大力”的重劳工在80年间,早已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


即便如此,修筑的困难还远远不及所想。人们普遍传说,云南边境地区生瘴气,这种瘴气会使人患上致命的疟疾。工程开始,疟疾大规模的爆发了。


怒江、芒市一些低洼的地区,滋生的疟蚊叮了人,开始是发烧发抖,严重的患上贫血无法医治身亡。要是赶上雨季,路况恶劣,沿途不断有人死亡,生了病的民夫只能硬挺。“有的时候,连棚子都住不上,夜晚披上蓑衣在山道边睡觉,旁边躺着的都是死人,有兵,也有民夫。”



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提前竣工通车。20多万各族民夫,以每天平均2公里的速度,挖通了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源源不断的物资运送进来,至1942年5月,日本侵占缅甸为止的3年半时间里,滇缅公路成为了我国抗战时期最大的官方运输机关。


1941年全年,通过滇缅路运入的军用物资及其他各类物资的数量,达13.2万多吨。


西南运输处由于机构过于庞大,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941年11月,西南运输处被撤消,滇缅国际运输业务和管理移交给中缅运输总局。当月滇缅公路的运输量达到1.75万吨,成为滇缅公路开通以来的最高的一次运输纪录。


如今的滇缅公路俯视图  (纪录片剧组提供)


民夫们成为了纪录这一场时间战的见证人。1943年,不到19岁的吴凤莲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当时云南省蒲瓢兵站的中尉军官卜云。“滇西反攻的时候,我在兵站里给士兵煮饭、缝补浆洗,也做过伤员的护理员。”抗战胜利后,吴凤莲的丈夫带着她回到了老家湖南。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回云南老家看看,吃家乡菜,给父母坟上烧把纸钱。”1986年,吴凤莲的丈夫过世,老人独居在矮房中。


每度回忆起家乡,更多的不是那些艰难的岁月,而是那的人、那的山。



当我们举起胜利的酒杯时,也不要忘记为我们斟满酒杯的人。

 

今年,是滇缅公路开通80周年。一支临时拼凑的草根团队用6年时间,记录了修筑滇缅公路的民夫队伍。并精剪出一部20余分钟的纪录片《血色之路 匹夫之责——滇缅公路筑路民夫纪实》,以纪念他们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拍摄工作如同当年民夫掀起的锤头,经历着风雨也记录着汗水。有一次,在保山拍摄滇缅公路的外景,由于下过雨的道路泥泞难行,车子险些翻下江去。民夫们住得很分散,这样年久失修的路,他们不知道走了多少次。


拍摄现场  (纪录片剧组提供)


他们为了一个好的镜头,把设备架到最崎岖的滇缅公路断层边;他们缺乏资金,就尽可能的减少开销,每个人身披数职;他们来到曾经的民夫身边,为这些伟大的“匹夫”燃烧一把生命的火焰。

 

这支草根团队,用常人不解的坚持,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这场犹如“现代民夫”的拍摄过程,是为滇缅公路开通80周年献礼,也是抗战胜利纪念中不该遗忘的重要里程碑。


探访民夫蒋发伦(纪录片剧组提供


他们中有热心公益的法律工作者段国庆,十年来他一直行走在关爱老兵的道路上;有零片酬加入的电影导演张昆,有昆明市新兴青年筑梦导师叶炘睿,有中国电信的工作人员陶立志,有义务担任摄像师兼司机的90后小伙儿雷傅……

 

但今天,他们的身份都是历史记录人!

 



如果,他们所做的事触动了您;如果,您想了解稿件背后的故事;如果,您期待看到正片首映,与主创饮茶对谈。2018815日上午10:00,止戈传媒将在昆明市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多媒体厅,为您献上这样一部汇集了血泪与希望的纪录片,届时主创团队亲临现场,同场观影,并为您真实讲述滇缅公路那段用双手挖开、用血泪铺就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历史|《滇缅公路》-2-争分夺秒的运输
20万妇孺老人,仅用9个月时间,修建好959公里的国家生命线
《行走战场》今起播出#“特稿”专栏与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合作#
20万人修筑滇缅公路:军民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线
老照片:炮火炸不断的西南抗战生命线
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纪念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