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

序 一

李保卫


2018年清明回老家扫墓期间,听家人说起县上有几个村在编写“村史村志”。有关编写“村志”的事,以前真还没想过,感到很新鲜,很有意义。不知家乡芳草村的领导有无此意。当时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太在意。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村上几位年轻领导十分热心,在他们的支持和组织之下,编纂芳草村志的事,很快就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
经过将近一年的工作,他们就把《芳草村志》初稿转交给我,让我先看看,提点建议。2019年清明,回老家的当天晚饭时间,村支书把几位村史的 “撰写人”请到一块,说要当面听听我的想法。此情此景,我真的很感动。感动年轻的“村官”对这件事有如此高的热情和担当;感动参与编写村史的几位同龄同学、退休干部和在职的年轻人,他们靠着对家乡的挚爱、热情、专注和奉献,不辞辛苦,四处走访,在没有任何历史文字记载可借鉴的条件下,很短的时间内就搜集、整理了那么多的资料,真的不易。
有关家乡的历史沿革,我虽生于芳草、长于芳草,除学生时代在寒暑假星星点点听老人们闲聊时的一点记忆外,知之甚少。有点记忆的,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亲身经历。
家乡,在儿时的记忆中,村庄不大,山不青,水不多,但很宁静、温馨。一眼泉水,一座集水涝池,一条小渠,年复一年,静静地从村庄穿过,涝池和水渠旁还有不少柳树、榆树和沙枣树,树上还有些喜鹊窝,为这个坐落在沙砾山坡上的小村庄增添了不少色彩和生机。
村西头的小山上有一座寺庙,四周围着土墙,庙内正面土台上供奉着几座神像,台下摆着几排小桌凳,四个年级、十多名学生都在这里上课,神像和学生同处一室,我的初小大部分时间就在这儿度过。
村中心有一座厚厚的土围墙堡子,围墙保存基本完好,南大门前有一土墙照壁。进入大门,一边是开发芳草的李氏家族豪华的瓦房,这是当时芳草唯一的“高档”建筑,门前有一座木头架起的戏台,村上逢年唱戏、开会、耍社火,农闲聚会都在这里。再里面还有几排整齐的土房,是早年制作水烟的作坊,叫“烟房”。土围墙还保留一些人工挖的洞穴,据说是当年西路军渡黄河后为防御马匪攻击挖的防护洞。
这些能够彰显芳草历史的遗迹,可惜如今都不存在了。
家乡,在童年的那个年代,民风纯朴,邻里和睦,乡亲勤劳,生活节俭。芳草人世代在这平静而清贫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些最淳朴的民俗、民风,不仅印记在我童年心灵的深处,也伴随了我的一生。
家乡,那个时代生产条件还算不错,两眼泉水,灌溉着一些水地,还有些漫水地、砂田。那时村上人口少,和周边的几个村子比较,还属好一点的,一般年景,都有收成。在我的记忆中,芳草很少有人因自然灾害外流和讨饭,还陆续接纳了不少外乡移民。
家乡,最让我难忘的是老一辈芳草人的勤奋和坚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生产力还很落后,生活也很贫困。他们不畏困难、坚持数年,硬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务实的精神创造了两大奇迹,至今都难以想象。它不仅应记入史册,更应成为今后的芳草人铭记、自豪、传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一件是坚持不懈打串井引出地下水,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一百多年前,先民就沿着大沙河开凿串井一百多眼,将地下水引到地面,浇灌芳草的农田。为了扩大水浇地,20世纪50年代,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钢筋水泥的条件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心协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硬是用手镐、铁锨和自制简单的辘辘车,在近十里的干沙河,挖出数十眼串井,有一次将地下水引到地面。当年的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这些串井,虽不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宏伟,但绝对是芳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另一件是老一辈芳草人不畏艰辛,抗争自然,铺压砂田,稳定粮食产量。在那个生活还十分困难的年代,人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继承前人与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抗争的经验,持之以恒地大面积铺压砂田。带些炒面,背点凉水,鸡叫出工,夜晚回家,风雨无阻,数年坚持不懈,全村人用坚实的臂膀背出了几百亩的砂田。那个场面,那段经历,虽不及“愚公移山”那样神奇,但肯定是芳草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几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这些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真是感慨不已。它应是芳草人的“传家宝”,值得我们芳草晚辈大书特书、为之树碑立传、永远传颂的一种伟大精神。
编纂一部记录先祖艰辛创业、弘扬先辈们优秀传统的“村志”,它不但要承担 “存史、资治、育人”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凸显芳草的历史特点,地理环境,人文特色,风俗人情。反映芳草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建设家乡、守护家园的历史,彰显芳草人独特气质的芳草精神。

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凝聚了编写者几年心血和汗水的家乡志,它不但全面盘点了芳草村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还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当代乡村发展和变化,使得这部村志内容丰厚,真实连贯,体例规范,可读性强。所谓“前有所稽,后有所鉴”,随着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以及乡村风貌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这部村志对于激励芳草子孙后代发扬传统、继往开来,一定会具有不可代替的借鉴意义和启迪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芳草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村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也有了显著提高。特别令人欣喜的是,芳草人与时俱进,更加注重智力投资,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培养,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遍及五湖四海,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他们是芳草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
面向新时代,衷心希望一代又一代芳草人“以史为鉴”,传承祖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热爱家乡,看护家乡,珍惜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美。祝愿家乡父老乡亲生活的更幸福,更快乐。

2019.12

序 二
车安宁


乍一看到“芳草村”这个村名,便不禁想到了古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词名句,但上网一搜,这个村名还真的不多。以中国之大、村子之多来说,类似“李家村”“张家庄”的村名比比皆是,以“芳草”取村名者着实有些雅致,特别是在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肃,就更是脱俗不凡。
有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几千年而不断线,其奥秘之一就在于我们有续写各类史志的传统。这些史志卷帙浩繁,不仅记载了当时当地的国域疆土、行政建置、法规禁律、民族宗教、民俗风情、气候物产等,也有天文、地理、农耕、水利、交通、城郭、村寨、名人、民事、方言、词赋、轶事趣闻、工艺制造等等内容的记载,可以说属于今天的百科全书类型。史志在分类上有国史、方志、村志、家谱等。
曾经有人问我:村志是什么?怎样写?它与国史、方志、家谱相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我个人的看法是,相同之处在于以上四者都是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人和事、物的历史过程的真实记载,是留给后人借鉴和传承的宝贵资料,属于精神财富的范畴。其不同之处在于:
一、记载的层次不同。国史是站在国家之视野,宏观地记载一国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事;而方志虽也涉及国家背景,但面对的是一方一域社会的中观视野;家谱则可看作是微观层面的家族史,是对社会细胞的记载。而村志则是介于中观之下,微观之上的记载。
二、记载范围的不同。国史的记载范围限定在一国之内,方志也有“越境不述”的传统。而家谱则可能因为族人分布的远近不同,迁徙变化等而跨区跨省,甚至跨国记载。村志则是记载一村一寨(庄)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现状,其记述也包含着村内家族的兴衰变迁。
三、记载的内容不同。家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记录具体家族的血脉关系的延伸,兼涉记事,一般不专门记述地理、物候、交通、行政管理等自然和社会背景,政治色彩尽量淡化。而村落作为最古老、最基层的行政建制,其志不仅包含了一般县乡志所具有的内容,主要是突出记述农户家庭的最基本的生活、生产变化境况,折射出一村一寨整体的荣辱盛衰。特别是现代村志,更是要反映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精神风貌和物质生活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正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村村志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反映农村历史变迁的巨幅画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如果运用我们现在所讲的大数据概念来做分析,在中国历代浩繁的村志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出中国社会发展中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人类学信息。
李保军先生是我的好友也是校友,过去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曾经就乡土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有过多次比较广泛的交流,几年前他也与我谈到过有关编写家乡村志的想法。而出乎我预料的是,事过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由他参与编写并主编的《芳草村志》的初稿就已经完成。也许是缘于我在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过十年的原因,他希望我就这部村志的修改、完善,提一些参考建议,同时邀我写一个序。但过去我们的方志工作,主要放在县志、市志、省志的编修上,而对村志的关注相对要少得多。我本人对于村志也确实是了解不多,研究也不够。从保军先生转给我初稿来看,他们一班编辑人员应该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书稿脉络清晰、内容丰富、体例规范。全书行文中不仅透露着编写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甚至迷恋,也反映出这个村子从上到下历代村民们的质朴风貌和建设家乡、保卫家乡、抗争自然、辛勤劳作、业余娱乐、传承教育的一股生活韧劲。从体例上讲,这本村志汲取和借鉴了近年来国内普遍修志的许多经验和范式,严格遵循志书的编纂规范。全书除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应有的记述,还突出记述了现代农村的交通、通讯、电力、商贸流通、党政群团组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等,并专设有《大事记》和《艺文》,平心而论,这在甘肃算得上是一部村志的经典之作,放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失为一部中国乡村史志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乡村的迅速变化,乡村志的作用就日益显得重要起来。而各地村志、乡志编修工作也势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逐步开展起来。至2020年底,全国性的第二轮官修志书包括省志、市志、县志、行业志等基本完成。但大多的乡镇志、村志并没有列入官修的规划之中,都是由当地人自行决定修与不修。因此,村志的编纂虽然较多,但难免有些乱象。在一些地方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差钱”了,所以就把修村志和家谱的工作委托给了所谓的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接活后,一般都以赚钱为目的,因此也就是七拼八凑,怎么好听怎么写。这就难免有些夸夸其谈,标榜个人,或避实就虚,溢美之词泛滥,偏离了客观真实的轨道,显得有些“不靠谱”。

修志也是一项繁复的工作,由于近几十年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也是中国以农业社会为主,快速走向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这是几千年来所没有的变化,中国东西部差距又比较大,因此要写好一部甘肃农村的村志,需要修志者既要具备时代眼光,更要立足本地;既要遵循修志规范,又要有所创新,突出地方特色,的确不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志书的编纂既不是单纯的讲好故事,也更不是商业宣传。这一点在本志中,可以说把握得比较好。
景泰县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东端,她虽然地处祖国西北的干旱地区,但也是黄河流经的地方,文化古迹甚多,名人才子辈出,芳草村坐落其中,也算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多年来芳草村与周边各村落一样,文化传承延续,山水悠然,民风朴实,民众勤劳生生不息,注重教育遗风不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有些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已经不逊内陆,村民生活也逐步走向小康,这一点从本志内容就可以窥见一斑。
愿这部志书能够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承前启后,传承千古。愿芳草村今后的发展更加兴盛、美丽、富庶。
以上拙字,谨奉为序。 2020.4

序 三
高启安

《芳草村志》初稿完成,保军兄命我为之一序,且言已有原武威地委书记李保卫一序,原甘肃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车安宁一序。保卫先生是走出芳草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有成就的高级干部;车安宁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二序在上,煌煌耀眼,大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何敢造次聒噪。但保军兄主董其事有年,不时垂询且耳提面命找寻资料,亦曾参加过一两次商讨议论,执意推脱不惟有违兄令,亦且有扭捏作态之嫌,我虽未直接参与,由于多年来从事一些地方史的研究,于方志稍有涉猎,也应该极力推介才是。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向有修志之传统,大到国史,小到家乘。但一村之修志书,产生得却稍晚。目前所见,最早以村志名者,当属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遂编撰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其实,在这之前,已有集中叙述一地、一村历史文化名人、变迁、山水土地的志书,只不过不以“村志”命名者。一些学者也将此等志书划归到村志范围。开始有组织修撰村志,可能与晚清民国时期倡导修撰乡土志有关。
乡村是传统农耕文化重要的载体和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结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数千年中国社会稳固的基石之一。
如果将国史、县志、家乘等作为系列志书有机组成部分的话,如果没有乡村志书,显然这个有机组成部分就缺少一环,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近代以来,有志之士,呼吁政府重视乡村,乡村志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乘文明之东风,开始兴起。
我景泰县从皋兰县析出而设红水分县以来,向无志书和相关地方史籍,直至清末,才有《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高启安《<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的成书背景及其价值》:“《采访事略》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或稍后。”颜廷亮主编《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第62页】,且只有手抄本而未付印;民国十九年(1930)始有《创修红水县志》手稿,因战火动荡,今只存留卷二、三、四、五、六、七、十、十一、十二,缺卷一、八、九、目录和序言部分【《创修红水县志》,景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印,1989(内部资料)】。志书修撰之艰难可见一斑,古旧参考几如无有。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提倡修撰志书,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修志管理机构,校注出版旧志、修撰新志蔚然成风。乡村志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乡村快鞭先着,已经撰修并出版了本村的村志。修撰乡村志书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化,此大变化尤以村落的裂变、分化、废立为甚。许多传统村落居民因上学、工作、移民、养老、生态保护等搬离故土,一些村落因多种原因搬迁、重组,村落的历史、民俗、文化有被隔断、湮没的危险,亟需以乡村志的形式追溯、记录、保存。《芳草村志》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其意义、作用和重要性自不待言。
芳草村,为景泰县芦阳镇的一个自然村。虽为形成时间不久(根据村志初稿资料,约为清代前期)的移民村,西距兴泉(喜泉乡兴泉村。此处当古丝路景泰境内另一支道必经处,有马滩汉墓群可证)数里,东到原县城芦阳十多里,西望寿鹿,南峙米山,丝路经界,媪围绕村,农耕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经数百年繁衍聚集,蔚然而成一大村落,民风朴实,人才间出。阅读其《人物志》中所列贤良,可观察到一个显著现象:出类拔萃者,都是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积极进取、勇于任事的担当者。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如井喷般外出求学、工作、从商,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辛勤耕耘,卓有成就,这正是朴素踏实民风浸润下赋予子弟的品德使然!我统计了改革开放后芳草村获得硕博士学位和在读硕博士数量,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达到了十人之多。这个数字看似平淡,但已经超出了我所知的老红水一个乡……可见,芳草村精神正在释放出她的底蕴和内在动力,孕育出了一批精英。地名由原先的“荒草渠”变为“芳草村”,不正是村容村貌随着时代步伐发生巨变、子弟在新时代成材呈现出欣欣向荣态势的写照吗!
近些年来,各地纷纷修撰村志。读到有些志书、特别是一些新修的族谱、家谱,仍然延续过去一些旧体例,内容上不乏一些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封建伦理道德取向,个别村志也有此苗头。目力所及,体例架构颇不一致,或重要内容缺失,此消彼长,详略失当。《芳草村志》则参酌已修诸多村志,根据芳草村特点,规范体例,严审内容,设立“大事记”、“艺文志”等内容,且“人物志”一改旧志官宦、节烈、贞女、愚孝等目,突出时代特色。我特别赞赏《村志》人物传记中对数位善良、质朴、在基层默默无闻的人物立传。如为村民义务接生一辈子的康秀英、自强自立的残疾人武克能等,他们身上,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坚强品格。为他们立传,体现了志书抑恶扬善、提倡踏实奋斗、彰显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质的价值取向。

保军兄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出版工作经历、成就突出的资深编辑,在志书编纂方面有独特见解。其一贯的细致、专业和敬业精神,使《芳草村志》增色良多。我曾与《村志》的部分编纂人员座谈,也深为他们虔诚敬畏的修志积极性以及同声一气的团结精神所感佩,有这样一个编纂队伍,《芳草村志》无论前期收集资料,而后多次商讨,其资料之完备,内容之详实,体例之规范,超出了我浏览过的已经刊印的景泰数本村志。此可谓景泰村志的一个典范。至少在目前,我以为是景泰县最好的村志之一。其中一些条目,就存史而言,甚至超出了县志。比如《民情风俗》一章,不增饰、不臆造,真实可信。地方方言,历来是志书中难以记录的部分。迄今出版的数版县志及一些村志,方言部分收录内容很少,释读也有一些错误,乏善可陈,几不能反映景泰方言概貌。数年中,保军兄不遗余力收集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歇后语,甄别、择字、辨音、释义,数量不菲,仅谚语达到了137条,歇后语107条之多,甚至超出了我的预计。一村能搜集如此多的方言俗语,可见搜集者用心。因篇幅所限,本志《方言俗语》只收录其中一部分,但即便此部分,也是目前所见出版物中景泰方言语素收录最多和释读最精确者,可为后来景泰志书方言目的一个重要参考。
《村志》列《艺文》一目,虽为旧目,但其收录均为本村人所写,读来贴近亲切。我以为此可列为将来村志的一个重要内容。观历来志书《艺文》目,尚有流寓、过路或其他人所撰写与之相关艺文作品,不知编纂者留意或收集相关作品否?另外,《艺文目》初稿中没有收录本村学者著作目录。我以为应该附录此部分,类似古代史籍《经籍志》,俾后人查阅。其意义无需多言,惟编纂者识之。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博士、教授,红水高启安
2020年5月9日于蜗蛙居

浏览329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镇志的编写与篇目设计
山高水长爱盈心间——读周乃昌老先生《往事回首》一书
【小方说志•41•】从出版的角度看村志的编修(一)
译《诗经》编村志 河间古稀翁笔耕不辍
《棠溪记忆》01—— 一部难得的乡村志书
【乡村振兴】洞美村,我美丽的家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