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了上善若水,你就是天下第一人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名篇,也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人们把这四个字用书法抄写,或挂在客厅的墙上,或张贴在公共场所,把它当为人生的“座右铭”。它已经成为一种东方文化,成为了中国人的道德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
一、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要在世界上找一种事物来形容最高的德行,最恰当的莫过于水。水滋养了万物,功劳最大,却从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待在别人厌恶的地方,这种德行非常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这一章,就是借水来讲道的,道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我们可以通过水去认识道。老子是站在人的立场来赞美水的,借水的品格为人树立一个榜样。水代表的是灵动、清洁、明亮,充满了生机动感,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把水作为智慧的象征。
二、“七善”就是人生的七种境界
老子认为,最高的德行、最好的品格,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总是待在最适当的位置,它内心平静宽阔,与人为善,诚信可靠,理政善于治理,办事具有效能,行动符合时宜。这既是水的七种品格,也就是人生的七种境界。

居善地,低调处下的境界。水最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自然属性,所以水选择处下,水在低位才能汇成大江大海。
人也要给自己准确定位,一个人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就会引来很多麻烦,说话办事都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才是明智之举。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而老子却是一种逆向思维,主张为人要低调处下,你行事低调、姿态放的低,别人反而会尊重你、同情你、宽容你;如果你行事高调,趾高气扬,反而会令人反感,容易四面树敌,弄得自己不好过。老子认为,处下才能居上,你越把自己放的低,其实你的人格就越高,这就是老子的“处下哲学”。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善于处下的表现,刘备的身份是皇叔,他很谦卑、很诚恳地去请,用人格魅力感动了诸葛亮。如果按照张飞的脾气,把诸葛亮抓去,情况会怎么样呢?他不会甘心情愿地为你所用。


心善渊,有容乃大的境界。水可以净化包容万物,无论是泥沙俱下,还是藏污纳垢,水都敞开胸怀容纳,然后慢慢地净化自己。老子认为,人的内心要像水一样平静宽阔,心胸宽阔,你的格局就大,有多大的心胸,就可以成就多大的事业。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指的就是心胸大的人才能成大事。心胸狭隘,鼠肚鸡肠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也成不了大事。
孔子也非常认同这一点,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字,好让我可以奉行终生?”孔子想了想说:“那我就给你一个字——恕。”恕就是宽恕、宽容,一个人有这种境界,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与善仁,与人为善的境界。水滋润万物,对万物一视同仁,破坏性的水灾都是极端气候等外力形成的,不是水本身带来的危害。老子认为,人要有仁爱之心,做到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与人为善就是与人和谐相处,不为恶就是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
孔子也讲“仁者爱人”,因为善恶都有因果报应。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对别人友善,别人就会对你友善;还有一句话叫做“你对我不仁,休怪我对你不义”,你对别人恶毒,别人也会对你恶毒,冤冤相报何时了?与人为善表现为体谅包容,相互理解,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就会减少很多事非和烦恼,能够保你一生平安。

言善信,诚实守信的境界。水是讲信用的,你让它流它就流,你筑一条水坝堵住它,它就不流。老子认为,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为人处世要取信于人,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不欺骗浮夸,不欺世盗名。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人说话不讲信用,就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就像大车没有连接的横木,小车没有连接横幅木的栓子,在社会上就会寸步难行。
中国人认为“信是万事之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根本,丢掉了这个根本,就说明这个人不可靠,人品有问题,这样的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失去了诚信,事业就不能成功。

政善治,善于治理的境界。苏辙的注解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可以洗清一切脏东西,能够平分高下,这就是一种善于治理的能力。一个管理者要善于理政,能够“一碗水端平”就是水平。这个“治”字用得很好,“治理”与“管理”是有区别的,“管理”是刚性的,“治理”是柔性的,老子强调的是柔性治理,因为水是柔性的。
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大都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柔性治理具有很强的调和力,是比较文明的管理方式。公务人员执法也要讲文明,尽量减少粗暴行为,不要扰民害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粗暴执法的报道,这种管理方式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有损于政府的形象。老子讲的“政善治”,是一种更高水平、更加文明、更低成本的柔性管理。

事善能,发挥效能的境界。水有多方面的能力,能灌溉、洗涤、净化、航行、发电,一个管理者要像水一样,能够充分地发挥效能。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办事,会办事,能把事情办好。
老子讲的“事善能”,强调了适应能力,苏辙的注解中说:“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放到什么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怎么变化都可以,人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是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你适应能力强,办事的效能才会更高。

动善时,把握时机的境界。水善于把握时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结冰,涸溢不失时节,能够很好地把握时机。人应该向水学习,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顺势而为,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要盲目蛮干。
在极左路线时期,有的地方盲目推行“早春耕、早下种、早插秧”,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季节还没到,就把秧苗栽下去,这做法是违反自然科学规律的,结果是劳民伤财,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不争”才能提升境界,超越自我
这七种善合起来,就是两个字“不争”。老子说:“夫惟不争,故无尤。”水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过错,也不会遭人怨恨。“与人无尤”是一种很好的修养,苏辙说:“夫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水就是不跟别人争,所以才能够七善皆有,不会遭人怨恨。

老子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处世之道,就是只作为,不争利。老子讲的“不争”,不是以不争的方式来争,而是根本就连争的想法也不要有,一切顺其自然,否则就不能称为“上善”。
老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如果与世无争,这样就越没有人能够与你争。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是一种悖论,其实很有道理。如果你能做到老子讲的“七善”,你就是一个境界很高、内心很强大的人,没有人能够超过你,没有人能够与你争。王蒙先生说:“一个真正有自信心的人是不愿意和人争名夺利的,他是不愿意蝇营狗苟的。”

从老子那个时代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纷争不断,大到国与国之争,小到人与人之争,为争夺资源发动战争,为争夺名利勾心斗角。
有人说,现在就是竞争的时代,怎么能不争?不争就会被社会淘汰。于是一些人认为老子讲的“不争”,是一种消极的思想,甚至是迂腐的。
其实老子讲的“不争”,就是顺其自然,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圣经》上有一句话:“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有一份努力,才会有一份收获。我们现在很多人,不跟人家比能力、比贡献,只跟别人比收入、比待遇,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认真想一想,许多东西并不是靠争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什么也争不到。

人之所以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的境界不同。“上善若水”四个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精神家园。老子讲的七种善,是一种很高人生智慧,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傅佩荣先生说:“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老子也没有要求人们都能做到七善,但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修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你就能超越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出现新气象。

浏览329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教始祖老子无我的境界,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其实另有它意,我们竟然误会老子2000多年
存天理灭人欲?老子天下第一,此生若不懂老子,纵享荣华富贵亦枉然!
《忍经》中的13句精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