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物博考 | 场与赶场

“赶场”之语,流行于巴蜀各地。作为一种乡风土俗,赶场在巴蜀地区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试着对场的概念、赶场及其称谓的由来,以及关乎赶场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我们先来解析一下“场”的含义。场,多义,广泛地用来表达平坦的空地,或举行某种活动的处所。例如,“九月筑场圃”——《诗经》,“积土为坛,平地为场”——《汉书》。秦汉以来的各类古书中有关“场”的词汇多不胜数,如坛场、道场、科场、文场、较场等,再如盐场、茶场、金场、银场、木场、麦场、船场等,此外还有会场、戏场、逢场、出场、散场、上场、下场,等等。唐宋及以后,场作为市集指代和村所、乡所的地名,渐渐多了起来。及至近代,村场、乡场、市场,以及逢场、赶场等词汇的使用就更加频繁了。

场,用来特指市集或市集之处所,或同于市。“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买卖所之也”。《易·系辞》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礼·地官》记:“五十里有市。”《史记·正义》载:“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市是因货物交易或买卖而出现的。显然,随着人口和剩余物资的增加,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出现,市场交易就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了。早期的市,主要集中在城坊之内并被纳入官方司掌。《周礼·司市》中有这样的记载:“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魏晋时期,城外田野之村市即所谓的草市渐兴,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中“草市尉”之官名:“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至唐代中期,特别是到了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繁荣,乡村集市大量出现,草市、村市、墟市、村墟、村场等词语开始频频见于各类文献之中。例如宋·曹组写有:“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宋·王之道有诗句:“佛屋几间在,村墟三里长。”宋·李兼有诗句:“高秋鲈肥贱如土,换酒村场醉迷路。”

称市为场并置设场市,始见于唐代。《新唐书·李安远传》中记载有:“奉使吐谷浑,安远与约和,吐谷浑乃请为互市,边场利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有:“顺昌县……本建安县地。唐贞观三年,析置将水场。景福二年,改为永顺场”“泰宁县府……乾符二年,析置归化镇。南唐保大元年,废镇为场。”《读史方舆纪要》中列举的唐代所设置的场众多,例如上杭场、武平场、永安场、大同场、小溪场、归德场、武德场,等等。宋代时,以场称之的就更多了。宋《元丰九域志·地里》 中设置的目次就包括县、城、寨、   关、场等。《宋史·章谊》中记载:“适岁大旱,米斗千钱,谊用刘晏招商之法,置场增直以籴,米商辐辏,其价自平。”《宋史·岳飞》中记载:“飞入贺州境,得成谍者,缚之帐下……飞命士蓐食,潜趋绕岭,未明,已至太平场,破其砦。”

村市之称谓,各地不同,宋元以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明清时期,巴蜀地区,以及邻近巴蜀地区的贵州、陕南、鄂西、滇北等地,都普遍称呼村市为场,实际上,称村市为场的地域很广。明《徐霞客游记》中记有:“下岭即东南溯溪,一里为雷公场,又南三里为深坑。”“坝北有土司卢姓者,倚庐北峰下;坝南有场在阜间,川人结茅场侧,为居停焉。”《徐霞客游记》中还记载了场、街、墟之各地称谓差别——“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广西为墟”。清·施鸿保《闽杂记》中也有记载:“闽中上诸府乡镇间,市有定处,或二七日,或三八日,或四九日为期。百物皆聚,谓之虚场。按:虚或作墟,蜀人谓之场,滇人谓之街,岑南谓之务,河北谓之集。”关于市与场之分,明万历《嘉定州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市集,城中日一集,乡各有定日,凡相近者各不相妨。在城曰市,在乡曰场。”明万历年间,嘉定州府城内各处就设有米市、布市、丝市、盐市、柴市、猪市、鸡市、鱼市、麻布市、菜市、豆市、靛市、萝卜市、蓬市、竹市等市,乡下则设有广水庙场、麻平场、安谷上下二场、苏稽场、迈东场、马家场等场。

场的形成,与其所在之地的条件密切相关。相对地讲,人居密集、场地平阔,便于通达之地更适合置设场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概莫能外,可以说大多数场都是由乡村小聚落或驿站、店子发展起来的。民国《达县磐石乡志·序二》中记载,磐石场,“其兴场历史,考诸碑记,在明代末叶,始仅茅店一所,位置堰坎上,继以附近人士,因地建修,于是房舍日增,而贸易亦渐发达,世代相传,迄今二百年矣。”据清康熙《夹江县志》和民国《夹江县志》载,清康熙时夹江仅有县城、乾江、永兴和南安四场,至民国时,则增至十三场。清代四川各地广设乡场,和清初移民大量涌入,以及人口滋生、聚居安定,有很大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晚期,四川(含重庆)有约3000个场。场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商货交易的需要。场给一定区域内的乡民提供了交易场所,使其能出售剩余农产品和自制手工业品,即让本地商品进入市场体系之中,同时,乡民可以就近在场上购买生产生活之必需品,或进行其他的消费。例如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石牛堡兴场碑记》载:“石牛堡地当南北通衢,上距邑城,下至魏城驿,均三十里。附近居民日用布帛菽粟农器耕牛诸物,咸愿就近赶集交易,免致远历。”

▲清康熙《夹江县志》内页 

▲民国《夹江县志》插图 

巴蜀地区,以“店子”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如茶店子、高店子、瓦店子、石店子、马店子、草店子、竹店子,等等,取名“幺店子”的地方尤其多。此外,还有张店、李店、胖子店等地名。所谓店或店子,就是旧时开设的路边茶旅店,专供马帮、挑夫,或过路人歇脚的地方。幺店,也称“腰店”,清光绪《隆昌县乡土志》中记载:“息肩于此,商人亦多住宿此,有腰店数间以便行旅。”很多的“店子”,后来发展成为了“场”,例如中江的冯店场、龙泉的茶店场、威远的新店场、宜宾的高店场、剑阁的盐店场等。形成场的地方往往也是古时官家屯粮积草、设置驿铺,或设置汛营屯堡和建制镇所乡里的地方。典型的,古时置设铺递的一些地方,后来成为了场。清嘉庆《南溪县志》载:“铺递,清制官文书之往来,各省腹地所设曰驿;军报所设曰站;边地曰塘;西北两路所设曰台;各省腹地厅州县所设曰铺。”由古时驿铺塘站演变而来的场镇,典型的如合江的牛脑驿场、南溪的李庄驿场、苍溪的白驿场、夹江的乾江铺场、乐山的苏稽铺场等,以及昭化的石井铺镇、广汉的高坪铺镇、宣汉的君塘镇、南部的铁佛塘镇、绵阳的塘汛镇、南江的桥亭镇、梓潼的上亭镇等。当然,也有先形成场镇,后来设为驿铺塘站的,例如清乾隆时的剑阁元山场塘、西充槐树场塘、蓬州徐家场塘、营山回龙场塘、汉州小汉镇塘、内江椑木镇塘等。郫县(今郫都)的犀浦,宋代时即设镇场,清乾隆时设犀浦场塘,清嘉庆《郫县志》载:“犀浦场,在城东二十二里,属徐村一甲,场期二四七十,大市,有塘房铺递。”古时四川,多地产盐,围盐井而起的乡村聚落自然也多。资中的罗泉、三台的郪江、射洪的青堤等场都是由旧时的产盐或销盐集中地发展起来的。

开阔的平地,为设场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山地或丘陵区域。开阔的平地,本就是形成人居聚落之上选处,也便于人众聚集和车马驻歇,同时还利于商货存储堆放,以及修筑商用设施。平阔之处,四川多称为坝,因此,很多地方的“坝”也就成了“场”的代称。例如,清同治《南溪县志》中,就将普门坝、麻柳坝、小中坝、大中坝等“坝”,与县内的镇、铺、场并列在场市目录中。有关“坝”的相关论述,可参阅笔者《四川地名——坝》一文。

▲清同治《南溪县志》内页 

水路运输,为古时人员出行与商货流动的主要方式,渡口或码头自然成为人员往来频繁和商货屯置与周转的地方,因此,渡口、码头处设场,或发展为场,也就特别的多。四川各地大小河流上的很多乡场,几乎都是码头经济带动而兴的。例如,比较著名的码头场有宜宾的李庄、彭山的江口、资阳的石桥、巴中的恩阳、南充的龙门、广安的肖溪、武胜的沿口、内江的椑木、自贡的狮市,等等。地理位置,对于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历史上很多乡场的繁盛,就得益于其对外通达的便利。例如,民国《渠县志》载:三汇场“明建,地处宕、巴、渠三水总汇,商务最盛,号小重庆。”清嘉庆《梓潼县志》载:“青林场,东通保剑(今阆中、剑阁),西达江彰(今江油、彰明),步骑车舆,往来不绝,通衢也。”

乡、镇,为古代基层行政与社会治理机构,乡、镇治所,通常选取在人居密集和交通方便之处,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适合开设场市的地方,宋元及以后,乡、镇与场的合一,渐渐成为一种普遍情况。宋《元丰九域志》载:“灵泉,府东五十里,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从地名上看,仅成都域内,就能找到很多旧时由场变化而来的乡镇,例如崇州王场镇、郫县新民场镇、大邑新场镇、董场镇、韩场镇、蔡场镇、彭州的楠场镇,等等。古时,设立场市,大多情况下,由当地乡保绅粮倡导,众人出资出力以建。例如,芦山太平镇有一清嘉庆二年(1791年)所立的四方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当年何家坝设场经过:“前有文笔山锁口,后有九龙山来脉,虽属山衢不崴,名亦远扬。开发贸易利农人之粜籴。时有保长程登顺倡首,杨、高、周、王、李等七人勷,于五十一年开场立市,场遂兴焉。”设立场市,除了当地乡人约定俗成外,很多时候还需得到更高级别地方主事的许可,所设场市之处的人口数量、交通通达、资金筹集与惠及区域大小,以及乡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等,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项,那就是课费征稽。开场立市,需要提供公共用地,以及修筑公共设施,场市的管理更涉及到诸多事务。很多旧志中记载了当地乡场管理中针对商货经营、房屋出租、场地使用等方面的征稽收纳,以及学堂筹款等事项。

明清时期的乡(里甲)设置,延续秦汉以来的基层治理制度,以自然村落划片安排,例如清康熙《夹江县志》载:“编户旧制九里:在郭乡、南安乡、古贤乡、牛仙乡、新兴乡、永兴乡、永平乡、汉川乡、永丰乡。今酌为六里:在古乡、新仙乡、兴平乡、南安乡、汉川乡、永丰乡。”场,为乡里以下的基层机构。据清嘉庆《南溪县志》记载,清嘉庆时南溪县设上北、下北、上南、下南四里,分设乡镇有留宾场、刘家场、仙临场、汪家场、黄沙河场、石骨滩场、盘龙场、罗龙场、牟亭铺、马家场、宋家场、李庄镇、观音铺、牟家场、毗卢场、李端场、普门坝等十六场。后增设长兴、大坪、新添、绥庆场,至清晚民国时期,南溪县有场共二十个。民国《巴中县志》载:县“分三十一乡,设场一百三十七。”场,递兴递废,例如,南溪县旧时有裴市镇、杨柳场、新兴场、丁家场、桂轮场、观音铺等场,而“明末皆废”。前面谈到,设场与人居密度、场地与其地理位置、商货流转情况等有关,因此,乡中各处设置场市往往是分布“不均”的。例如,清道光《巴州志》载:“在城乡,二甲恩阳河分老场、新场、回龙场,三场并列,对河鼎立,人烟稠密,州中场市此为最钜……长乐乡,一甲镇龙关场、喜胜滩场、芝苞口场,二甲关庙场,三甲四甲俱无场市。”旧时的一些码头大镇,人户众多,商业繁荣,一处多场,“三场并列”的恩阳河为一典型例子。另有一些设上下二场,或上中下三场的,以及老场、新场的,数量也不少。

▲民国《南溪县志》内页 

场,通常设置在人户稠密的地方,但也有例外。清代著名学者、道光年间曾任汉中知府的严如熤,多年里对川、陕、鄂三省边防进行查勘,对三地之风土有着详细的了解,著述颇多。其《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一书中记录有:“山民贸易,定期赴场,场有在市旁者,亦有开于无人烟之处,曰荒场。”

考究场名的来历与其变化,也能梳理出很多故事来。例如,民国《温江县志》载:“文家场在治东二十里东太平乡,原名安谷场,为后蜀侍御史文谷故里,东溪经场后,溪上有盐井,文氏所錾,久湮。”“苏坡桥场在治东三十五里东太平乡,以苏东坡尝游其地故名。”“永安场在治南二十里南维新乡,濒金马港,原名太平场,亦名柳江场,又名复兴场即刘家濠。”民国《达县磐石乡志·序五》中记载:“吾乡之设市,自明末始,原名彭市,后改磐市府。民国十三年,甲子春,旅绥同学成立磐石学会,地方人士又以本乡有大磐石,兼之历无兵匪之祸,人民安如磐石,因更名磐石场。”清光绪《江油县志·中坝场记》载:“场属邑之巨镇,考古碑志,场地在双流村,即今之罗汉坝,以场有罗汉寺而名之也,兴于元,盛于明,灰烬于献贼之蹂躏,国朝康熙三年始迁于今之中坝……其地形如船,两面皆水,中为场,故曰中坝。”

▲清光绪《江油县志》内页 

场,可以说是联系乡村与乡村、本地与外阜,农村与城市的纽带,也是城市文明和风尚传递至乡村的中继站。毫无疑问,场的形成,既促进了商货流通,也给当地乡人提供了人际交往和展演风俗文化的场所,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及周边居民的物资需要和精神需要。设场之处,通常是当地乡中文化最为繁荣的地方,即文化中心,集中着寺庙、会馆、宗祠、私塾或学堂、书院等众多的文化设施。其中一些场,城建规模宏大,其势可比县城。例如,清光绪《新纂三台县乡土志》记载:“观音场,场有城,城五门,水陆交汇地,颇繁盛。”相对地讲,居住在场上的人家子弟,有更多的机会读书就学,以及接触外界和接受新鲜事物。清光绪《江油县志·龙泉场重建奎星阁记》载:“龙泉场,一名茧市坝,去江油县城三十余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乃一大村落也,比屋而居者,半耕半读,每属岁科两试,拔列前茅者其地之人居多,诚为衣冠文物之乡。”人才荟萃、贤良辈出,古来很多大家雅士出生或就学于乡场,后来考取功名或从这里走向仕途。例如巴中白衣场的吴氏族人中有数人考取进士,10余人入仕为官。再如,洪雅柳江场(曾名柳姜场)的张、曾、杨、何四大家族中,有众多人氏出类拔萃,名扬四方。显然,场上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其家成业就的案例,对四邻乡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有场,自然也就有了“赶场”之说。赶场,作为一种巴蜀地区普遍使用的地方称谓,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后期。明·李实《蜀语》中记有:蜀地“村市曰场。入市交易曰赶场。”清嘉庆《梁山(今重庆梁平)县志》载:“市井者,场镇也,利之所在,人必趋之,聚民间日用之需,入市交易,谓之赶场。”巴蜀地区之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使用“赶场”之语的,旧时的一些文献中有所记载。例如,清道光湖南籍学者黄本骥有诗句:“卖水人家临水住,裹盐村女赶场归。”清晚云南籍文人郑伯侨撰有联句:“牧童宿野燃星火;小贩赶场待月光。”民国年间西乡县长岳峻有诗句:“赶场人处处,挑负力维艰。”

“赶”字,多义,常用来表达去往、奔赴、及早或及时到达的意思,例如赶场、赶集、赶墟、赶街、赶庙会等,以及赶到、赶往等。乡中场市,有着固定的交易日期安排,有集市的日子称作“逢场天”,无集市的日子称作“寒天”。所谓赶场,就是在逢场天赶往场市参与活动的意思。乡场集市日期安排,应该也是约定俗成。相邻的场,会选择不同的日子集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区域内散居各处的乡民都能就近赶场,并能将本地远近住户的赶场路程都控制在当日往返之内。

赶场天的日期间隔,相邻各场不一。日期的安排,旧时采用农历推算,现则多用公历推算。很多旧志中都会将当地各场的逢场日期标示出来。典型的逢场日期安排有单日集、双日集,以及一四七集、二五八集、三六九集等。所谓单日集,即日期为单数时逢场,简称“逢单”;双日集,即日期为双数时逢场,简称“逢双”;一四七,则表示日期尾数分别为147时赶场,例如1号、4号、7号、11号、14号、17号、21号、24号、27号,其他的以此类推。据笔者收集的四川各地乡镇逢场日期资料,场期还有其他多种不同安排的情况。一般的,偏远的或规模较小的乡场,间隔时间较长;相反,则间隔时间较短。例如,凉山州的很多乡市,逢场间隔时间可达10天,即一月仅三场。

▲清嘉庆《夹江县志》内页 

逢场日子安排中,最有意思的是以“十二地支”或“十二属相”来设置场期,即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戊亥”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对应的日子来安排场期。据说这样的集市日期安排方式起始于明初,一些旧志中有所记载,至今这种习俗还保留在贵州多地。一定区域内各场的逢场日期不同,因此而形成轮流逢场,乡人称之为“转转场”或“流流场”。乡下的这种“转转场”、“流流场”,尤其为行商走贩所欢迎。例如,笔者熟悉的一位售卖叶子烟的商贩,家住大同乡,当地的集市一四七逢场,而临近的水口、火井二场,集期分别为二五八与三六九,该烟贩九天里可以轮流在三地赶场交易。旧时的一些乡市逢场,分“大场天”和“小场天”,大场天里,相应商货交易规模大,赶场人更多一些。当然,集市规模、商货种类与数量、赶场人数与人员类别等,受到农忙、农闲和收获的季节性影响,这也是农耕社会的典型特征。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若逢场天遇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节庆日,通常也会是很热闹的“大场天”。

赶场,是乡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一户农家在逢场日到来之前,或赶场之前,通常要事先做出计划安排,包括出售什么,购买什么,在场上参加或从事什么活动,为此可能要提前很多时间进行准备。典型的如,一户农家要去场上出售自己种的蔬菜。为了保证物品新鲜,家人需要在凌晨天不亮时就到地里去采摘,随后还要进行清洗或整理,还要准备路上的干粮、运输工具等,以及顺带出售禽蛋山货之类,不同日子或时节还要考虑自己与同行家人合适的穿戴。此外,还要考虑购买什么,添置什么,以及这一趟的收入与花费之间的关系等。旧时巴蜀地区乡下,常见的运输工具就是独轮手推车,俗称“鸡公车”。可载货,也可载人,鸡公车即能走宽直的大道,也能行曲折的小路,适于平原与丘陵地区。当然,更多的乡人,会背着背篓,或挑着担子,行走在赶场的道路上。

▲清光绪《江津县乡土志》内页 

商人,包括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以及手工业者,为乡场之最有力的支撑者。场,平坝阔地之处,四通八达,来往人众,自然是商贾开店落业的上选之处。民国《崇庆县志》载:“元通场,崇庆大集也。秦皖商人来蜀贸迁者,咸首驻焉。清道咸间盛时,城中商货咸仰给。”民国《达县磐石乡志》中记载了磐石乡场当时的商户情况:“閤街铺户共已一百二十六家,经营茶馆者十,酒菜馆者十二,小食面馆者二十三,香蜡纸货者十一,药铺者六,铁货者一,陶器者一,零油铺者一,干货铺者一,弹花业者三,纸扎铺者二,磨面房者二,栈房业者八,屠宰业者二……”。因商业而隆盛,为大多数乡场规模发展的普遍现象。例如简阳的石桥井,清初湖广、江西、以及闽粤、山陕等地的移民来此经商定居,至民国时期,石桥场的商户逾千家,米、糖、烟、酒、盐、油、棉、煤、粮食、山货、草纸、农具等各类工商及农副产品贸易兴隆。

赶场的内容,当然不仅是商货买卖。前面已经谈到,场是乡村里主要的文化集中地,乡人往往会利用赶场的机会,体验和感受,并参与其中。茶馆,是四川乡场中最多也最常见的消费场所,坐茶馆为乡人所喜爱,来者三教九流,论之天南地北,茶馆里可谈生意,也可聊家常,旧时的茶馆也是调节纠纷、处理杂务的地方,乡民们还可以在这里择交而友,了解信息。逢场天里,饭馆往往也是聚人较多的地方,偶尔在外小酌或饮,再吃点平时少有吃到的餐食,当能让人大饱口福,心满意足。饭馆老板,当然也不会放过这赶场的机会。川籍作家李劼人在其所著小说《大波》里写道:“但凡赶场日子,再不济事的乡镇,红锅饭铺,都要开张。”逢场天里,场上往往还有很多娱乐生活可以提供给来人,例如唱戏、玩灯、说书、杂耍,等等。此外,剃头、算卦、寻医问药、走亲访友等活动,也是赶场天里的内容之一。赶场的热闹,旧志中有很多记载,例如,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载:“高穴场,场市街衢四达,集期夜三鼓人声始息,冬则通宵达旦,习以为常,店户二百三十四家。”

赶场,自然成为了乡人最为深刻的记忆符号。四川各地很多地名中就包含了这个符号。例如,南江有赶场镇(旧名赶场溪场);简阳、万源、通川、叙永、江安、乐山、兴文等地有赶场坝;南江、万源、荣县等地有赶场沟;青川、剑阁、万源等地有赶场垭;剑阁、兴文等地有赶场咀(嘴);旺苍、简阳、万源、沐川、马边、犍为等地有赶场湾;珙县、长宁、筠连等地有赶场垇(坳);乐山、荣县等地有赶场冲;此外,叙永、沐川、平昌、昭化、江安、宣汉等地还有赶场埂、赶场坪、赶场梁、赶场坡、赶场山、赶场岭等地名。相信这些地名中一定有着各种各样有关赶场的故事。

乡场,是乡风乡俗集中展演地,也是传统文化最为丰富且保留最多的地方。从某种角度讲,留下更多的乡场,也就意味着能保留更多的传统民俗与文化,能保留更多的让我们寄托乡愁的地方。

欲知更多关于场与赶场的故事,请阅读笔者前面发表的有关四川古镇的系列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赶场时间表
买相因又实惠,就去赶场!泸州各乡镇赶集时间表,赶快收藏
万州区电站
四川赶集时间表,四川赶大集,赶街
里、乡、镇
乐山附近所有乡镇赶场时间,喜欢到农村赶场的朋友快来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