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論書法藝術的險絕與平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著《書譜》中关于平正与险绝关系的这段话为我们清晰勾勒了一个学书渐进的过程,即平正—险绝—平正。他又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并举王羲之为例,“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孙过庭(646年~691年)是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名过庭,字虔礼;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孙过庭”,应该是苏州一带的人。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
,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通常我们初学一门艺术,以迅速掌握规矩为要,也即是找到入门的法则 。书法的规矩就是基本笔法与结体造型的正确运用,古人关于用笔与结字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这些文字对我们快速掌握书法的最基本技巧提供了非常 大的帮助。当我们开始学习书法时,首先追求的是间架结构的稳重,点横撇捺的正确使用,充分利用和掌握毛笔的性能,这也就是第一个目标—平正 。能够达到横平竖直,结体舒展大方,可以说已经入了书法的门径。这是一个由不懂技巧到刚刚掌握一些最基本技巧的过程,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 也是不准达到的。孙过庭甚至说:“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意思就是年轻人更具有掌握规矩的优势,因为年轻尚未受到其它不正确方法的干扰,还没有形成顽固的习气。如同一张白纸比已修改过的稿图更容易起就一幅美丽的画卷一般。
当我们掌握了入门的基本技巧之后,就要登堂人室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于 是简单的“平正”就使人难以满足,而需要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寻找一种新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有一种对工具的征服感和对更高级美的把握能 力的快慰感。“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尤众星之列河汉。”(孙过庭《书谱》)这些优美 的文辞当然不仅仅只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描绘了作为艺术的书法能让人联想起自然之妙有,通过书法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可以比状自然万物,却又不直接描摹,于是在抽象的形式语言里要去寻找更 为丰富的表达方式,所以“平正”的下一个目标便自然过渡到了“险绝”。
险绝就是用尽变化之能事,通过各种笔法的交互使用、对比、顾应、对 至浓淡、干湿、轻重、虚实,结体的大小、方圆、避让、疏密,重心的挪位、轴线的偏移等等手段,让书法的形态获得最大的变化,最激烈的矛盾冲突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请注意孙过庭用了一个“追”字。这个“追”字就是要寻找到各种手段来丰富表现力,使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的效果是“险”和“绝”。
险绝与平正相比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美,要让每个独立的字 以及整篇形成的章法获得一种运动感,就不仅仅是横平竖直、结体稳重这些 简单要求所能达到的,那么丰富的手段如何获取呢?首先,要学习古人留下的大量精彩的经典作品,去体会“险绝”、掌握“险绝”。而古人的优秀作 品浩如烟海,因此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有“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结费岁月耳”。之说(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其次,要去试验、去创造“险绝”,通过对古人的大量学习,已经胸罗万有 ,心中已积存了许多变化的姿态,笔下就有让字“险绝”的可能。如果临池尚少,继承不够,那么创造“险绝”只能是一句空谈。第三是具备融会贯通 的能力,要能化解自然万物对你的触发。陆游对其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讲一门艺术的锤炼,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实 则指要广开思路,往往其它门类的学问以及大自然的造化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发,所以书史上有观夏云奇峰、观舞剑器、观公主农夫争道、观蛇斗、 闻江声而悟笔法等等看似与书法毫无关系,实则催发了书法家悟道的千古美谈。
在“务追险绝”过程中难免有时处理不好各种关系的调和,为求“奇” 、求“变”、求“险”、求“绝”,往往会夸张过头,或固执、孤立地用一种手段,如宋徽宋的“瘦金书”、金农的“漆书”。所以孙过庭的法眼指出 “中则过之”,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在此阶段容易出现的毛病,这也说明了“度”的分寸感不易把握,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样第三阶段的平 正便是对第二阶段的险绝的一种修正、一种辩证的统一。在已出版的很多教材和已发表的很多文章里,大家一谈到第二个平正,就说这是一个如何、如何高级的平正,是一种摆脱了火气的回归,并常常举出八大和弘一法师为例。我以为这是从字面意义上较肤浅地去理解,不大符合学习书法的进程要求。“险绝”相对“平正”,在形态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强烈的反差,由已经“过”了的“险绝”发展到第二个“平正”,是一个很自然也很自觉的道路,这第二个“平正”是相对“险绝”而言的“平正”,因此第二个“平正”与第一个“平正”不可同日而语,在形态上也应有很大变化,不可能仅仅 是笔法更老到、结体更稳重的“复归平正”。如果是那样,那么险绝就变得没有意义。第二个“平正”从形态上说应与“险绝”的距离更近才是,它去 除了夸张过头的部分,修正和补充了一些表现还不够的地方,使人感到这些丰富的变化是自然流泻出来的,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励”的,而不是“鼓 努为力,标置成体”的。第二个“平正”与第一个“平正”的区别是大变而不是小变,绝不是由“险绝”又突然回到了“平正”,并自夸“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如果是突然回到了“平正”,我反纳闷这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从逻辑上似乎也说不通,因为这第二个“平正”就与“险绝”拉开了距离 ,那只能是去消解、减弱表现力,让已经变幻多姿的笔法、形体去归于平淡、僵直的“算子书”,这种可能要么是生理出了毛病,要么是不经思考地机 械、教条,否则“归于平正”就是完全放弃了“险绝”,这是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
理解透了 “平正——险绝——平正”的发展关系,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把第二个“平正”向第一个“平正”靠拢,会混乱我们的思维,让广大学书者莫衷一是。本来已经“险绝”得很不错,已经掌握 到比较丰富的手段去表现各种形态,一想到还要“复归平正”便寒毛一竖,努力去“放弃”险绝,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通会”,才能“人书俱老”,只 好在矛盾中去追求一种自己都很模糊的 “平正”,并且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走向书法的高级阶段,才是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这真是害人不浅。以这种 思维发展下去,对书法的实践将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我以为,在“务追险绝”的漫长过程中,努力让“险绝”达到极致,并 自然过渡到“平正”才是一条正确可取的方法,这个“平正”很可能在形态上是很“遒媚”的,如黄道周;是“奔腾跌宕”的,如王铎。但它却不会给 人“火气”、“躁气”、“霸气”的感觉,而是一种“浑厚华滋”的清雅和“风规自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都比较好地处理了“奇”与“正” 的平衡关系。历史上有许多书家虽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尚未达到平正,不过至少为“险绝”又贡献了一种形态,如张瑞图。人为地使“险绝”生硬地跳跃 到字面意义上的平正,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渡,从丰富走向了单调,放弃了许多本该继续向前探索的司能。“险绝”得还远远不够就急急,忙忙去转入一 种无意义的“平正”,写出来的书法大概离“馆阁体”的乌、黑、光、亮、平、正、板、呆不会太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三境界 ——书法神韵断想
他自学“二王”20余年,终于写下这件“草书巨著”,让米芾“大开眼界”
李小刚解密《书谱》之节笔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七)
对孙过庭{书谱}的浅析
书论一百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