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疏狂才子郑板桥,家书里却是个暖男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提起郑板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诗书画,他的清廉为官,他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其实,板桥的“人物画像”远不止于此,当我们回顾板桥的人生轨迹,细品他留下的字画、家书,你会发现,板桥是一个典型的“暖男”,无论是为官时的“枝叶关情”还是家书中的“暖老温贫”,他始终感情真挚,体贴入微,温暖人心。


枝叶关情


板桥故里·水乡兴化


  “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这是郑板桥眼里的家乡——江苏兴化,一片多情而又充满文字馨香的土地。千垛油菜、水上森林、万亩荷塘,水墨般地荡漾在时光的记忆里。诗书画大家、一代廉吏郑板桥就出生在这里,直至乾隆元年(1736 年)44 岁中进士才离开,晚年辞官又回归故里。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的一生命运多舛,境遇不佳。年幼时生母汪氏、后母郝氏相继病逝,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后来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继而又遭幼子早夭、发妻去世之变故。但是生性顽强的郑板桥,克服了命运加诸于己的种种惨痛,活出了自己的腔调与风骨。

朝廷旌表郑板桥的“七步才子”匾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路艰难走来,郑板桥从未放弃“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理想。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已经50岁,才任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后又调任潍县(今属山东)。


  郑板桥为官清正,不谋私利。他曾说“宦贫何畏,宦富可惴 ”“吾既不贪,尔亦无恚”。有一年,郑氏族亲中有人想进衙门供职,修书一封给郑板桥。郑板桥沉思良久,提笔写道:“岂能为私人谋枝栖。”板桥的廉洁自守,由此可见一斑。


  郑板桥为官更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为百姓着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创作于潍县知县任上的诗,便充分反映了他的爱民之心和勤政之意。


  当时,潍县赶上百年未遇的大饥荒,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郑板桥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毅然决定开仓放粮。但按照清代律令,凡动用官仓里的粮食,必须有朝廷批文。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他为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可贵精神。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辞官回乡时,“百姓遮道挽留”,走后“家家画像以祀”。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终换得百姓真心。对怀揣民本思想的郑板桥来说,不求官有多大,但得百姓铭记便是最大的福泽。


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不仅是良臣廉吏,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是“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诗书画均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郑板桥《墨竹图》


  他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他一生三分之二的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曾有诗写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故居内小院,院里几丛翠竹疏疏朗朗,明洁清新,映入眉眼皆绿,让人油然喜爱。


  郑板桥在兴化故居内有一片竹林,他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画兰别具一格,常借题画诗发挥画外之意,表达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品性追求。如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其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

郑板桥《柱石图》


  郑板桥画兰、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他有名的《柱石图》,前人画中,很少把石头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有直冲云霄的气概。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追求。


郑板桥《竹石图》


  画可传意,人如其画。郑板桥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纵观他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不难看出,他所选题材皆非偶然。“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郑板桥眼中,兰竹石,最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的品格,因而用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来托物言志,意境可谓深远。


  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每幅画中的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让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因而,世人无不赞叹郑板桥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绝佳创作者。

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


  郑板桥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板桥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笔法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不同凡俗。

郑板桥部分印章


  郑板桥的印章也很有特色,印文耐人寻味,字数不拘一格,少则一两字,如“郑”“克柔”,多则十余字,如“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此外还有“直心道肠”“二十年前旧板桥”“心血为炉,熔铸古今”等,读这些印文,一个同情人民、凛然自立的书画家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暖老温贫


  郑板桥是廉吏、书画家,也是一位家长,关心对家人的教育。他在外应试、游学、为官期间,写下过许多家书,后选出十六篇付梓成《郑板桥家书》。这些家书情真意切,读来如话家常,诚如其所言“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

郑板桥家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郑板桥老年得子,甚为开心。但做过私塾先生、深谙教育之道的他,担心在家主持家务的弟弟郑墨过于溺爱,兴奋之余仍不忘挥笔谆谆嘱咐:


郑板桥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译文】


  仆人的儿女与我们家的孩子,都一样是人,应当一般疼爱,切不可让我的孩子去欺负他们。只要家里有鱼饼水果之类的吃食,就要平均分给他们,大家一起快乐分享……像读书中举人,中进士,当官,这都是小事情,第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并不富裕,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每遇别人有困难时,往往慷慨解囊,所得俸禄“随手散尽,爱人故也”。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说:


郑板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设我至今不第,又何处叫屈来?岂得以此骄倨朋友!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


  【译文】


  假如我没有考取进士,又能到哪里去叫屈?怎敢因为自己当了官就在朋友面前自高自大?我们要厚待族中亲人,与亲友处好关系,关心旧时朋友,大概就是这样。至于邻里乡亲,应当如何接济,你就自己做主,一定要将我给你的俸银全部用完。

郑板桥故居内小院


  这封信写于乾隆九年(1744年),此时郑板桥在范县任职已有两年,范县政通人和,民安盗息,且板桥又老年得子,正是人生最得意之时。但板桥没有妄自尊大,他想到了家乡的族人,想到了邻里乡亲,想到了旧时朋友,“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让堂弟郑墨带上自己的俸银,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务在金尽而止”。


  郑板桥貌似疏狂,内心则十分柔软与细腻,拿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暖男”。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体贴入微,他在家书中曾说:


郑板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译文】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如果有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要先泡一大碗炒米递到他们手中,用一小碟酱、生姜来下饭,这都是最能温暖老人与穷人心灵的好东西。


  他写信嘱咐弟弟,对“贫家之子,寡妇之儿”等弱势群体,要倾注一份爱心。如果有人没有钱买笔买纸,“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这“无意”二字,便体现了板桥的良苦用心。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在尊重对方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去帮助别人。

郑板桥雕像


  他还特地在家书中吩咐,“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点点滴滴都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他人关爱。


  这便是郑板桥家书,隔着几百年光阴,于细节中积攒的温情仍让人动容。(纪小兰 整理丨视频提供:江苏省兴化市纪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君康2010年书画作品之六:水墨兰草《一池新墨生吟思》 - 画家安君康的日志 - 网易博...
郑燮的诗文
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 为官做人更具有竹的情操
郑板桥的竹石图【33P】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六):郑板桥家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