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防控还原出历史真相: 被误读的《道德经》“小国寡民”章

  戳上方蓝字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好文不错过!

这是行之龙心理推送的第19文章 

给您拜年啦!

今天是牛年的大年初二,这是农历牛年的第一篇文章,请收下我们的吉祥牛给您送去的牛年祝福:

祝您牛年走牛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财源如东海流水滚滚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图片由青年艺术家郭铭璐推荐

01

转眼间,全球范围内疫情下的生活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了。疫情,让人们对原以为无所不能的科学总算有了一份清醒一些的认识——在自然面前,科学其实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力。截止到现在,全球累计感染已经超过了一亿人次,而中国则成为疫情防控最有成效的国家。

中国之所以在疫情防控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完全得益于全民支持并主动积极参与的隔离措施。而之所以会全民支持并主动积极参与隔离,则完全得益于悠久的中国文化所造就的集体潜意识。这一社会实践的结果以铁的事实,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一直难以自圆其说的《道德经》中“小国寡民”章的解读。

《道德经》“小国寡民”章一直被权威们解读为老子的政治理想,说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并用战争、苛捐杂税等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这一解释作证明。

然而,作此解读的权威们此时却有意回避了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一事,以及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员这一身份——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表明老子是知礼之人;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员这一身份则表明老子是周天子下属的官员,那么,一个知礼的下属,怎么可能又怎么敢公开主张将周天子的天下分割成“小国寡民”的状态呢?

到底是老子连起码的礼制都不懂呢?还是周天子不会在意臣子公开鼓吹要将自己的天下分割成“小国寡民”的状态呢?

《道德经》中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老子有这样的政治理想呀!难道孔子向老子问礼以及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员这一身份都是假的不成?

由此可知,历来对《道德经》“小国寡民”章的解读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让我们重新来审视这一章的内容。

0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王弼本。河上公本同)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徙〉。有车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甲本(2)民███████。(汉帛书甲本)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又(有)周(舟)车所乘之,有甲兵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汉帛书乙本)

对比以上版本,我们发现,忽略无关紧要的虚词,各版本的文字绝大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只是王弼本、河上公本都在“使民重死而远徙”一句中的“重死”与“远徙”之间加了一个表示否定的“不”字。

加上一个表示否定的“不”字,显然就把原句的意思完全搞反了。明知道如此,权威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不如此,权威们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尽管加上仍然很牵强,却总比说不通要好。

那么,这一章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这一章的文字自身所表达的内容与逻辑关系上来深入分析一下:

这一章中的“国”,其实是汉代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才改为“国”的,原本是“邦”。

康殷先生认为,“邦”字“自西周以来即已定形”。《周礼》记载,“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六典的功用分别是“以经邦国”、“以安邦国”、“以和邦国”、“以诘邦国”、“以富邦国”。根据《周礼》,乡由多个诸侯国组成,而出土的楚国简书中有“修之邦,其德乃丰”、“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之语,由此可知,在古代,“邦”与“国”并不同义,而且“邦”比“国”规格要高,范围要大,更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国”。

因此,准确地讲,这一章讲的应该是关于“小邦寡民”,这里的“邦”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03

反复诵读,可以领会,这一章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三句是一部分,其他几句是一部分。后一部分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一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邦”状态,这个毫无争议。我们重点来看一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所表达的意思模糊且似是而非,“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三句似乎各自独立,毫不相干。所谓为了减少战争才主张“小邦寡民”的说法显然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在大一统的体系下才更容易避免战争,国越小越多,反而越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因此,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事实上,这三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很是莫名其妙,留给我们的全是疑问?

为什么要“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又是什么“使民重死而远徙”?

那么,第一部分的这三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彼此之间又是什么逻辑关系呢?这些疑问不能凭解读者的主观想象去解释,只能从这一章的内容及内部逻辑入手去寻找答案。

从第二部分的意思来看,第一部分应该讲的是施行“小邦寡民”的原因或目的。因此,只能从“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和“使民重死而远徙”入手。

显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可以肯定不可能是施行“小邦寡民”的原因或目的,而只能是施行“小邦寡民”的结果。因此,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使民重死而远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原来这一章中这三句话的排列顺序是错误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使民重死而远徙——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这样以来,这一章的逻辑就十分清晰了:某种原因“使民重死而远徙”,于是采取“小邦寡民”措施,结果就“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了。

而第二部分讲的正是“小邦寡民”的状态。显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应该属于第二部分。这样一来,这一章的逻辑就完全清楚了:

因为某种原因致使老百姓因为害怕死亡而远徙,于是政府采取小邦寡民的措施,于是就形成了“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使民重死而远徙的原因是什么呢?

既然“小邦寡民”可以解决,那么,就一定不是因为战争、苛捐杂税这一类的人为灾害,也肯定不是地震、洪水这一类的自然灾害。那么,会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去年开始的这场疫情,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想像究竟是什么原因。当武汉因为疫情而采取封城措施,当后来看到有消息说武汉封城当晚,有500万人连夜“出逃”,甚至有人逃到了京城,当我们全民积极响应并主动配合隔离最终战胜疫情,我们忽然明白了,“使民重死而远徙”的,应该是“大疫”——严重的疫情!

从心理学角度,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几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形成所谓的集体潜意识。人类历史从没有文字至有文字乃至文字成熟有了详细的文字记载,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目前发现的有图案符号的文物最早的大约在6000年以前,自孔子以后对于特定内容才有了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这中间经历了约有3000年左右。而从那些特定内容到各种事件的普遍记载,同样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自二十世纪初至今,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发生了飞速的变化,至少从中国的社会变化来看,发生了二千多年来极其明显的变化——中国社会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社会的变化要快了许多。那么,这次疫情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据张志斌先生所编的《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从公元前600多年到1840年的2000多年间,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疫情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发生一次。

许多典籍表明,隔离是应对疫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染疫迹象者将被关进“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以切断传染源,可见秦代已经有了关于“隔离”抗疫的文字记载了。而且,这种方法从来没有被忽视过,比如《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平帝面对疫情,下令腾出一些宅邸作为疫民的隔离区域,并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南朝齐时所设的“六疾馆”,北魏的“别坊”,隋朝的“疠人坊”,唐朝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安乐坊”,明清时期的“养济院”等都对隔离疫病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表明,隔离,其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通用的抗疫、防疫方法,它深入到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完全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在中国民间,老人去世不称“死”而称“老了”。“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老人去世了都不来往。这当然是指亲戚密友之间。2020年春节,笔者在疫情防控中连续送走了两位老人,一位是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作为局外人;一位是笔者的伯父,笔者作为当事人,亲身体验了“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经历——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得参加葬礼,只有直系亲属参加。

孩子出生、老人去世,在中国人看来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不共戴天的大仇大恨,才能导致“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意味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亲情关系了。如果连这一点都理解不了,只能说对中国文化了解太少了。想必许多人对总理前去视察,有人在楼上高喊:“都是假的”那一幕还记忆犹新吧?这不正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真实写照么?要知道,这还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想像一下,在二千多年前,当下的疫情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04

至此,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大疫来临,采取划整为零这一“小邦寡民”的隔离措施,才能使疫情得到根本的治理,才能让这个民族有希望生存下去!也就是说,在大疫导致“民重死而远徙”的情况下,只有采取“小邦寡民”的隔离措施,即使不同小区之间,可以对话,却也只有“老死不相往来”才能保证有效的治理疫情。由此,我们终于明白,《道德经》这一章的前三句原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句顺序颠倒了,二是少了四个字:“大疫”、“乃治”。即原文前三句应该是:

大疫,使民重死而远徙,小邦寡民乃治。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现在,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人改的?为什么要改呢?

其实,《道德经》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正是为了愚弄老百姓,所以,有人故意篡改了原文。

疫情,既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理解中国经典的机会,更是从一个反面让人们认识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总结的历史经验是多么的宝贵。

当然,笔者也只是在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解释,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对了,今天也是“跟我学经典,传播优秀文化,引领健康生活,共建幸福家庭”公益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二天,今天您颂读了吗?

每日颂读,只需几分钟。贵在坚持哟!

一起来吧!


弘扬五千年文化精髓

传播龙心理生活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说小国寡民是什么意思?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句句在理精辟
道德经八十章——小国寡民
狗老爸《道德经》解译 - 第80章
《道德经》连读||第80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
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
《老子》“小国寡民”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