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解读》  孔子大学堂

          第一集   梁惠王篇

                清华大学 陈  来

                       引言

孟子介绍:

孟轲,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是到的意思。如者是到的地方。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东汉朝赵岐为孟子作了注。《孟子章句》

​     第一篇   梁惠王

  1.梁惠王章句上

1.1   何必曰利:

司马迁: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此为陈教授对孟子思想的提炼,义理的贯通。

台湾人

应该如何理解这首歌呢?

        第 集  公孙丑篇

     山东大学教授  王志民

齐国有句俗语:

有智慧不如乘时势,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本篇核心观点:

贵王贱霸,崇王贬霸,行王治霸。

本篇的论辩特点:

以比说理,对比说理,王霸对比,认识对比,古今人对比,比喻说理

孟子四辩:

王霸之辩——贵王贱霸

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禽之辩:——人有良知四端而异于动物

夷夏之辩:——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怎么做到不动心:

有勇气,有志气,知言,浩然之气

三种勇气:

刺客之勇(北宫呦之勇)

无惧之勇(孟施舍之勇)

理智之勇(曾子之勇)

3.3:

什么是霸?以力假仁者霸。只靠武力那就是贼,就是暴。

王霸之辩

阐述了贵王贱霸的主张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远去顺应天命(天性,行善,否则是伤天害理),自己去寻找幸福。

“四端”——端是指基础。也就是人出生就有善的萌芽。这四端就好比人的四肢是天生就有的。

有是四端而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如何扩充四端的结果

人性本善,人人都有。

天性禀赋,为人即有。

四德之端,本性向善。

放弃事端,就是自贼。

            滕文公篇

      中山大学教授  杨海文

《孟子》是西汉末年刘向(图书馆长)整理编辑成现在这样的版本,到东汉赵歧有进行分章作注,南宋朱熹作注。

孟子侧重了尧的外王,舜的内圣。

杨教授认为大千世界三类人:

有智慧的人(但不一定有能力)

有担当的人

苟且的人(乡愿):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先秦时期三大流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章太炎先生儒分三类

达名——一切有文化的人称为儒

类名——子入太庙每事问,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

私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孔子

孟子眼中的思想文化小史:

大禹治水,周公助武王伐纣,孔子著春秋,孟子拒杨墨。

孟子认为圣人有四种品格:

伯夷,圣之清者(清高);伊尹,圣之任者(有责任),柳下惠,圣之和者(随和),孔子圣之时者(与时俱进)。 ——《万章》

孟子对婚姻的态度: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滕文公篇基本思想:

道性善

行仁政

距杨嚜

大丈夫气概

孔孟思想的特点在哪里?

他充分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必然存在一些规律,在这些规律之外必然存在着困境。他希望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困境,把这些规律落实到实践当中。孔孟之道它是不偏不倚,中行之道。做起来也是不难的。

离娄篇

                  北京大学   王中江

人认识世界无非两个渠道,一是眼睛看,二是耳朵听。

关于如何认识人的问题?

孟子:  “存乎人者①,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③;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④。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⑤?”

老子:

寿

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什么事),观其所由(遵循什么,有什么原则),察其所安(追求什么,喜好什么),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行为,观察他的动机,再考察他是否出自真心。那么,这个人怎么可能隐藏得了呢?怎么可能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黄帝四经 行守》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

儒家讲道与道家讲的道是不同的,儒家的道是围绕伦理道德价值展开的。


关于教育的问题?


                  万章篇

                    梁涛

     人大国学院副院长、教授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在世时完成。

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禅让时代,尧舜。

天下为家。世袭时代,始于禹夏商周时代。

战国时代,曾经禅让大宣传,也曾出现了燕国践行禅让,但失败了。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谁去做,可是他结果做到了,这就是天;没有谁去寻找,可最后却找到了,这就是命。这里的天是命运之天,不是指主宰之天。

孟子实际上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似乎没有一个主宰者在发号施令,但是确实存在着一种人力无可奈何的力量,它作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使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际遇,这种力量就是天。落实到个人就是命,合为天命。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我们生的孩子是贤还是不肖,这都不是我们个人能完全决定的。

孔子和孟子时代行道的方式有两种:

得君行道与觉民而行道。在我们看来,无疑孔孟在得君行道是失败的,觉民行道是对了。

                  告子篇

北京交通大学  孔德立

本篇是哲理性最强的一篇

中国古代有四种人性论思想:

1.无善无不善(自然人性论,食色性也,告子的观点)

2.有善有不善

3.可善可不善

4.孟子的性善论

5.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是说人的欲望不加以遏制会走向恶。荀子也没有说人性是恶的。

韩非子没有说性恶,他说人性是向利的。孔教授说,庄子没有说性恶,但读庄子会发现他是真正的是性恶论者。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聚而成的。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依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性情”:

儒家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情(喜怒哀惧好恶欲)来反观人的“人性”。

孟子并没有说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好人。他是说人具有善的本性,是一个价值判断。通过与告子的辩论说明了,外在的形势环境可以使人变得不善。

“人性”与物性的不同,人有仁义礼智,有廉耻,有道义。孟子说“人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孔老师说,在先秦时代书上的“金”都不是指黄金。中国使用黄金是在西汉之后。

在中国人行论历史上,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在当时应该说有四种人性论。如果加上后来荀子的看法有五种人性论。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如果孟子的性善论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或者说产生了质疑,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混乱。无论是外力还是法治都无法制止。

贾谊: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孟子说,人性本来是可以善的。这是人性的本真,

孟子的“同类意识”,很有启发。

中国人追求成圣成贤。不追求成神,成神会出问题的。

孔子为什么主张“德治”,因为他们认为法家的成功取决于强有力领导,否则继承不下去,秦朝维持不下去就是实例。儒家是润物细无声。把强大的社会治理成本通过道德教化,家庭的维系做实了。从历史来看,只要用儒家的思想治国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出问题的时候都是违背了儒家的真实精神。

雍正:

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中国古代周朝奠定了四层贵族体制: 

天子

诸侯(国君)

卿大夫(在天子身边的叫卿,在诸侯国里的叫大夫

孟子:权变思想,同类意识,讲大信不讲小信(合义道),

儒家讲“和而不同”,墨家讲“尚同”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尽心篇

社科院   李存山教授

尽心篇是《孟子》章数最多的一篇

一、心、性、天三者的关系

心、性、天不仅是孟子思想的思想范畴,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心、性、天、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4个核心概念)

“尽心”——充分发挥“心”的功能。

中国古代对“心”的理解:

朱熹: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心”既神秘莫测,又明了事物。

“心”也是区别人与其它物类的功能。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礼记-礼运》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为天情。《荀子-天论》

“心”是天地赋予人的功能,其它物则没有这个“心”。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位天情。

            出自《荀子-天论》

世界上三大难题

现代科学的三大难题:

第一,宇宙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第三,人的精神是如何产生的?

“五性感动”

“五性”是指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感动”就是我们天生所有的这个性,与外物发生相互作用了,我们的心遇到外部事物以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喜怒哀乐好恶惧)。善恶分,万事出。

有了心——有了性(五性)——有了情(善恶分,万事出)

孟子是如何论心的?

引用《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①,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②,从其小体为小人③。”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④,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⑤,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出自《荀子,王制篇第九》

图片上的话是解读人与物的区别

物只有感官,没有理性的心的功能,可以说物是没有心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李老师说,这是说人的心具有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理性是心的功能,特点。

“心”的功能——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出自《礼记-礼运》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论语-述而》

朱熹:

心之所之谓之志。

心统性情。

王子垫问曰①:“士何事?”孟子曰:“尚志②。”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世”,世就是父子相继。如,世卿世禄

这个“志”就是意志。

说明心的意志坚定,外人无法动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他喜欢什么?他想干什么,他想往哪个方向发展,这都是别人无法干涉的。

下面讲“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中国古代所说的“性”与我们现在人所说的“性”是不同的。古代所说的这个“性”是与“习”相对的的。习是后天的习染,也可以理解为出生以后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性”是指生来就有,与生俱来的本性。性者,生也。

李存山老师说。孔子所说的这个性相近,是指性的好的方面也就是善的方面相近。孔子之后,后来的学者对性有很多解释。如各种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⑨。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⑩;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⑪,知皆扩而充之矣⑫,若火之始然⑬、泉之始达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①;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孩提之童③,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李教授说他理解孟子性善论就是指4端与孝悌。将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四德。

良知良能也是人的善性。

中国是情感与理性是交融的

西方是情感与理性是分开的

人性是天所赋予的,

“天”是孔孟继承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范畴。

2、李老师关于“时命”的解读:

孔子:时也,命也。

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总有一些不被人的主观能力所决定的必然和偶然的事情。遇不遇很重要,不能完全用赏善罚恶来解释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赏善罚恶是墨家的思想。如孔子未成为天子,但不能说其德行不如舜,只是他未遇。颜渊也是这样的情况,高考也有这种情况。职场上也经常有这种情况。如此情况在中国古代就被称为命。“命”是道德中性的,它不是被人的善恶所决定的,不是有一个主宰赏善罚恶的结果。

儒家对命的认识并不影响它的道德主体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穷达以时    德行一也。《郭店楚墓竹简》

把道德作为内在价值,而不是把道德做为工具谋取功利。把道德作为自己的本分是应该做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

“道德的纯正性”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郭店楚墓竹简》

这种思想也使儒家对个人的功利,穷达寿夭采取一种达观超然的态度。更加专心一志的道德修身,追求社会的德福一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东汉赵歧命有三个意义:

行善得善曰——受命,

行善得恶曰——遭命,

行恶得恶曰——随命。

儒家也有劝善的说法,

“赏善罚恶”的思想

比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先秦时期最强调鬼神,赏善罚恶的是墨家。儒家讲的鬼神带有道德中性。

先秦以后道家有

“承负说”:

黄老道学所说的“承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前人的行为对后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蝴蝶效应。当然其前提是本人首先在有生之年承担自己的善恶报应。这也是一种劝善。

佛教的灵魂轮回转世

儒家承认时命是非道德性的

正命,非命

“天爵“,是天赋予人的尊严与价值。是“良贵”,是天所赋予人的固有价值,也是人应该履行的本分的道德义务,也就是说你尊严职责义务应该如此。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良贵?思则得之,不思则不知。当然还要用用“心”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这个功能。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孟子-告子》。

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固有价值,但是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有的人从其小体,也就是追求物质欲望,富贵利达。有的人则从其大体,

“人爵”,是人在社会中的官介职位。

“贵”,哲学上贵是指价值,


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事的基础是人性,人性是天赋予的,天人合一是人性与天道合一,所以人性是天人之间的桥梁枢纽,有了人性了,我们才能知道人性如何,人事应该如何,应该如何就是我们古代所讲价值观。儒家文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应该如何?价值标准,贵:价值。如:

礼之用,和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兼。

关于什么是性,什么是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下面一段孟子的话做了解读。李老师说这段话是不好理解的。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①,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李老师解释:比如,口想吃好的,这是性,但好的什么程度是有限制的,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这是命的成分。其余亦如此。我感觉还有一种理解,这些东西不是人独有的,动物也有,所以孟子不把其看作是人性。


依仁行事,这是一种自律,依礼行事,这是一种他律,二者结合起来,才成就了人之为人的最终目的。否则,缺失礼的社会必然是混乱不堪。(此段摘自百度阅读孟子告子下  重礼)

李老师解读“天”的概念:

主宰之天(最高的神、上帝,有道德意志,或叫意志之天,董仲舒说的天就是主宰之天)

义理之天

自然之天(如荀子讲的天)

命运之天(道德中性)

“事天”,顺从天意,遵循天道。

           《穷达以时》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世”的意思时势,形势,带有时机命运的意思。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

这反应了儒家面对生死的一种达观的态度。

在先秦时期最强调赏善罚恶的是墨家。墨家有鬼神说。墨家批评儒家以天为不神,以鬼为不灵。《非命》是墨子中的一篇,针对儒家的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鬼神可以明察秋毫,惩恶扬善,这是儒墨两家对命的不同理解。

三、仁义与道德境界

孟子说了仁义礼智四德。汉代加了信就变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主要是与五行对应。

诸子百家各有所贵,也就说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比如说老子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兼。

《吕氏春秋》

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李老师说,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贵仁”是说孔子以“仁”最有价值。

儒学也可以说是仁学。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仁  人心也,义,人路也。《论语-子路》

仁之实  事亲是也  义之实  从兄是也《孟子-离楼》

反身而诚(道德境界),乐莫大焉。

忠恕之道(道德境界),万物皆备于我

孔孟颜之乐

李老师说,一个人以什么为乐,就反映了他的价值追求或者说价值取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前面这三个问题(心性天、命、仁义与道德境界)是内圣,儒家的思想内圣外王,内圣是个人的高尚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4、5、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外王思想)

仁政要以经界始,道德教化,王天下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崇尚道德   以民为本

中国文化有特殊的宗教性

孟子处于战国中期,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中期,变法效果尚未显现,荀子处于战国末期,发家的成绩已经明显,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荀子提出了一些儒法结合的思想,。荀子有点道德现实主义,孟子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天民一致。民为神之主,中国人最高的神是天,但天民又是一致,民又是神之主。民本思想。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是为民也。

6.辟杨墨与儒家道统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智慧也是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本与末
孟子名篇·《孟子见梁惠王》
逐利才是人之本性
梁惠王下2.8|《孟子》没有那么难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节 弑君
《孟子 梁惠王下》读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