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一个千古之谜被破解 被误读的古籍经典系列:被误读的“伯牛之疾”

      打开百度的“伯牛之疾”词条,显示:

伯牛之疾:典故名。典出《论语》卷三《雍也》。伯牛:人名,即冉耕(约公元前544年—?),汉族,字伯牛,世称“冉伯牛”或“冉子”。生于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县冉堌镇),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受儒教祭祀。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郓侯”、“东平公”、“郓公”、“先贤冉子”等封号。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不幸生了癞疮,那时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伯牛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一说是上面百度词条“伯牛之疾”中所说的“癞疮”,这个说法源于《淮南子》。要知道,《淮南子》的作者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一来刘邦厌恶诗书及读书人是出了名的,刘安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影响是个未知数;二来刘安距孔子已经差不多三百多年了,又如何确定伯牛是长“癞疮”呢?而东汉经学家包咸则相对更加谨慎,认为,“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也。”其实,“癞疮”也属于恶疾,只是更加令人恶心罢了,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刘安有受到祖父影响而恶作剧的心态在里面。

为了考证出真相,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论语》卷三《雍也》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自牖执其手”,朱熹的解释是“礼: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第一,“病者居北牖下”不符合人之常情:只要有条件,哪个家属会让病人躺在北墙根见不到太阳?第二,在古汉语中,房屋通风采光有窗、牖、向三种,三者都是指窗户,但是位置和作用:“窗”是指天窗;牖是朝南的窗户,与房屋的门“户”同一个方向;“向”是朝北的窗户。因此,在孔子时代,并不存在“北牖”之说。第三,君王都是面南背北。如果按照朱熹所说的礼,那么应该是病人在北墙的窗户下才正好让君王面南背北看到病人。因此,朱熹的解释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自相矛盾。第四,伯牛以德行著称,孔子 “立于礼”、重视礼,二者谁都不可能去动以君王之礼相见的心思,这朱熹说这话时要么是昏了头,要么就是胡说八道。

伯牛患有恶疾,这是影响比较大的说法。什么算恶疾呢?一是烈性传染病,二是不治之绝症。不过,孔子能握住伯牛的手,说明肯定不是烈性传染病,什么病手接触不传染?艾滋病应该是,可这种病是近些年才发现的呀!其实,在过去,人们认为传染病就是接触就可能被感染的疾病。所以,伯牛得的肯定不是什么传染病。从后面孔子的话可以感受到,孔子很遗憾、很惋惜,因此,伯牛的病应该不好治。但孔子肯定不可能当面对着一个患重病的人说“你要死了”,或者“我们要失去你了”之类的话,这也太不尽人情了。因此,孔子所说的“亡矣”,肯定不是这种意思。而根据“亡”的字义,再结合这段话,如果“亡”不表示死亡或失去,那就是“无”。那么就只剩下一种解释:伯牛的病其实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不会要命,但却不好治。

那么,什么病不要紧,不会要命,却不好治呢?

现代心理学对此非常明确: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除非自己有改变的意愿和动力,积极主动地去治疗,否则外人很难干预。而《黄帝内经》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自己不想治好病,那么病就一定治不好,治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然而,以德行著称的伯牛会有什么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自己不想解决、不想好呢?从孔子对伯牛的话中,我们捕捉到了细微的线索:孔子为什么要对伯牛重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呢?试想:作为师长,我们去看望自己的学生、学弟、晚辈,千叮咛万嘱咐一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无非是希望对方记住并做到!斯人,即指伯牛这个人,或者这样的人;斯疾,是指伯牛所患上的这种病;而伯牛以德行著称,这种病不好治,于是,德行与疾病之间就有了某种联系,而这种病又是心理疾病,于是,德行与心理疾病之间就有了联系。由此,我们推测:伯牛患上的是一种与德行有关的心理疾病,而且伯牛不愿意改变。

什么事情能让以德行著称的伯牛不愿意改变同时又产生出与德行有关的心理疾病呢?

孔子讲的是君子之道,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要求自己的弟子要做“君子儒”而不要做“小人儒”(《论语· 雍也第六》),德行是孔子教育弟子们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德行,是孔子弟子,尤其是作秀弟子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伯牛自然不会放弃自己所努力追求并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的德行了。这就是说如果让伯牛降低自己的德行标准,显然是他不愿意接受的。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伯牛患上的是一种不愿意见人的心理疾病,俗称“兔子瘟”。这种病治愈方法很简单,只要降低自己对德行的标准,将自己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就行了,但显然,这不是他所能接受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他之所以投江而死,不就是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与世人同流合污吗?

孔子主张“不愤不扉不启不发”,这也为我们探索伯牛之疾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当他发现伯牛没有、也不可能有改变自己德行标准的意愿时,就已经明白伯牛的最终选择了。因此,孔子能够理解伯牛的选择,但同时作为人之常情,孔子的内心也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也有作最后一次努力的强烈的心理动机。

了解了伯牛的病因与孔子当时的心情,我们就能够基本还原当时的场景,原来二千多年来文人们对《论语》中这段话理解有误,并在加注标点断句时搞错了!这个故事讲的是:

伯牛病了,孔子仔细询问了他的病情以后,明白了伯牛的病因:对德行的过高要求使伯牛已经无法与庸俗、世故、利欲熏心的世人同流合污、和平共处了。孔子深知伯牛不会降低自己对德行的要求,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内心也深深地感到遗憾和痛惜,并竭尽全力在作最后的努力和争取。

对于患上心理疾病或遇到心理问题的人说“没什么”,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术语,也是专业技巧和手段,叫做“正常化”,目的是消除患者的担忧和疑虑,消除压力。所以,孔子安慰伯牛说“没什么”,与此同时,他又在作最后一次挽救伯牛的努力,用“这是命吗?”这样的疑问来启发伯牛思考,紧接着又通过反复说“只有你这样德行的人才会得这样的病啊!你这样德行的人才会得这样的病”这句话来强调,试图点醒、说服伯牛,只要降低对他人德行的要求病就好。伯牛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的!

因此,孔子的原话应该是: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才是伯牛之疾的真相!

因此,伯牛之疾本来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儒】论语·雍也篇(10)冉伯牛之病乃千古之谜
“亡之,命矣夫!”——夫子何叹
习经典·一起学《论语》|雍也篇6·10
“亡之”该作何解?
论语连载(130)《雍也篇》第10章,“伯牛有疾,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依于仁义 守望相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