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应辉|书法四项审美标准:高、大、深、新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现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


      问耕几十年,何应辉仍抱着朴素的学习观。“过去的20多年,因所任职务的缘故,耗去时间不少,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我想,还是做一个自由艺术家更合于我的本性。所幸从去年开始我终得步步解脱,所以甚为快意!翰墨不觉老已至,试回首,唯身心健康、艺术质量、人间真情三者可堪珍贵,余皆浮云!艺无止境真非虚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我的艺术,还有进境。”


      1985年,何应辉重回西昌时写下一首七律:来觅屐痕归路长,此中风骨几多霜。画沙颓指骄阳炽,抚卷惊心残月凉。且抱江河润肝胆,但凭风雨铸词章。一挥千楮十年去,还识西昌是故乡。



      何应辉渐以质为本、质而文为旨归,也即质与文、朴与华的统一。“我既以碑书雄强苍浑的力量气势为本,同时也激赏帖书自然、潇洒、俊畅的意韵之美。”


      上世纪80年代,他一方面把精力集中在《石门颂》为代表的摩崖,同时在帖学方面着力于孙过庭、米芾等二王一系的行草书。之后,又曾重点关注过北魏碑刻,尤其是摩崖与墓志。将秦汉魏碑刻与二王一系帖学两头并进,力求在创作中综合融汇,并对于右任、谢无量两位前贤尤为推重。



      回顾自己在继承与创造上走过的道路,何应辉说:“这么多年来,从古代到现代,从经典到民间,摩挲浸染过的前人书迹应该说已不算少,但从对传统学习研究的方法来看,我还是重在概括、抽取书法本体的内在规律,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变化、发展。我不主张‘偏食’,也不重在技法形式和风格样态上直接跟定哪一家哪一派。孙过庭言‘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学愈通脱,愈不必分碑分帖,关键是在博涉多方、碑帖兼取、质文并重的基础上,锤炼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写出自己的性灵和精神来。”


     何应辉在创作和欣赏中推崇四项审美标准:高、大、深、新。



     他解释说:前三字来自清代刘熙载《诗概》中的诗论。高,指格调、境界、品位高,相对于低俗、平庸而言。刘熙载云“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之谓高”;“大”,指气象雄浑,宏大和艺术涵量博富,相对于猥琐、怯弱、雕琢、偏狭、小器而言。刘熙载云“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之谓大”;“深”,指意韵深厚,相对于贫乏、简单、浅露而言,刘熙载云“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之谓深”;“新”,是我加的,指风格、技法的独创性、开拓性,是指鲜明而成功的个性,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超越。我想,四者兼备才是最优秀的作品,而前三者则是“新”的前提。


      何应辉认为,当下书法创作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跟风摹仿,面目雷同;刻意造作为新而新,或变形有违书理,或范式选择有违本真,甚至借助电脑手段集古人字做放大处理拼凑成篇;重于形式技巧表现而缺乏内在精神境界与人格力量的表达;欠缺文字学、文学素养,错别字难以消除,书写内容抄录太多自创太少;学风浮而不实,或欠于对传统的深入认识,曲解前贤妄下断语,或壶半鸣雷,盲目自大,浮夸海吹;非艺术因素的介入,导致艺术本体的质量与名利诉求的关系倒挂,等等。“书法家的书内功虽亦包括在文化素养之中,但仅靠书内功而忽视相关的文化素养必然行之不远。”



       对于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走进书法课堂,何应辉认为这是好事,但他也提醒:“中小学书法教育要忌讳完全从实用性角度看问题,把字写死。孩子学书法,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增进他们对汉字字形的理解、对汉字字形美与内在艺术意蕴的感受与认知,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


      何应辉先生是当代立足四川本土,影响广及全国的著名书法家。在荣宝斋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家新作·何应辉》一书中,周永健先生这样评析:在当代,何应辉的艺术创作已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颇具典型意义的艺术现象。


      寻绎、概括何应辉的艺术风格,“宏博清超”总揽其要,即气局宏大、内涵博富、气息清旷、格致超拔。而其力主的“高、大、深、新”,则使“宏博清超”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有更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内容。


      数十年中,他畅游于优秀传统遗迹,所涉所临碑帖众多,取法乎上,兼容化取,可贵在于以自身气质、审美理想为取法的依据,分别在碑帖两系上攻其枢纽,求其津要,势如破竹地深入传统书艺的精神内质与形式内核。


     他在碑派书法中选择了气局宏大、形意宽博、奇逸古拙的三个支点,铸成他以碑为质、为骨的创作特点。



     大字行书为何应辉书法风骨最彰者。充分发挥长锋羊毫蓄墨多、柔韧富变的工具性能,在用笔上疾以取势,涩以蓄意,兼以融通书画的多种笔法形式,不独尽笔之性,尽墨之用,形成“润含春雨,燥裂秋风”的特殊风韵,并在直中求曲、曲中取态的点画意趣上;在寓平正与险绝,寓险绝于整肃的字法陈置上,化古出新,取得笔沉气厚、真力内守,大开大合、气势外溢的艺术效果。


      他在小字行草创作上,与大字行书的倚碑求质、雄强其骨相异,在这类创作中他惯用软硬适中的短锋兼毫,以风韵文雅、用笔质浑为基础,表现出以帖为趋、点画爽利、跳掷自在、巧拙互用、体貌苍秀、文质兼会的艺术特点。他多取手札形式,字法、笔法多变而又统一于总体风格,并善于化取二王一系帖学洒落自在的风神,风樯阵马的笔势,其间谢无量翩翩自得、了无挂碍而天机流泻的书风亦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应辉与汉碑用力甚深,始重于《石门颂》,后基于对秦汉刻石深入系统的研究,广泛涉猎汉隶的多种类型并兼及篆书,故能取精用宏,发为己创。


      他的隶书创作有承传汉隶正脉的可贵特征,主要体现在雄肆古穆、正大中直而又质朴自由上。其作节律丰富、气机绵密、朴茂中天真固在,绵密中萧散自出。


       他准确摄取汉碑雄厚质朴、丰茂古逸的整体精神,交汇时代审美,化融个人旨趣,其间不乏寓巧于拙、寓秀于雄的机敏和鲜活,这对矫正当代隶书创作中黑粗寡韵、巧拙少质的时弊,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何应辉最新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名工程”刘一闻访谈
【书法】海派空间 | 丁申阳:排奡开张,睥睨时流
胡传海丨丁申阳在艺术上学得古人精髓!
汉碑隶书在当代冷落的原因分析兼论当前隶书的创作现状
黄易书法的当代意义
文化学者书法家王川谈学习书法的几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