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

时间:2008-01-25 16:09   来源:台声
本刊记者 韩 芳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中医保健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文化源流之间既有其同的渊源,又有密切的联系,但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清静养神

    万事万物,感传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先秦诸子,即已论及清心静神,道家尤其强调清静。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在其著作中也反复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必静必清。老庄所谓“清静无为”,多从政治、社会、道德、哲学而言,反映出消极的思想和处世忿度,但从心理卫生而言,仍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方面。而管子主张的“静”,并非脱离现实的“清静无为”,而是针对心神的“躁”、“乱”及“忧悲喜怒”而言,主张以静制躁、是乱、止怒,要求“心能执静”,保持头脑冷静。这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显然是大有裨益的。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恬淡虚无”,主要即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焉能侵犯,疾病又何以萌生?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确为防疾去病的重要法门,正如《素间•痹论》所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河间还强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清静养神,以静制躁,也是促使身体健壮、对抗衰老的法宝。西汉学者刘安指出:“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道训》)就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夭”,是因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既可防病去疾,又能抗衰延寿,确为养生妙道,所以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说:“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

    二、适度用神

    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神静不用。实际上,要做到绝对的“静思灭想”,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人必有思,神岂能不用?彭祖有言:“凡人不能无思”,曹庭栋亦云:“心不可无所用。”人为万物之灵,岂能“如槁木、如死灰”呢?用进废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之元神亦非例外。倘若绝对地静神不用,则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司马迁就说过: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心神愈用愈灵,善于用神者,直至稀世之年,仍能神清智聪,老而不衰。唐代名医孙思邀,一生勤奋,白首之年,仍孜孜不倦,思维敏捷,在百岁高龄还完成了医学巨著《千金方》。

    然而,心又不可过思,神又不可过用。思太过则伤,神过用则疲,导致心神亏损、精气衰竭。所以司马迁又说:“多用则疲,疲则不足。”刘河间也谆谆告诫道:“心为精神之居,神太用则劳。”《医述•养生》说得很形象:“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

    由此可知,神不可不用,神又不可过用,贵在一个适字,用神适度,适可而止,劳而有度,勿不及,勿太过,使心神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状态。由于用神太过而致损伤者更为常见,所以历代医家尤其强调节制用神。例如,不宜多思、多念,因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不宜久视、久听,因为久视伤血,久听伤肾。

    三、动形怡神

    道家养神,力主清静,但也并非完全排斥动形以怡神。例如庄子一方面强调“静一而不变”,但接着又指出“动而以天行,(《庄子:.刻意》)。说明他在主静的同时,也认识到-静中有动,比老子的认识则进了一步。而在动形之中,也能静神、怡神。例如散步,既能舒筋活络,也能动中得静,动而怡神。《老老恒言》对散步就有一段生动描述:“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忆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这闲暇自如之态,正是心神恬静愉快的表现。该书不仅谈到“步则筋舒而四肢健”、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其食”,而且明确指出“散步以养神”,并要求“绕室行千步,始就枕。说明动形可静神,有助于安眠。
正因为动形可怡神,获得乐趣,所以古人总结的养生之道,不仅有静以养神的方法,也有不少动以怡神的方法。例如《养老寿亲书沙所载“十乐”,除澄心静坐之外,其他无不主动,浇花种竹、登城观山固不待言,读书义理、学画怗字之类一,何尝又不动呢?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的十条长寿经验5 很重视动中取乐,他首先谈到耕耘之乐:耕耘虽劳肢体,然颇健身心,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忘耕耨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接着又谈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顿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即寓其中。后来,他又谈到漫步之乐;起身散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之一畅。

    四、节欲守神

    节欲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从广义来说,人的各种需求,皆属于欲。如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所以广义的节欲,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包括节制一切声名物欲。究其大要,有人概而为四,强调节制酒、色、财、气(《红炉点雪•忌忧郁》);有人概括为六,要求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太上老君养生诀》)。若再细分,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吕氏春秋•重己》从节制物欲而言,就列举了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烨热。《道德经》所谓“少私寡欲”,《内经》所谓“志闲一而少欲”,皆是从广义而论节欲。

    从狭义来说,欲,专指性欲,节欲便是指节制性欲。放纵性欲,危害甚大,《内经》首篇召雳问•止声天真论》就指出,人们之所以半百而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事林广记•避忌之要》也强调说,今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天赋之年,就是由于“罔知避慎,肆情恣欲,酣酒淫色”的缘故。为何纵欲可畏?因其形神交用,精气俱伤,正如《三元参赞延寿书》所说:“欲想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从命门输泻而去,可畏哉!”

    要想长寿,必须自珍自重,注意节制性欲。《寿世保元•保生杂志》说得明白:“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要做到节欲,关键在于收心养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写道:“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

    未婚青年男女,倘能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工作,情欲自减,也不会早恋早婚。如能认识到“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就更有助于做到适当晚婚。已婚男女,阴阳交合,乃人之常情,宜顺其自然,不必相信“避色如避贼”之类的夸大之词,但适当节制性欲,还是必须注意的。究竟怎样才算适度,这要因人而异,本无定论。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房事也应渐次减少。体弱者,房事间隔时间宜长些,体强者间隔时间稍短些,,亦无不可。总以日后不感疲乏,反觉愉悦轻松为度。

    总而言之,纵欲危害健康,过分抑制性欲也不利健康,贵在适度而已。《抱朴子•内篇》说得比较全面:“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闲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五、怡情畅神

    七情不调,可生百病;调和七情,则可防病;善于怡情畅神,还可延年益寿。《证治百间》说得好:“人之性情最善畅味,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怡情放怀、、精神畅快?《素间•上古天真论》介绍的圣人养生之道,有几点很值得借鉴。一是“无恚嗔之心”,二是“无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无恚嗔之心”,就是要消除恼怒,忿恨等不良情绪。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举世罕见。但很少忧伤、很少发怒的人,却屡见不鲜,在长寿者中,尤其多见。当然,他们并非一切顺心,而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善于排解、自释。《友渔斋医话》就说过:“遇逆境,善自排解”,“当拂逆而善自释”。对于忿怒之请首先是养性避之,平素修养性情,自然不易恼怒。其次是以理抑之,就是用理智来减轻自己的怒气。第三是排而移之,郁怒在胸,可向亲人好友倾述,郁怒即可疏泄;做些体力劳动或参加体育运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使怒气渐渐消除。

    “无思想之患”,就是要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精神负担。最大的思想之患,莫过于患得患失,最重的精神负担,莫过于名枷利锁,所以历代医家一再强调薄名利以去枷锁。《内经》强调“恬淡虚无”、_“志闲而少欲”,就是教人不要为虚名和物欲所惑。张仲景更是谆谆告诫追求虚荣权势、逐名逐利的危害。嵇康在《养生论》中将名利不去作为“养生五难”之第一难。《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将重名利列为“养生六害”之首。只有真正认识到追名逐利对身心的严重危害,才能做到“薄名利”,正如彭祖所说:“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千金翼方•养性禁忌》)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就是说,摄生的要务,在于保持心境恬静、愉快。而要做到经常乐观,又必须知道满足,不要奢望过高。俗话说:“知足者常乐”,确为经验之谈。同时,要做到“常乐”,更应热爱生活,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丰富、多彩,以培养高雅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持恬愉的心境。《寿世保元》概而言之:“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养老寿亲书》所载《古今嘉言》则介绍了许多具体方法。其一,“五事”:“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第五。”其二,“六一”:“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艾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以吾一翁老于些五者之间,是为六一。”其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把生括安排得这样丰富,既有读书学习、教子交友,又有静坐登山、浇花种竹,还有琴棋书画、品茶小酌,人们自然乐在其中,心神岂能不畅?

    六、顺时调神

    人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成长。人的养生,也必须“分别四时”,顺应自然。不仅要适应气候变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特别注意顺时调神。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只有顶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却病延年。

    顺时调神,是中医心理卫生的一大特点,《内经》不仅提出这一命题,还特列“四气调神大论”。作专篇讨论。其中心就是强调必须顺应时令之气来调养精神。《内经》认为,春天,万物生机勃勃,人的情志须与新生之机适应,舒展条达,“以使志生”。夏天,万物茂盛,开花结果,人的情志也应充实欢愉,“使志无怒”,从而与长盛之机适应。秋天,万物平定,肃杀之气降临协人的情志不应轻易波动,“使志安宁,,以适应收敛之气。冬天,万物闭藏,寒气笼覃,一人的情志更要安静愉快,“使志若伏若匿”,才能与藏伏之气相应。元•丘处机著《摄生消息论》,分述春、夏、秋、冬四时的养生方法,其中也十分重视顺时调神。例如,春阳初升,方物发萌之际,调神贵在畅达春生之气,故日:“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敝之处,气用掳滞,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夏日炎炎,欲得清凉,除居处阴凉通风之外,尤宜静心,故日:“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宜虚堂.净室、一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然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四时调神,一般均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但也不可过于拘泥,总以获得心神畅快为度。明代高谦在《尊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就强调在四时中均应多接触大自然,欣赏大好河山,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心旷神怡。他认为,在时值春阳,柔风和景的时刻,或芳林鸣禽,邀朋郊外;或踏青载酒,湖头泛棹;或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都是“春朝乐事”。到了夏月,披襟散发,白眼多歌,坐快松揪绿荫,舟泛芰荷清馥;喧卑避俗,水亭一枕;来薰疏懒,宜入山阁;千峰送雨,白眼倘徉;幽欢绝俗,萧骚流畅。如此种种,“此乐何多”。进入秋季,或凭高舒啸,临水赋诗;或登楼咏月,飘然元亮高闲,如此“萧骚野趣,爽朗襟期,较之他时,似更闲雅。”即使到了寒冬,或杖黎曝背,或探梅开,甚至足蹑层冰,泛舟载月,皆有无限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心养神
第947期:《道德经》与浑圆养生的源流关系(上)
跟国医大师学养生——王玉川 ★★★
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
养心静心
中医心理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