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爱上色情网怎么办?
第三、李公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带着孩子去看色情艺术展”,特地转载这篇文章的片段,以供参考:

色情艺术展中的少儿观众

  逾千件的艺术展品中,如果以分级的标准来看,属于“硬核”级的比比皆是。从日本人的“大阴绘”到乔治·格罗斯的性交系列水彩画,无比夸张的巨大生殖器、滥交的人群、人兽之间的亲昵与交合……,对此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说法就是“不堪入目”。最近在广东发生一件观众投诉美术馆的作品令其感到“恶心”因而要求精神赔偿的官司,其实那件作品既没有裸体更没有性交,还完全谈不上“不堪入目”,原告居然就敢要求二万元的赔偿费。如果是走进这个“色情艺术大展”,而且是在三十多年前,我们的观众会作何反应?

  观众的年龄层次必然是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小孩的心灵世界在成年人看来总是一种需要保护的弱小对象,但保护的方式多有不同,其间仍有封闭与开放之别。“儿童不宜”是一种保护,它不约而同地成为了世界上的成年人面对儿童时最通用的语言之一。

  本展览采取的措施更值得思考:十五岁以下的少儿必需有大人陪同才能进场参观。这与禁止观看是两码事,在展场中到处可见在家长带领下的小孩、甚至婴儿。在性与身体的欢宴中,孩子的出席带来一种纯净、天真的气息:他()们面对性艺术品所表现出的自然、健康的态度,他们手执图目寻找作品并对不同作品作比较、研究的神态,对在大人看来比较困惑的作品的独特发现等等,都使成年人的世界显得有点混浊。当然,E.克龙豪森博士在观察中注意到,孩子也是受大人影响的,如果大人在作品面前心态自然地欣赏、评论,孩子会受到感染。

  我们自己其实也有过很愉快的经验。去年广东美术馆在展出毕加索版画的时候,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学生临摹大师的活动,有些家长在开始时有点担心:老毕的这批版画很多是为情色文学所作的插图,性爱抚、性交、甚至女性生殖器的特写“不堪入目”,是否应该让孩子观看?后来发现,孩子们面对这些作品非常自然,而且临摹得非常成功。大师画我也画变成了大师画性题材,我也画性题材,性艺术的启蒙就这样进行着。

  在支持审查制度的理由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灵不受污染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正如许多像克龙豪森夫妇这样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受污染的可能性其实正与封闭禁忌密切相关,禁忌的压抑使健康、正常的本能受到屈辱的暗示,反而开启了在负罪中偷窥的心路历程。当然,彻底的开放使偷尝禁果的体验被剥夺,成长中的心灵是否因此而缺少了重要的一环?自然往前走一点是否就是麻木?这些问题又反过来质疑着开放论者。

  在成年观众与儿童之间,有一种区别是很重要的,但似乎容易被忽略:小孩只看作品,大人不但看作品,而且还看人——都在暗地里留意其他观众的反应。一位来自Stockholm的观众在访谈中认为,他对于其他观众的反应很感兴趣,同时也发现很多人也像他一样。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是互相支持的默契。有点像在成年用品商店里,不认识的顾客之间在心灵上似乎有一丝联系:你看、你买,我也看、我也买,道德上的负罪感(如果有的话)得以释放。在美术馆的性艺术展览中,互相之间传递的是对作品进行欣赏的竞赛信息——那些在作品面前如痴如醉、急步向前又急步退后的人会使另外那些在作品面前脚步匆匆的人放慢脚步,因为这会使自己显得不懂欣赏。

  在性艺术品面前,成年人除了以视觉进行窥探、交流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笑声。展览期间经常在展场里行走的馆长爱德华先生注意到很多观众会在作品前笑笑闹闹,甚至有些观众显得有种狂欢情绪。擅长于心理学研究的E.克龙豪森博士认为,在作品前的嘻笑反映出对于尴尬和不安的掩饰,多数是在刚接触作品时的一种正常反应,慢慢就会平静下来。而且从作品的情况来看,色情艺术往往从夸张中产生极度的幽默,引起笑声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展览对于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比方说,对于那些全家一起来看的观众来说,看了展览之后是否会意识到家庭中的身体与性意识是否应该是自然的、开放的,是否不应该刻意回避身体的裸呈?又比如,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使之对身体与性有一种自然、健康的认识?而对于恋人或新婚夫妇,这种展览是否有助于提升性生活的质量?当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学教授在展场中被采访时,他就认为这对于婚姻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更有意思的是,根据P.克龙豪森的观察,不少观众意识到收藏色情艺术品的价值,而且有些原来就有藏品的观众则表示应该敢于在客厅里把这些艺术品展示出来,而不是仅仅挂在卧室。从美术馆到家庭客厅,性艺术的合法地位的确立不断推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艺术作品为何不能“摸”?
【行业】未来 科技将让我们“生活”在美术馆
如果你带孩子去看卡特兰,可别只当个笑话
■ 中国当代艺术·契约
美术馆里有哪些礼仪?
什么是装置艺术? -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和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