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盲目诵读经典害人害己祸国,应吸取历史教训,搞清楚三个问题
userphoto

2023.02.24 山东

关注
“中庸学”祝兔年吉祥
送您幸福安康!
做中国心理服务的引领者

中庸学

创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105原创文章

============================

如今,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传统文化的新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机构在宣传、组织、推广经典诵读活动,也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自发组织的,有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也有家长孩子一起读的。这,当然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大好事!

不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必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搞清楚经典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搞清楚哪些经典是曾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经典是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只有读那些曾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经典,才能真正促进诵读者的思维发展,才能真正使诵读经典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会沦为愚民的工具。

盲目诵读经典害人害己祸国,应吸取历史教训,就必须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1、孔子开启了中国文化大发展之门,而秦始皇开始推行愚民政策,那么,这些愚民政策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怎么落实到老百姓头上的?

2、一百年前,中国民众为什么会痛批这些经典以至于欲除之而后快;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民众又开始推崇并大力提倡诵读这些经典。经典还是这些经典,到底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民众痛批批错了呢?还是今天的中国民众推崇诵读错了呢?

3、历史的经验教训有没有警示我们,应该诵读什么样的经典以及怎么读?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天下为公”、举贤任能的禅让制、人人有机会成为帝王或圣人的公平机会。而自秦始皇开始,所有历代皇帝们所追求的,都是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做皇帝,这和孔子思想完全相悖,尖锐对立。

历代皇帝们怎么可能允许孔子思想继续存在呢?

然而,孔子思想深得人心,历代皇帝们根本没有办法消灭孔子思想,因此,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篡改孔子思想,打着孔子的旗号,把孔子思想篡改成他们所需要的样子,为他们所用!这是自秦始皇开始二千年来历代皇帝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贾谊在《过秦论·上》中说,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实,何止是秦始皇,难道汉代皇帝,及后来者们就不想“以愚黔首”来维护自己的皇帝位子吗?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对古籍经典篡改的政府行为,秦始皇只不过是第一个而已。

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懂孔子思想,却自以为是,凭自己的想像,把孔子思想说成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这荒谬的结论,源于他们所说的“孔子思想”,其实是他们自己的理解,与孔子思想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中国历史都是由后朝编写前朝的历史。如果前进好的话,后朝的建立岂不就是逆天命不得人心?因此,“天下之恶皆归焉”,后朝黑前朝的现象比比皆是。汉代自然也是把所有的坏事都归到秦始皇头上了。

其实,稍有点独立思考能力就能知道,说是秦朝干的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完全是在造假!

试想,秦始皇在位时间大部分在战争,又要修长城,又是统一文字度量衡,又是篡改古籍文献“以愚黔首”,秦朝哪来的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那得是多高的效率才能来得及完成?

秦朝很短,当然完不成,来不及,可汉朝却长达四百年呀!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谁更有时间和精力篡改孔子所说的“先王之道”了。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夺取皇帝宝座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害怕其他平民百姓再来夺他的皇帝位子。另一方面,刘邦对儒生的痛恨达到了变态疯狂的程度,不但听见或看见儒生就发怒,更是公然拿手下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如果不是看到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都不把他当皇帝尊敬,担心日后管不了他们,刘邦也不会听取大臣的意见建立并推行儒生们的礼仪制度。由此可以想见,刘邦会如何对待孔子思想了。

秦汉时期的篡改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比如,把原本比诸候国级别还要高一级的“乡”,直接来了个改天换地的大翻转,被篡改成了比县还要低一级的行政体系的最底层;原本属于“天子三老”,天子都要以长辈和老师之礼尊敬的最高级别的“乡老”,也随之从天上掉到了地下,被篡改成了比县官还小的镇级干部,成了官府体系中的最下层;原本代表天、帝王、圣人,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礼器之属的“庸”,被篡改成了普普、平常,从人人向往的人生最高追求的香饽饽,一下子变成了无人问津甚至人人避之而不及的“碌碌无为”;与此同时,原本是做饭的铁锅“鼎”,摇身一变,则被篡改成“国家重器”,完全取代了“庸”的地位……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对古代经典进行大规模篡改的,除了秦汉,还有唐朝。

为了编造高贵的皇族李姓族谱,唐朝从唐高祖李渊开始,至少是到了唐玄宗后期,至少经历了一百多年!唐玄宗更是召集了多达两千多人的庞大队伍,名曰对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实则是对所有与“老子”相关的记载都进行了篡改,包括《史记》在内的正史,也包括神话故事等野史,总之,所有与皇族李氏、老子有关的古籍都是篡改重点。

研究已经发现,老子“指李树而姓李”传说的原型,其实是李白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纪王李慎!也正因为这一事件影响甚大,唐玄宗才以牺牲李白的身世为代价,来换取唐朝多位皇帝乃至整个唐朝皇室的尊严,这也正是导致李白身世成谜的根本原因!而唐朝皇族李氏起源于老聃,不过是一个叫吉善行的道士,为了骗取官位钱财而编造的谎言;至于抬高“老子”打压孔子对相关经典所作的篡改,不过是顺手牵羊罢了。

纠正后世关于老子与孔子关系的错误认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即使在把老子抬到历史最高位的唐玄宗时期,即使是与唐玄宗关系密切同为皇室中人的李白,在诗中也是先说孔子后说“吾祖”。这充分表明:在李白时期,孔子的地位还在老子之上!这与后世所理解的老子比孔子年龄大、是孔子的老师这一说法完全不符!

另一次对经典的篡改,就是编订四书的南宋朱熹。

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篡改,非常隐蔽,篡改的内容非常少,但字字都是关键。朱熹的篡改,可谓是反用“画龙点睛”的典范——画师给龙点上眼睛龙就可以飞走,而经朱熹这一篡改,原本充满活力的孔子思想,立刻就如同被蒙上眼睛的飞龙,顷刻间便没了活力,成了束缚百姓思想的枷锁。

反观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自孔子编纂六经以后,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暴发式发展期。孔子去世25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然后是强大的汉朝,后来有了唐朝盛世,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历史顶峰。

然而,自从开始使用朱熹编纂的四书以后,中国的发展则是走上了下坡路,不论版图,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在逐渐减小减弱,到清朝后期的鸦片战争,更是陷入了万丈深渊……

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说秦汉篡改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愚弄百姓,让百姓忠于皇帝不要夺自己及儿孙的权,那么唐朝篡改经典的目的,则是为了家族的谱系构建为本族脸上贴金,抬高家族的高贵身份,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私欲而为之。

而南宋的朱熹之篡改,则不是为了自己,而完全是甘为皇奴,为皇帝作嫁衣,十足的奴性心理在作怪。

有研究历史的专家通过分析古代大臣们上朝时的姿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也充分说明,中国的奴性心理正是从宋朝开始,而朱熹,毫无争议地堪称是中国奴性文化的鼻祖!

由于历代各级官员都是读经典成长起来的,而各级官员又通过各自的岗位对老百姓进行管理约束,所以,只要篡改了经典,就可以达到愚弄百姓的目的!

因此,自秦始皇开始的历代皇帝,都是通过篡改经典,来实施愚弄百姓的目的的!

朱熹自己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对经典的篡改纸里包不住火,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不过,他在《四书集注》里预言,他的话大概能维持一千年不变,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中庸》中说,“莫显乎微,莫现乎隐”。只要做过的事,就没有不从细微中显露出痕迹的,就没有不从隐藏中被发现的,这就是道的力量所决定的。从朱熹篡改四书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好在,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发现了他所篡改的内容,并进行了还原。

大概朱熹也没曾想到,他的谎言还没到一千年就被揭穿吧?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一百年前对经典的批判,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批判的核心就是朱熹所篡改的四书。在长达八百年的时间里,它慢慢发挥了作用,逐渐束缚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这才导致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和国力发展的落后。其实,愚昧的何止是百姓,还有那些自以为高明的皇帝的御用文人们!这才是真正的作茧自缚!

近年的学者们研究发现,“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打孔家店”,而不是“打孔子”,就连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也明确表态说并不反对孔子本人。后来盛传的“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其实源自于陈伯达的谣言。由于陈当时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这才导致了以讹传讹。

所以,一百年前的中国民众所痛批的,是朱熹篡改的四书,是打着孔子旗号的朱熹思想,而不是孔子思想!

所以,一百年后的中国民众现在再次推崇经典,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今天大家所推崇诵读的经典,是被封建皇帝的御用文人们篡改过的版本?还是没有篡改过的孔子版本?

而这,正是所要搞清楚的第三个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经典,都是与朱熹的版本几乎完全相同的,都是经过了多次篡改的版本,其中有大量的明显的问题,比如语序混乱、逻辑跳跃、与孔子思想相悖、与历史事实不符、解读偏离文字原意,等等。

举几个例子:

孔子时代还没有出现“忠”字,孔子也从未讲过“忠”字,孔子强调的是“中”,但经典中却有大量的关于“忠”的描述;孔子强调的孝,是指在家“顺于道而不逆于伦”,是指夫妻之间、父子或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和谐的相处,而后世的解读则是“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完全篡改了孔子的原意。

再比如,文章题目明明是《中庸》,可文章既不解释什么是“庸”,也不解释什么是“中庸”,一上来却解释“和”、“中和”,而且文章中“中庸”的出现次数明显比“君子之道”的次数少得多。这样的文章,放在现在的高考语文阅卷中,一定会被批“文不对题”或“跑题”,不及格。而一直以来,权威专家们却对如此明显的低级错误视而不见,这不是误人子弟是什么?

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从心理学入手,追根溯源,发掘出了“庸”字的本义,进而发掘整理出了孔子的心理学,还原了孔子思想的真实面目,还原了《论语》、《大学》、《中庸》。

而出土的郭店楚简、汉帛书,则让世人看到了《道德经》的真实面目。

也就是说,对于《论语》、《大学》、《中庸》,我们已经有了还原版本。

总之,诵读经典,必须是诵读未被篡改过的版本或还原版本才具有积极作用;诵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被封建皇帝的御用文人们篡改过的经典,只会让诵读者像清末的中国民众一样,思维混乱,自相矛盾,继续在愚忠愚孝里挣扎,若干年后,鸦片战争时期的悲剧,又将重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为经典的《大学》及其当代价值
《大学》乃入德之门
刘君祖易解《论语》绪论
朱子与《四书集注》文化经典地位的确立
四书五经
朱汉民 | ​经典诠释与道统建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序说的道统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