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心理学论坛27:中国人眼里的“心”和“心理”(上)
userphoto

2023.09.30 山东

关注
         龙心理
  真正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服务引领者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34原创文章

============================

编者按】9月27日,中国心理学论坛第27场,参会者围绕中国人眼里的心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展开了讨论。由于内容较多,我们分为上下两篇发布,这是上篇。

借此机会,向参加中国心理学论坛的所有伙伴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发言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人眼里的“心”与“心理”

主持人宗凌凌: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中国心理学论坛第27场。中国心理学论坛以中国人创造的心理学为最低要求,最高目标是中国人创造的、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以中国式思维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真正属于中国原创的心理学。欢迎来宾们围绕着论坛主题,畅所欲言。所有参会者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

412日开坛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讨论构建中国心理学最为重要和基本的问题。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人眼里的“心”是什么?“心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

今天是本轮讨论关于这个主题的最后一场。下面有请中国心理学论坛发起人和组织者、《心理督导师》编委成员、中国式督导发起人、龙心理发言人、资深传统文化研究者高行之老师作开场发言。

高行之:因为西方心理学一直没有对“心理”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导致心理学山头林立乱象丛生,所以我们一直在倡导构建我们的中国心理学时,首先希望我们的中国心理学不要跟西方心理学一样,连“心理”是什么都没有统一的认识,结果导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大家嘴上说的都是一个心理学,但做的却不是同一件事儿。

很多朋友说我们爬的都是同一座“心理学”的山,到后来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爬的都是一座名叫“心理学”的山,但实际上却不是同一座山,只不过是山的名字一样罢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认为的心理学的山。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所描述的心理学都不是一个样子的真正原因。

这就不是从山北边爬还是从山南边爬的问题了,而是不管从哪边它都不可能会一样,因为本来就不是一座山嘛!

为了统一对“心理”的认识,我们必须要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至少我们中国心理学要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心理学必须明确心是什么、心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大家可以就这几个问题畅所欲言,说说你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怎么认为的就怎么说。

事实上,不只是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支持我们观点的,还有中国心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上海市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的终身教授李其维老师。

李其维老师2019的《苏州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个长达3万多字的大文章,分上下两部分。对心理学的立身之本——几个元问题进行了阐述。当然这类文章可能很多人他看不进去,因为太专业、太枯燥了。

李其维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就提到,西方心理学最大的缺点就是从来没有明确界定一下“心理”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意识,有人说是精神,有人说是知情意等等,甚至到了100个心理学家大概有100种认识的地步。也就说,100个心理学家心中所认识的“心理”可能都不一样。既然这样,心理学出现层出不穷的各个流派,相互之间互不服气,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说的对,且彼此之间经常是相矛盾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现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求助,他好像觉得这老师说的有点道理,如果找两个心理咨询师,他就懵了。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心理咨询师有可能说的完全相反。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问题,咨询师甲说你应该朝东走,咨询师乙说你应该朝西走,求助者能不懵了吗?那到底谁说的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原来是有好多个完全不同的心理学!

李其维老师也明确提出,当下,心理学需要一场清理门户,廓清战场“正名”之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心理学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做到心中不慌;只有找到心理学的立身之本,我们才能够做到有我们自己的定海神针;只有这样,心理学才有前途!

这就是我们反复探讨“心是什么、心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真正原因。

我一直给大家讲,什么是心、心理,大家不要去想什么哲学,不要去想什么西方心理学,你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你就只认识“心”和“理”这两个字,你就知道心是什么,理是什么,然后你自己用心去感觉一下,看看你觉得心、心理是指什么?而不要去引经据典,不要去查字典、百度或其他搜索,你一查字典一查资料,就离你的本心远了!你查出来的东西与你的心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要找一找自己内心深处,我自己感觉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心理到底是什么?

答案没有对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对的,但基本上都不是最准确的。我们的感觉一定是基于我们自己从小所积累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从内心深处去感觉一下,心到底应该指什么?心理到底应该指什么?

根据中国文化的“道”理论,大家心中必定都有一个“道”,只有绝大多数人的“道”的重合区域,才是最接近“道”的内容。因此,大家说一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或认可的定义。这个定义找到了,那接下来中国心理学的本体就变得清晰了,就可以确定心理学的学科任务、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了。

很显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然就不是“心理学”了,对不对?

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的心理,你说心理学还能算个科学吗?100个人心中有100种心理,那还是科学吗?那不是科学!相当于有100棵树纠缠在一起长到了一起,它能是一棵树吗?它肯定不是一棵树,而是若干棵树,它们不过只是长在了一起而已。现在的西方心理学,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哪位老师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哪位老师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是怎么理解心、心理的?顺便要找一下心和心理的本体,心和心理的自身是什么?

那我就先和大家聊着,等待大家发言,想发言的伙伴们请打开麦直接讲就可以。

找不到本体,很容易就进入虚无主义,进入宗教的学说之中。很多人讲身心灵。你问他什么是灵,他讲不清楚,讲来讲去就扯到宗教上去了,扯到什么高维上去了,那就成了玄学的东西了。

我们一定要找到心是什么,它的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它自身是什么。别扯到灵魂上去了,那就扯到宗教上去了,那不是心理学。心理学不是宗教!

如果大家以前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那么现在就可以思考。我们“龙心理研究”公众号上发了一些文章,大家对于这些文章的观点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这里提。

我们的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研讨群里边,平时要求大家只需要表达清楚你的观点就好,不要去评论、批评别人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评论或批判别人的观点,那就必须要有证据,没有证据的评论和批判,我们不欢迎的。因为我们反对毫无根据地以自己的观点作为标准来评论或批判另一种观点,讲不同意见必须拿出来切实的证据来。在群里边我们不主张大家去争论,大家只需要表达清楚就好。大家在群里有什么不服气的,有什么不同见解想争论的,好,我们中国心理学论坛上见!随便争论,你只要有证据,你怎么讲都行。

中国心理学论坛,就是鼓励大家争论的地方,鼓励拿你的论据去反驳、批判对方的观点,就是要碰撞,通过碰撞,纠正我们的偏见,补充我们的不足,帮助我们调整不恰当的观点和立场,碰撞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也正是我们组织中国心理学论坛的目的!

好,下面哪位伙伴要发言?哪位伙伴带个头?哪位伙伴愿意第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时间不多,10:30就结束,所以大家一定要抢着发言。千万别到最后了,想发言时间又不够用了。大家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抢着发言哈!

心协张建新我觉得讨论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从高老师提出问题开始,在群里边有很多的专家,包括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老师、中医心理学领军人物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原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卫东老师,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总觉得这个争论很有意义,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定位准、定位好。这就好像是盖房子打基础一样。

我觉得研究心理学做这种基础的东西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我们就这样先一边讨论,一边走着。我觉得高行之老师的思路是对的,咱们中国心理学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咱们读书会上读的那本书,美国的伊森·沃特斯的著作《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那本书确实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心理学,美国的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文化侵略,我觉得。从那本书上可以看出来,西方心理学的确有它的先进性,但是,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西方心理学可能也有与中国心理学共性的东西,你可以去参考它的共性和差异性,但最终必须有中国的体系。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式思维为基础,我觉得很好。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它的本体是什么?我现在我也拿不准,也不好说很深的东西,我愿意跟大家一块儿去继续讨论去学习,首先肯定这个大方向,这个大的思路,这个基础的做法我觉得是很正确的,就这样走!

我就先说这么多,下面听听大家的说法。

高行之:好,谢谢张老师的分享!

下面哪位伙伴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哪位老师来发言?哪位老师要分享一下?

中医心理学的王英豪老师说现在不方便发言;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情志心理学的创始人张伯华老师也来到了咱们论坛现场,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张老师的麦克风打不开,没法发言,非常遗憾。我们期待张老师方便的时候给大家分享。

如果哪位老师想分享就直接打开麦克风,打声招呼提醒一下我就可以,现在我就先跟大家聊着。

最近,因为要构建中国心理学,我们提出了“心理学奠基三问”,就是心是什么?心理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心理学立身之本的几个元问题。

么,“心理”到底是什么?

心理是什么?这是定义。我们可以从某一个维度去定义它,却不一定就能够把它完全讲清楚说明白。所以,我们为了把它完全讲清楚说明白,就必须知道“心理本体”是什么? 即心理自身到底是什么?什么样?在哪儿?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真正把“心理”搞清楚

在某群里的讨论中,居然有个自称心理专家的人说“心理本体根本不存在”!如果这是真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根本就不存在“心理”,意味着心理就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虚幻的想象,是忽悠人的!心理学家们岂不都成了整天胡编乱造充满幻觉、妄想的精神病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心理,显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比方说我们的身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体,有形有状,看得见摸得着有尺寸有重量,那么,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客观存在体?

我们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体了,我们才能够知道它在哪儿。如果我们连它是什么样的存在体都搞不清楚,那么它在哪儿我们就更搞不清楚了,如此以来,关于它的定义就是摆设,毫无用处!不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在哪儿,怎么研究?

所以说我们把这两个解决了,也就明确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只要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我们的目标不就清楚了吗?所以,我们把这三个问题称作“心理学奠基三问,这三个问题决定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目标、学科性质,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任务。这三个问题解决清楚了,那心理学才真正成为可以准确描述、可以精确研究的学科,才能保证不管是多少人去研究心理学,大家说的一定是同一个东西。否则,根本就研究不到一块儿去。科学的学科一定是有唯一性,大家一定知道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大家所有人都研究的是同一个东西。你十个人研究的是十个不同的东西,你怎么能叫一个科学的学科呢?

这三个问题解决清楚了,我们构建中国心理学,才不至于大家走着走着又走散了,又爬着又爬到了不同的山上去了。

有老师认为,心理本体就是心理的本质;也有老师认为,心理本体那就是心理学的根本问题,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不需要再创造或启用“心理本体”这样一个概念。


为了说明“本体”不是“本质”也不是“根本问题”,我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张三是个男人,张三的本体,自然就是他的身体。

那么,张三的“本质”和张三的“身体”、张三的“根本问题”能是指一个东西吗?

显然不是!答案显而易见。所以我们认为,心本体、心理本体的概念,是心理学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国文化的道理论,每个中国人,他的内心一定知道心是什么、心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只是很多人受到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的限制,可能心里有却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清楚,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说。所以,我们让大家不要去查字典或百度搜狗什么的,只需用心去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还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也参加了我们的讨论,第一次发言这位老师说心理本体就是三种能力,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觉悟能力。我当时就知道他这个结论肯定没有走心,是略一思考随口说的。因为走心的话,以这位老师的水平,绝不会把能力当本体。果然,过了一两天,这位老师自己就修改了这个结论,说心理本体就是心理自身、心理原体、心理本体——这也正是本体的字面意思!很显然,这个意思一定是在这位老师心中本来就有的!这才是走心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作为中国人,知道心是什么,知道理是什么,知道本是什么,体是什么,就一定知道心理、本体以及心理本体的意思:本就是本质、原本、本来,体就是身体、体型、体态、形态,那这几个字连起来,那心理本体一定是心理它自身的存在形态。这个结论一定是走心得出的结论。

但随后,这位老师就受到了西方哲学里边有一个分支叫做“本体论”的干扰,被本体论所吸引去谈论本体论去了,再次远离了“本心”,脱离了我们的讨论主题。

这位老师的这段经历,再次证实了我们所认为的,每个人心中一定有着对心、心理及其本体的认识,只要“本心”不被干扰,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还有一位老师的经历也很能说明问题。他看到很多老师在参加讨论,就说以前我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我觉得心理本体就是什么什么一个过程,一个什么什么结构。大家注意,他以前没考虑过,现在他去考虑了,马上就能够知道心理本体指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一定知道心理本体是什么;假如他的内心深处没有这个本体,你打死他他都不知道是什么,因为他真的不知道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理学、脑神经学也认为,人脑不可能凭空创造某些东西,人脑的功能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可以把客观世界里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但不可能创造客观世界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既然如此,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心理、心理本体的形象和概念,那么他就不知道是什么,也就根本没办法给你做出解释。这位老师怎么可能一会儿功夫做了一个看起来还相当严谨的解释呢?既然他做了解释,就代表他一定知道心理本体是什么。

结果,他的观点发出来以后,恰好某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就说心理本体这个提法不行,它其实就是心理的根本问题。听这位心理学家一说,这位老师就犹豫了,他说我去百度一下,百度来以后,他的立场就变了,他就说这么看来,心理本体这一提法确实没必要。然后另一位业内非常权威的专家也不赞同,这位老师就把自己刚才的解释的给推翻了,说提出心理本体这一概念的确没必要。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受到了两位权威的影响,受到了百度的干扰,受到的干扰太多了,远离了“本心”,屈服于权威,而彻底否定了自己的本心了。

这位老师的经历也证明了每个人心中的确是有一颗“本心”的,这颗“本心”的确是知道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的。但是,只要受到外界干扰,人就会远离“本心”,就找不到了。

这位老师的经历也再次警醒我们:平时应该谨言慎行,越是权威的人就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因为在你在圈子里越权威,你的一言一行影响力就越大,你随口一句话,就有可能影响到别人的选择,甚至会决定他人的一生。怎么能说话不过脑子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呢!又怎么能说了再不承认呢!

已经有多少官员、名人就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微信群里的随意发言翻车了,身败名裂了,怎么就有人不接受教训呢?甚至还有人说什么在群里的发言要公开,就必须经过发言者同意。做梦的吧你?

要知道,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发言负责。所有的平台更是在反复提醒:社交平台、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

怎么就有人不长记性呢?

有一句台词说得好:“你说的每一句都将成为呈堂证供,你有权保持沉默。”借此机会,把这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在场的每一位,善意地提醒那些喜欢在群里信口开河、满嘴里跑火车的人,特别是某些权威专家:

不说话,没人会把你当哑巴卖掉;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要你自己负责,都有可能被载入史册!请珍惜自己的名誉,管好自己的嘴巴,谨言慎行!

别人越是尊重你,你就越应该谦虚谨慎,别不自重自己把自己摆在权威的神坛上,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老想着教训别人,小心最后出丑、丢人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要知道,那些赞同、支持你的,可能并不是真的认可你的观点,而只是想奉承你、巴结你、蹭你的热度,捧杀你!

事实上,由于大家学识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表达能力不同、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哪怕是心中想的是同样的东西,大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别人提供了更多相反的意见,让你受到了外部的干扰,你的思维就会远离了你的本心,你说出来的话就不是走心的话,而是思考权衡的结果,已经严重失“真”了!

现在,我们希望大家积极地发言,说说你认为心是什么、心本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本体是什么?如果大家觉得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讲,那么,我就先把我们龙心理公众号上的文章,关于心、心本体、心理、心理本体的文章,再跟大家回顾一下,为大家的发言提供一个靶子。可能大家不发言,是觉得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说起,那如果大家有了一个靶子,就是有了话题切入点了。

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让大家发言,没人说话;一旦有一个伙伴发言了,立马就有很多人反对他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终于找到一个话题切入点了!没有人说话,只是因为大家找不到切入点。现在,我再征询一下,现在有没有老师要发言?

希望大家积极地发言,如果没有人发言的话,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如果大家觉得有道理,那就可以表态说我同意或认可这个说法;如果你觉得我们的说法不合适有问题,那就请提出你的证据,说说你的观点。好吧?

那接下来我简单地说一下我们关于心的定义,也就是关于心的“我是谁”的问题。对于心的定义,我们是这么说的:

心,是君主之官,形之君,身之主,血脉之主,思维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他既是神明的出处,也是神明的主宰,所识之处,心所思之处无处不在。因此,也称作“心神”或“神”。

这是我们从黄帝内经、诸子百家著作里边儿汇总起来的。

那么,心是从哪里来的?要想解决哪里来的问题,我们就得先找到心的本体。如果我们不知道心的本体是什么,那就无法确定它从哪里来,甚至连它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先知道心的本体。

心的本体我们指什么?心,也称作“人心”,心的本体,就是个体的生命自身。

这是我们的认识。

我们说人有人心与人生,那么,人生的本体是什么?也是个体的生命自身。人心和人生,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人生指的是一个人从生命发育开始,到生命终结,这是人的人生;狭义的人生是说自从这个人出生到这个人生命结束,这是人的一生,即“人生”,它侧重的是一个时间流向的过程,是一个看得见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人心,更多的指的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体,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都知道它的真实存在。

这就是说,客观存在体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实体,像我们的身体,是可以用尺寸、重量来测量,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一个实体;另一种是虚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它又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测量,是一种无法精确描述它的形态的存在。而心、心理的本体,恰恰就是后者。

我们所说的生命和身体是两个概念。身体指的是一个实体,我们的肉身,本质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而生命却是没有形状的无形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有形的东西知道它的存在,但是看不见摸不着。

换句话说,生命本体指的就是一个无形的实体;而身体却是纯粹的物质存在,这是它们的区别。

我们再来说说“心”,我们也把它称为“心神”或“神”。所以,“心神”或“神”的本体也是生命。它依赖于生命的存在而存在。

那么生命没了,“神”去哪了?这就是涉及到“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讲心是生命的本体,生命怎么来的?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个问题给讲清楚了。

在郭店楚简里边有一篇叫作《性自命出》,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里边有一篇叫作《性情论》,名字都是现在的整理者给加上的。这两篇古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竹简的排列顺序不一样,因此,相互之间可以做一个对照补充。

文章中都说了些什么呢?

这篇文章里说得很清楚,介绍了中国古人对于性、命、心、道、志等的认识。其中就说啊,性,是从命那里出来的,有了命,一个人就有了性。命又是哪里来的呢?命是上天降下来的。

《中庸》里边也说,“天命之谓性”,这里统一起来了,我们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命是天赋予的,我们没的选择,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的子女是谁,都没的选择,老天爷给了一个什么样的父母,那我们就要接受这样的父母;老天爷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子女,我们就要接受一个这样的子女。

有了命就有了性,有了性,就有了人心与人生,也就有了心,这个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了。

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心的“我是谁、从哪里来”的问题了,那么最终它又到哪里去了?

我们既然找到了心的本体,那不就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么?既然心的本体随着命来的,命存在我们的心就存在,命没了心重新归于无形,自天降而重归于自然了。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至此,我们为心找到了来源,也找到了去处。

有的朋友可能就会追问:你说这个生命结束了,心又重新归于无形,重归于自然,那到底世界上有鬼没鬼?有没有灵魂?有没有轮回?

请注意: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心理只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所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必然是有限的——在我们的生命范围之内,存在心理,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生命没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没了,心理学的任务就结束了,我们就到此为止,这是心理学的边界。

如果你想再做深的探究,对不起,那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有人讲灵、灵魂,对不起,那是宗教、神学,不是心理学;有人说是量子纠缠、高维,对不起,那是物理学,不是心理学;有人说心是脑的功能,对不起,那是生理学或脑神经学,不是心理学;有人说,心理是“人系统”或“系统”的功能,对不起,那是生理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应用的组合,不是心理学!

所以,大家不要拿生理学的结论当心理学来用,也不要拿脑神经科学的结论当心理学来用,这些都是不同的东西,是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相互证明,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但不可混为一谈,不可乱伸手把手伸到人家的口袋里。不可乱来!

心理学,不是脑科学,不是神经学,不是生理学,也不是社会学,更不是多学科组合的混合学科!我们一定要改变西方心理学家们那些坏毛病:明明人家巴甫洛夫自己确认自己只是生理学家,结果心理学家把人家绑架来,非得给人家扣上一个心理学家的帽子,就跟强盗一样,凭什么?很搞笑很搞笑!

最后再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对于心理本体的描述。我们认为,心理本体就是心理自身,也就是运行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的客观存在。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式的存在?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如果我们的描述可以把大家的描述包含在内的话,那我们不就说到一起去了吗?对不对?那至于这个客观存在到底是什么,当然可以有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揭示和描述。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大家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大家爬的是同一座山。

我们认为“心理本体”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心理本体,就是心理的定义,就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它是从人类生命个体的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非生命的客观存在。这是作为心理学学科的心理本体,也就是心理学的本体,它是一个非生命的客观存在,与身体没关系,我们说的学科的心理本体就是指这层意思。

我们研究心理学,当然不能说研究一个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我们一定要研究生命的客观存在,对不对?那我们说生命意义上的心理本体是什么呢?这就是心理本体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生命意义上的心理本体,就是指由身心为基础的人类生命个体中所有参与人心活动的功能单元的总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

它的内涵和外延非常的丰富。你不管是从哪个维度、哪个层面,都肯定跑不出这个内涵和外延,就像孙悟空始终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所以我们说心理学完全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心理本体,那我们不就统一了吗?在这同一个框架之下,大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或层面上的解释以及具体研究,大家依然可以保持自己体系的独立性,这样,我们就把心理本体的定义给明确了。

这是我们中国心理学对于“心本体”和“心理本体”的一个认识。

志斌:我只是一个心理学初学者,涉猎部分传统文化,从事计算机维护工作。龙心理是研究“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特别的一支心理学的学科吗?我听下来,怎么能拿捏融汇中华文化?怎么能讲清楚?能引入朱清时的“量子意识”,最前沿的生命科学,脑科学,超个人心理学,东方智慧,佛学的禅宗,道家的养生养心、性命双修等等,怎么解释和糅合啊?

高行之: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前面我也提到了一部分,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国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你不要拿什么生命科学的东西往中国心理学头上扣,我们心理学不认,哈哈!我们不知道生命学是什么东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是一家人!

我们的中国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也只是心理学,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不是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学科,也不是建立在中医基础上的学科,也不是建立在道家文化上的学科,而是建立在整个中国文化上的学科。

整个中国文化怎么来的?整个中国文化有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中国文化,进而形成了诸子百家,形成了很多的分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的中国文化不是指哪一个文化,我们指的是整个中国文化最精髓的部分。我们的重点是什么?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才是我们的精髓!

再强调一遍:我们的中国心理学,不是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心理学,而是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构建起来的,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来描述的,但是它是一个超越文化与社会的心理学,它是人类终极的心理学!

怎么理解?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都可以来学习我们的龙心理理论。你学了去以后在用的过程当中,它就自然变成了带有你的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烙印的本土心理学了。

这个地方可能有点绕,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说的中国文化,是超越文化的,是世界四大文明融合而形成的。四大文明其实不是消失了,而是通过中国文化都传承下来了,只是他们都是以中国文化的形式传承的,而不是以他们自身的形式。这里我们是用的一个大文化的视角。

如果以为中国心理学是什么道家心理学、儒家心理学,或者什么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那么只能告诉你:你的格局小了!你被自己关注的某一个点给困住了!

我们讲的是在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它可以用于指导任何一个学科,但是它又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分支,它也不会直接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作为自己的内容,它只会跟其他的学科相互借鉴。这一点也是李其维老师反复强调的:我们的心理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立身之本,一定要独立自主!否则,我们的心理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最终就会被别的学科给吃掉!

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赶紧发言,我们论坛的好处就是大家可以争论,争个面红耳赤,争个脸红脖子粗,都不要紧,我们只要拿证据来说话就可以。

邓志斌:那中国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过100万年的人性和意识发展出来的人心原理吗?

高行之:邓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不必管他是多少万年发展出来的,只需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人的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就好,管它是多少年发展起来的干嘛?现在科学也没搞清楚人到底经历了多少万年才成为今天这样子的。我们不要管那么多,那不是我们管的事儿,我们研究的心理就是从生命开始发育到生命终止,就研究这一段,不要去扯那么多。

所以我们讲,我们研究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原理、机制机理与心理内容无关,与你的想法无关,与你的观念无关,与文化无关,与社会无关,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终极心理学,这才是所有民族可以共用的心理学。否则,心理学就不可共用。

就像美国心理治疗来到中国,走向全世界,为什么会出现《像我们一样疯狂》这样的书?还是美国人自己写的?道理就在这里。

邓志斌:心理学那点东西,老祖宗在儒家一派和道家一派研究很透彻了。以前根本没像西方科学细化分科而已,西方科学回过头来依然要跨学科联合起来研究,才发展出超个人心理学这样的跨全世界的文化和各种学科研究的科学。

因为后天吸染了,出生以后后天的环境和刺激,被刺激后改变了,这就是习惯。这个改变就是习惯。我国的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都把心讲透彻了,那种超越科学的大智慧,我们这代人只是重新挖出来,结合科学的概念,套说新词而已。


高行之:您说的很对!我们的中国心理学,就是发掘整理的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最初所说的就是道,道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就是我们的中国心理学。最早孔子称为“性与天道”,这就是孔子讲的心理学,现在,我们把它发掘整理出来了,称为中国心理学,也叫龙心理”。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

实际上,准确地讲,现在的西方心理学既不是真正的“心理”学,也不是跨文化的,它实际上是西方人的“灵魂学”,或者叫“精神学”,是中国人错误地把它翻译成了“心理学”,它讲的是精神现象,而不是“心理”!

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他们的心理学就是美国的本土心理学。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就没必要给人家戴高帽,非得说它是全人类通用的、是普适的、是跨文化的,给它戴这类的高帽是毫无意义的!

邓志斌:共用的心理学?不超越文字和概念的思维困局,能通用在任何一个人类吗?佛学等等升华了之后才破除文字障碍。

高行之: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可以肯定地讲,我们构建的中国心理学是全人类共用的,能通用在任何一个人类!当然,我们指的是精神正常的人哈,精神病患者除外。

因为我们构建的中国心理学给“心理”的定义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它的本体是“指由身心为基础的人类生命个体中所有参与人心活动的功能单元的总和,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因此,只要是人类,只要是正常的人类,他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一定是一样的,不分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我们构建的中国心理学,是全人类共用的,是普适的人类终极心理学!

语言文字根本就不是,而且从来都不是共用心理学的障碍!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国庆专场!

庆国庆  论心理
为心理领域中国最强声音献言
时间:10月1日  
上午9:30~11:30
下午14:30~17:00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固定请收藏:202268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10月4日主题:
心理学的发展是无限的吗?
自由发言

有意专题分享者请与组委会联系
欢迎投稿“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
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申请加入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群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龙心理的实践运用,叫作“中国式督导”;将来构建起来的新兴学科,拟用名为“中庸学”。

龙心理,是以《心理督导师》为起点,诗、书、礼乐、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打破诸子百家门派偏见,以马一浮、钱穆、徐中舒、梁漱溟、庞朴、张耀翔、杨国枢、胡佩诚、李其维、丁再献、杨中芳、曹峰等数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建新兴学科为标准,以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完全不同,自成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龙心理分为中庸理论、龙心理、新时代修身、中国式督导四大模块,由九个基本理论(子理论)组成,这九个子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西方心理学没有统一的心理学理论的尴尬境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遵循“修身自助——齐家——立业”的成长路径,是一门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课程是人生必修课,中高级课程是心理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通向心理服务顶峰必备的认识论和方法。

龙心理专门传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实操技能与理论,招生对象为: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的人,问题孩子家长,有自我成长需要的人,以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健康管理师、教师等心理或心理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等。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人生日常必备六艺:听、说、想、做、感、省。

2、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3、和谐家庭日常生活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4、助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执业能力;

5、督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胜任力(中级及以上)。

    龙心理充分发挥了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优势,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简单易学便于运用的形式和比较少的内容,集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成功学、教育学、身心医学、健康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艺术、宗教、道德等于一体,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教育、成功学教育等预防性教育于一学,融中国式督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矫正性服务于一科,遵循“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强调自我素养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渔为主,授人以鱼为辅”,代表了未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出中国最强声音的主阵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新生林子悦: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修身心理学的缘起
【海豚湾新闻】许院长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本体心理学大会
【独家】发挥宗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意识解析不是诸类心理学
心理学入门必读的300本书籍——心理学爱好者自学成才指南(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