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的秋天,就是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


秋风起,草虫鸣,又到了养蛐蛐儿的时节。

 

蛐蛐儿是北京人对蟋蟀(或称促织)的俗称。中国古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以促织之戏为乐。明清两朝,蟋蟀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国都北京,斗蛐蛐更是家喻户晓。明崇祯年间《帝京景物略》就促织之乐多有描述:“是月(七月)始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焉”。

 

蛐蛐儿料器


斗蛐蛐可以说是明清时期的全民运动。蛐蛐的种类繁多,价格也不一样,上至天家富贵下至平头百姓都能玩得起。《燕京岁时记》就说,金贵的蛐蛐能“值数金”,为了斗蛐蛐败家的也不在少数。


《燕京岁时记》中的描述


中国的蟋蟀有南虫北虫的分别,全国各地基本都有自己的本土蟋蟀,北京也是名虫产地之一。《帝京景物略》曾提及永定门外胡家村的蛐蛐,说这里产的虫儿“矜鸣善斗,殊胜他产”。


在80年代,北京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护城河边等地还能捉到七八厘米的大虫。在郊区苏家坨和昌平十三陵,西山脚下的玉泉山,也是产虫盛地。因北京为褐土区,故而以深色虫为佳,本土的名虫有白牙青、白牙紫、重青一线、白牙青飞翅、铁弹子等。

 

《中国蟋蟀图画谱》记载的

白牙兰青和细线白牙青


在京城玩家看来,蛐蛐就是秋天的代名词。自立秋起的两个月,正是他们忙碌的时候。前一个月得买蛐蛐备着,精心养护着,后一个月就得开始选拔参赛选手,重点培养了。也有心急的人,立秋的时候就等不了要领兵“下场”了。养过蛐蛐的人都知道,这蛐蛐一旦战败就会一蹶不振,不能再上场了,所以好虫名虫不从轻易比试,下场的时间都晚一些。


光有好虫儿还不到位,为了把蛐蛐伺候好,玩家们可没少下功夫。首先,蛐蛐罐就是一门学问。北京人讲究用“赵子玉”罐,清初名家赵子玉制的蛐蛐罐澄泥极细,表面光滑如婴儿的皮肤,在阳光下能呈现出绸缎般的光泽,而且罐身和罐盖之间严丝合缝,工艺非常精湛。

 

 清 赵子玉盆、枣花过笼及蜘蛛水槽

王世襄藏品


蛐蛐罐买回来以后得用普洱茶泡一下以免罐底烧伤蛐蛐的爪牙。罐里面还得放上个“过笼儿”,这“过笼”是扇面形的,相当于蛐蛐的卧室,也是雌雄蛐蛐交尾的“洞房”。除此之外,食槽和水槽也一样不能少。水槽小的很,滴上一汪清水供蛐蛐饮用。食槽也就指甲盖大,放上毛豆,讲究的放上米饭和青豆糊糊,每天都换,精心地伺候着,大战前夕还得加羊肝、虾蟹肉少许。听说还有给喂辣椒的,蛐蛐吃了以后战斗力爆表。


蛐蛐罩儿也是蛐蛐玩家们必不可少的。蛐蛐头上有两条细长的须子,左右摇摆看着是不是很像京剧中翎子?要是蛐蛐在比赛中得胜,更是会晃动长须,看起来无比骄傲神气。可是蛐蛐很容易跳出蛐蛐罐,要是用手去抓极有可能弄伤了它,蛐蛐要是不“全须全尾儿”的,如何能做常胜将军呢。使用蛐蛐罩儿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啦。


正阳书局收藏的养蛐蛐的物件

 

自秋分起的两个月内,即是蛐蛐大战的赛季。养了这么长时间的蛐蛐们终于要上场一较高下了。斗蛐蛐也得先量体重,只有体重相当的选手才能相互角逐。


蛐蛐虽小,却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战术。体重性烈的蛐蛐不用逗弄,下场就像杀红眼一般亮出大牙向对方奔去,如两强相遇则一啮不可分开,两虫皆死,这一种啮法名“重啮口”。也有经验丰富的常胜将军懂得以静制动,攻其不备,这叫“快啮口”或者“智啮口”。还有一种蛐蛐全身作战,觑定对方弱点,声东击西巧取胜利,这叫“奇巧啮口”。最后还有一种沉稳的,敌不动我不动,若敌动,先咬上一口使敌方不敢再犯,自己也不去追,只是振翅发声,自鸣得意,这叫“稳啮口”。


都说君子观棋不语,其实观斗蛐蛐也是要噤声的。斗蛐蛐的过程中,如果观众声音过大,蛐蛐就容易受到惊吓跳出盆外,这叫“惊盆”。“惊盆”后的蛐蛐再放回去便会斗志全无,没法再比赛了。

 

有一年有读者带齐了家伙什聚众大战,

砖砖看得是聚精会神,纯北京喵没跑儿了。


蛐蛐相斗本是自然能力,但也有人力可以助力的时候。在斗蛐蛐的时候,我们常能看到玩家用“探子”试探指引。小孩子自己玩的探子多用猫狗胡须制成。正经斗蛐蛐用的都是老鼠须子,还有人说要用雌鼠须为佳。

 

蛐蛐在白露、秋分、寒露三个节气内,正是酣战的时候,主人们的调护愈发要紧。我们常说的“勇战三秋”指的就是这三个节气。这段时间,蛐蛐们不但要吃的好,还得在清晨来个阳光浴才行。为了给蛐蛐们保暖,蛐蛐罐有专门的棉套。晚上前夜要在天棚下吹凉风,晚上还得搬到屋子里暖着。您就说讲究不讲究吧。专业的蛐蛐把式还得用双层大锡壶盛热水放在圆笼中央,再把蛐蛐罐排列在四周取暖,一般的玩家也得把它养在锡盒子里,放在被窝里取暖。

 

立冬以后,蛐蛐也进入了衰老期,肚子鼓了起来臃肿得很,这时要是还让他上场,打胜仗的几率就不大了。一代名虫老矣,可主人们也还是精心地伺候着,算是对他一个秋天奋力征战的回报。

 

清  火绘山水人物图


不过,在雄性蛐蛐里边,有一种叫“油葫芦”的,个头儿有大蛐蛐儿的一倍大,浑身黑紫黑紫的,是能过冬的。不过养这种蛐蛐倒不是为了看它斗来斗去,而是专门为了“听叫”。一般的蛐蛐叫声短而急促,听着就像找碴打架的,唯有油葫芦的叫声悠长清脆,“嘟!悠!悠!悠!……”悠起来没有完,随着秋风渐凉,一到夜晚,将油葫芦放在荫潮的角落,就能听到它此起彼伏的长鸣声,让人喜欢的不得了。


还有一种“油葫芦”是能过冬的。寒冷的冬日里,把油葫芦装在蛐蛐罐里贴身揣着,听着它时不时发出悠然的鸣叫,似是对你辛苦照顾的回报一样,那种满足感和陪伴感,只有玩家自己才能体会到。


费孝通曾说,文化的深处时常并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的日常起居之间。京城玩家的蛐蛐之乐,不正是文化最为鲜活、最为日常的表现形式么?从买虫、养虫到斗虫,秋日的闲散时光被他们安排得井井有条。对他们来说,在一场又一场酣畅的斗蛐蛐大赛中度过秋天,这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鸣虫文化--谢玉海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其中多少乐事
我说我玩儿之鸣虫
这种高级、贵族的玩法,特别适合冬天的你
爱斗蛐蛐的皇帝朱瞻基
乡野小秋虫,竟有大妙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