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胸中浩气——金中浩从艺六十年作品集暨自传 壹

艺术简介

金中浩,国籍中国,汉,1948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现任吉林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吉林省书画院院长、白山印社社长、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原吉林省政协常委、原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刻字艺术委员会主任。



我自六岁从家父手中接过笔墨纸砚,摹画描红以来,忽忽已过去六十年。回眸来路,忆及家父教诲,师长栽培,益友诤言,及自己追求探索之历程,感慨良多,为不致被岁月湮没,诉诸文字,或可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一、萌芽:“文青”的启蒙


1948年10月29日(阴历九月二十七)我诞生在上海市金陵东路二八二号三楼。家父金伯涛是“嘉丰棉布号”的老板,做棉布批发兼零售生意,铺面就在一楼。

周岁合影


我的从艺也许有家父遗传基因的作用。他自幼在父亲督导下学习书法,每日早起写大字,父亲抓得紧,他也未敢松懈。六岁入家乡雁石小学。那是民国时期,学校从私塾已变成新式小学。其师秦碧澄系粤籍,毕业于黄埔军校。颇具爱国与民主思想,是他敬重的恩师。

学校有书法比赛,奖品分等级,有石章等文房用品,亦有铜板,颇有诱惑,他获奖受到激励,萌发兴趣,后拜汪洵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后又跟其子习书)。他的童年是在故乡苏州城外的东山杨湾村渡过的,乡野文化生活贫乏,童年爱好是晚上到茶馆听评弹,泡不起茶不能坐着听,就倚靠在门边板壁偷着听。

苏州老屋

苏州评弹绘声绘色而又优雅弹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是他最早的人文启蒙,培养了他文艺嗜好,亦为今日的“文青”。他十六岁到上海的郑家木桥下(现为福建南路)一家棉布店当学徒,为稻粱谋,一辈子经商,无缘文艺。但是对于我这个小儿子也照搬我祖父的模式,给我笔墨和描红本,从执笔教起,教我写毛笔字。

家父墨迹


六岁的我还不认字,就先从描红簿上依样画葫芦地写。最初不是磨墨时墨溅到桌上就是墨沾到了笔杆上、纸上,受到家父训斥,告知磨墨要细磨慢研,毛笔搁砚边笔杆切忌碰墨等等,手决不能弄脏纸面,始终要洁净等等。这些细节要求使我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习惯、作风,受用一生。小学时,家父教我柳公权《玄秘塔》。

时年六岁

柳体的清新劲挺,点画起收分明,转折沉稳,骨坚筋实,使我着迷。使我学到最初的唐楷法则。每年的暑假,家父总是买回几十本毛边纸大楷簿,我与哥哥姐姐每人分到5—10本,每天早晨起练毛笔字,晚上父亲不顾一天工作劳累,给我们批改作业,把着我的手教我“逆入平出”“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等笔法。

到了三、四年级时,小学有毛笔字课,并有作业。我的作业被老师画了好多红圈,并展出在橱窗里。有一次,中学生字帖中有一个“械”字,临了好久写不好,竟写了将近一本大楷簿。父亲看后笑了,告诉我写不好为什么不摹呢?并指点我此字的难点在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的匀称、贯通,指出要提高对空间的控制能力。

时年九岁

类似的难点,都是父亲的点拨,使我茅塞顿开,逐渐悟到汉字结构空间变幻的奇妙,进而深入研究其规律,摸索出破解之道。

我的祖母是信佛吃斋的小脚老太。我的祖父1951年病故后一直在我家由家父侍奉供养。她特别喜欢童年的我,也是我的保护神。因为我忠厚诚实,出门总带着我。

回苏州老家,清明扫墓,烧香拜佛,打理家乡的老屋。慈祥的祖母乐善好施,同情接济穷苦亲邻。她的慈悲为怀、仁爱助人,她的不言之教影响了童年的我。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人文荟萃,丰饶的鱼虾、瓜果,滋养了我,使我的人生有了魂萦梦牵的故乡情结。

苏州东山一景

1962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上海的重点中学——格致中学。这所中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初一时学校有书法比赛,我参加并临写了一张柳公权“玄秘塔”,此评比分为三等:优秀、优良、良好,我获得了优秀奖。那时柳公权已练得有点形神兼备了。

我自幼就喜欢家父的字,他的魏碑写得厚重雄强,使我非常敬佩和羡慕。但家父深谙书道,从魏碑入手易滑入野逸,坚持让我从唐碑入手。有唐碑法度和结字功力,再写魏碑会易于上手和融汇变化。看我唐碑有了点基础,初二时教我写《郑文公碑》。


那是民国时有正书局的石印本,字迹残破,字口模糊,学了一年多困难重重,不得要领。意欲学父亲的那种。家父拿出一本汪洵先生给他写的墨迹本《魏碑治家格言》。汪洵先生字子渊,号渊若,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编修,曾师从晚清翁同龢,他的风格与赵之谦相仿。

家父先师汪洵先生为翁同龢遗墨题写的书签和跋语


“颜底魏面”也是清末民初书坛的时尚。民国后到上海鬻书二十年,润例极威,并设馆授徒。上海很多市招出于他手。他发起成立上海早期书画组织“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出任第一任会长,吴昌硕时任副会长,后继任为会长。哈少甫、王一亭任副会长,会员甚多,几乎囊括海上名家,十分活跃

汪洵先生的墨迹《魏碑治家格言》


该墨迹本系家父奉润资而得,书写内容是朱柏庐撰写的《治家格言》,开首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他的魏碑比起赵之谦,更加庄重沉稳,又间参篆隶笔意,平添诸多高古气息。于是临起汪洵的原作。临习中涉及文字内容。

家父也讲解此蒙学读本的文意,主要讲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家理财等准则。虽有封建糟粕,但其中渗透着儒、佛、道德哲理,潜移默化了儿时的心灵。

时年十八岁

1965年我初中毕业,因家庭出身的缘故,最后被东昌中学录取。无奈到浦东去读住读的高中。郁郁而不得志中在马路上被一种魏碑吸引住目光,有个铁路西藏南路售票处,门口上方几个魏体立体红字那么雄强有力,细品确为魏碑演变而来,只是有了诸多个性改造。

橱窗内有时刻表,有到各地的地名、票价、里程等,系一人所写,其字厚重整饬、端严坚实,吸引我驻足观赏良久,并经常在路过时品味再三,很想学那种字。一次,在金陵东路看到一张招贴,上面“书法”二个大字,两边有小字系姚青云教书法、地址、收费标准等细则。“书法”二字就是我钟爱已久的那种字体。

1965年的某天,父亲在吃饭时说,听说你们学校现在减轻课业负担,多出了课余时间你们想学点啥?我毫不犹豫地说想学书法。并想到姚青云老师处学魏碑。父亲特地在星期天去看了姚先生,而后允诺我去学。

姚青云先生晚年在工作室

青云师的教程为四个学期,每学期十二课时,每课讲授二法。一法为四个字。在我上高一时,每周日去青云师家学魏碑。青云师是我从艺生涯中的第二位老师。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沈尹默先生发起成立“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

姚青云先生1965年墨迹


沈先生为书法普及与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几十年后方知,这个研究会发出的第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教授书法的执照,是给了姚青云先生。说明他的资质和水平得到了该会的认可。他的教程共九十六法,也是“天覆、地载、上包下、下包上、全包围”等条目。

姚青云先生1965年墨迹


似来自黄自元的九十六法,但是经比对,阐述的条目与字例不一样。经过青云师的归纳整理,把汉字结构要义分类并经过筛选,在魏碑理念指导下重新作了定义。据青云师自述,从师法郑文公碑始,历经摸索、淘漉、实验、化合等,其中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姚青云先生1965年墨迹


青云师的字例方正端严、气象浑厚、意境雄阔而不失典雅温润。与我临过的“郑文公碑”有很大的距离。学了第一学期,文革开始了,父亲在厂里进了“牛棚”,家里被抄,家藏书画书籍等被抄被毁,家道中落。

父亲的工资按当时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11元计发。但父亲不忍心看着我爱好中断,硬是挤出钱为我付了第二学期的学费。

文革中,由于我能写毛主席语录、大字报、刷大标语、搞大批判专栏,我的魏碑体大行其道。文革中的上海“新魏碑”很流行,出了很多字帖,甚至后来的字库都有“新魏体”。

细溯其来源,清末的陶濬宣可能是始作俑者。后来研究魏碑,发现清未民初很多书法家从唐碑转入北碑。“郑文公碑”似乎受到一致追捧。

先有赵之谦写郑文公,夸张横的长度、左右撇捺的纵横感,强调横的密集、排比关系,形成装饰性美,使字形从方演变成扁方,婀娜飞扬的姿态,雄浑中透着妩媚,靠姿态取胜。

曾使我非常迷恋。在题跋、尺牍中的小行草更是巧妙化入魏碑因素,真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独步一时。在当时的江浙,风靡一时。

尔后出现了李瑞清、曾熙、张伯英、李文田、汪洵等。从各自的角度,法乳郑文公,加上自己的个性化发挥。李瑞清篆、籀功力极深,他以散氏盘、毛公鼎的布白美感改装郑文公,出现了高古、端庄、凝重、肃穆的气象。

曾深深地影响过我。陶濬宣用装饰化的笔法,特别是捺写成方足,几乎使郑文公碑成为了带装饰性的美术字。青云师似受过李瑞清、陶濬宣等的影响。但他巧妙地避开了过于刻露、僵硬等弊病,写得更雍容自然。

受经济条件限制,我用省下的伙食费付了第三期的学费。后来从同门师兄杨永健先生处借到青云师第四学期的字例,将拷贝纸蒙在字例上用铅笔双钩下来,自学完成青云师的九十六法。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除了笔法外,更多地学到了姚先生改装“郑文公碑”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手法,懂得了学魏碑与学唐碑不同,不能一味地学形似,要遣貌取神。1966年文革开始后,家里的房子被勒令缩小,全部搬到四楼。

父亲找来以前的木匠朋友,在四楼到五楼阳台的转弯空间搭出一个约二平方米的“L”型阁楼,放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尽管身子无法站直,但是毕竟“躲进小楼成一统”,可以在那里看书、写字、刻印。

1966年-1969年 我在小阁楼自学书法、篆刻、美术


1967—1969年春,两年多时光,我在小阁楼上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籍,有中外文学名著、戏剧。《红楼梦》读了三遍,“红学”论著也看了不少。借到的几套书,其中游国恩等主编的北大中文系教科书《中国文学史》,阅读并做了大量笔记。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七册,要点也做了笔记,自学了文学、历史、哲学。

1966年-1969年 我在小阁楼自学书法、篆刻、美术


除了读书,就是练字,用魏碑写了许多毛主席诗词分送亲友。作品要钤印,买了青田石、斜刃修脚刀刻了起来。三姐夫项祖荃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位儒雅的苏州才子。他见我学刻印,送我一本陈寿荣编著的《怎样刻印章》,又送我一套四函线装本四体大字典。

从书中始知中国篆刻史,发展源流、工具、如何学习等。第一次见识了秦汉印直至明清的吴门派、皖派、浙派、吴昌硕、齐白石等的代表作,重购篆刻刀、印泥等,开始了学习。但是兴趣还是给自己和亲友们刻名章。

三姐夫多才多艺,二胡拉得极好,原是清华大学文工团民乐队队长,二胡第一把。我又跟他学拉二胡,他教我指法、弓法,给我练习曲谱,并做示范。一开始我还很努力,但是练习曲很单调枯燥,一心想拉曲子。文革中有一首马玉涛唱的《见了你们格外亲》,写军民鱼水情的民歌曲调,很喜欢拉。但是不是断断续续,音不准,就是噪音如杀鸡。

后来在再三央求下,一个夏晚在阳台乘凉时,姐夫给我拉了一曲《见了你们格外亲》。悠扬、委婉,极其传神地诠释了原曲神韵。我听得如痴如醉,原来他自幼受过高手指点,有过扎实的童子功,一艺得成,天资加勤奋。

我看过三姐夫在清华大学时的水彩写生,惊叹他的功力。我初中时自学过素描、水彩画、漫画。提出跟他学水彩。于是他从素描开始教我。记得第一课在他房间里,地上一只白色搪瓷痰盂成为描摹对象,他教我如何观察、表现,用铅笔明暗色调表现出立体的效果。

根据《收租院》泥塑画的素描稿 1969


而后我开始画静物,画头像,没有雕塑,就画那时《收租院》泥塑作品照片。画头像,画铅笔淡彩,水彩,水粉,再后来画中国画,从花鸟到山水,再后来对装饰画,对橱窗设计等实用美术发生浓厚兴趣。

这两年多的“逍遥”、“自在”使我涉猎了篆刻、美术、音乐等艺术。作为“文青”的艺术细胞萌发,因为有专业指导,开始就走上了正路,也悟到了任何艺术都需要有基本功锤炼,首先要学传统,继承前人成果,要有童子功,天赋还要加勤奋等等道理。姐夫项祖荃的为人为艺之道对我后来的人生构成了深远的正面影响。他是亲人中除家父之外最重要的导师。

那是一个值得留恋和回味的季节,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都在小阁楼里干着我喜爱的读书、写字、画图、刻印的事,为自己的未来“充电”。我的祖母和我父母都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个“画书匠”,并称我是个“耐污才子”(即是宠辱不惊,敦厚而淡定的意思)。但是这样的日子很快将结束,因为1968年的“12.21”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创作」魏碑、隋碑和唐楷,哪种是现代楷书的出路?
胡小石书法作品《临汉简》赏析
神品|石破天惊的大发现:这块墓砖墨迹揭示了魏碑体惊天秘密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有“刀锋”之美的魏碑,其墨迹竟然是这样活泼俏皮
最爱摩崖两石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