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山福地廖家场

廖家场,早年属于金堂县所辖。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载:“廖家场,在治城(注:今青白江区城厢镇处)南四十里傍三州山下。”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太平镇,时为第四区所辖,区镇治地均在廖家场,后又改置太平乡;1981年,太平乡划归青白江区;1983年,改太平乡设清泉镇。

廖家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龙泉山脉中段云顶山的西侧,该所在地及周边广袤的丘陵地带被称为“成都东山”。东山区域,人文历史悠久。区域内先后发现的战国时期至西汉早期的墓葬群,以及东汉晚期的崖墓群,表明了这一带早在汉代时已经是人类聚居地了。宋代时,金堂县(时分为金水县与金堂县)所辖有“二十八乡十镇”,此地时为三州镇辖。清嘉庆《金堂县志》载:“三州镇,在治南古佛洞三州山下,今废。”古佛洞位于廖家场南不远处。当时的三州镇,为以军防为主的行政区划单位。三州山,为云顶山支脉;三州水,亦称沙河,民国《金堂县续志》载:“沙河发源于简阳属之金龙寺及县属之三州山诸山……东至狮子沱流入沱江。”三州山与三州水,即因旧时的三州镇而得名。

廖家场初设于清乾隆年间,属于金堂县的“老场”。明末清初,遭受兵燹战乱的金堂城乡,一片荒凉,人烟几绝。响应清政府的招徙垦占优厚政策,湖广、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移民,以及少量流亡而返的原住民,先后落户于金堂城乡各处。清初,金堂分设八乡,其中龙泉山西部县治前后左右为“上四乡”,龙泉山东部淮口镇前后左右为“下四乡”,时上四乡之南路的鹤鸣乡,有场曰廖家场。

各地移民的到来,大力提振了当时当地的农商诸业。时因廖姓人多势众,新聚而成的场市被冠名为“廖家场”。随着移民安置家户的不断增多,廖家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场外的柏顺桥,也在清乾隆年间进行了重建,沙河对面的乡人来往廖家赶场因此而更加便捷。为联络乡情,更好地处理公共事务,各省移民先后修建了同乡会馆。至清中晚期时,场内外建起的移民会馆有湖广馆、楚永宫、帝主宫、南华宫、天上宫、川祖庙等。清康熙及以后,场内外的关帝庙、魁星楼、东岳庙、火神庙、东禅寺、西禅寺、玉皇观、古佛洞、清泉庵等建筑也先后进行了重建或修缮。至清晚民国时期,更有多个宗教或帮会组织活跃于廖家场上,例如文昌会、桓侯会、仁寿会、财神会、川主会、药王会等。

迁徙落业廖家场的外省移民中,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为数不少,其中尤以广东籍的为多。前面提到的南华宫与天上宫,即分别为广东移民与福建移民的同乡会馆。南华宫,后被改建成粮站;天上宫,则被改作学校。客家人,与来自他处的移民一道,吃苦耐劳,拼搏奋进,在不断的开荒拓土中,将山土瘠薄的东山丘陵地带改造成人居福地。民国《金堂县续志》载:“县属东南延袤百六七十里,大山横亘,多生草木,农人择其土厚者就势之欹斜高下,竭力垦辟,故向为荒陬,今成熟土。”南方移民还引入了苞谷、红薯,以及辣椒、烟叶等高产或经济作物,当地的农业结构则因此得到了优化。

廖家场东部靠山,西部则有多处较平坦的坝区,水稻、麦子、油菜,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山地丘陵地带则多种苞谷、薯类及豆类作物。旧时的廖家场,以及邻近的乡场,为姜椒产地,姜体肥厚,椒色鲜红,名响四方。清时,廖家场为金堂县南路鹤鸣乡的大场,也是后来太平区的中心大场。从廖家场出发,东去可与金水桥场(今属人和)、悦来场(今属淮口)相通;南去可与茅店场(今属人和)、文安场(今龙泉驿洪安)、万兴场(今属龙泉驿山泉)相通;西去可与卷棚寺场(今福洪)、石板滩、龙王场、日新场(俗名红瓦店,今属青白江祥福)相通;北去则可与云绣场(俗名牛市店,今属赵镇)相通。四路通达之利,给当地乡人转场买卖,以及农商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场市中,烟叶、红糖、烧酒、蚕丝、葛布,以及竹制器具等,也是常年的主要销售物品。当地生产的烟叶,俗称“柳叶烟”,色形味俱佳,颇受客商欢迎,每年大宗地经陆路销至省城,或经水路销至简资内富等地。商业的旺盛,进一步推动了廖家场的繁荣。

廖家场的老街道,以关帝庙为中心呈弧状分布。旧时,镇场东西南北各口均设有栅子门,遇有贼盗来犯,锣声一响,栅门即闭。处于省城、金堂与简州交界地带的廖家场,屡受战乱波及,镇场防守保安自然重要。廖家场旧时商市繁盛的情况,在很多留存下来的老地名中可以看到,如鳅鱼巷、狗市巷、姜市巷、菜市巷、荒市巷、箩篼巷、柴市坝、猪市坝等。抚今追昔,老场游玩中,这些地名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至今,廖家场仍保持着定期赶场的习惯。赶场天里一大早,鳅鱼巷内各茶馆里就挤满了人,或闲坐,或聊天,更多的人则玩牌。当地流行的一种长牌,俗称“猫公牌”,牌面上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看上去原始古朴。这种牌,为当地客家人后裔所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猫公牌”,以及当地依然存留的“土广东”方言,皆为清初客家移民历史的遗存。老街上,饭馆、杂货店、铁匠铺、剃头铺、药房、纸火铺等,各类旧时普遍见有的商家几乎是应有尽有。来来往往的乡人,或背着竹篓,或挑着竹筐。所有这些,充分地显示出廖家场的传统与地道。

说到经商,清时廖家场的罗氏可谓是佼佼者。罗氏一支,其先祖于清初由广东嘉应州迁至金堂、简阳等地,其中廖家场为罗氏主要聚居地之一。清中晚时期,罗氏族人先后在廖家场开设有多家商铺,包括酱园、饭馆、客栈、当铺等,财运亨通,势力强大,人称“罗半场”。罗氏族人还在场上修建了颇有规模的“罗氏宗祠”。至今,廖家场旁还有“罗家花铺子”和“罗家碗铺子”的旧时地名留存,罗家经商的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看戏,是为当地一些老人的特别爱好。早年,有一由来自各地的艺人组成的“花园沟青年川剧团”,活跃在廖家场及附近的乡场中,后演出定点在廖家场一处闲置的养老院里。院内一家大屋,被改造成可容纳上百人观看的剧场,每周都有几个下午,改名为“清泉川剧团”的演员们在这里登台表演。乡场剧团,票价低廉,自然收入菲薄,但演员们尽心尽力,投入其中,一丝不苟。2019年,以该剧团演员生活为原型的电影《活着唱着》上映并获得好评。清泉川剧团,如今已是名声在外,不时有一些外地人,包括戏迷、摄影爱好者和乡土文化爱好者等,前来观看和采风。

位于廖家场东外狮子山(三州山)的善安寺,其前身即上面提到的东禅寺。据传,东禅寺与西禅寺,均修建于唐时,后毁。清康熙年间,东禅寺与西禅寺得以重建,时信众如潮,香火旺盛。东禅寺与西禅寺内常年办会,为当地最为热闹的两处寺庙。民国期间,东禅寺改名为善安寺,后来又遭致损毁。现在的善安寺,为旧址新建。依山就势,翠围绿绕之中,寺内殿堂楼阁,层层叠叠,精致优美,清丽庄严。站在寺后高处,方圆数里的山景野色,一览无遗,让人心旷神怡。

长久以来,当地乡人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尊学重教的传统。清早期,不少大户人家就利用自家堂院开办私塾,培养族中子弟。清咸同时期,当地开设了“红豆山房义塾”、“师善义塾”与“安贞义塾”,有教无类,各会馆与帮会组织亦按例每年捐助。清末,廖家场内外分别在楚永宫、东岳庙、古佛洞、西禅寺开办了公立初等小学堂,后又分别在楚永宫和湖广馆开办了国民学校。熏养与教导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廖家场人修身洁行,循规蹈矩,保持着纯朴的风气,正如旧志所云,本境“俗朴民淳,文风亦骎骎日盛。”

清乾隆年间恩贡生李茂昭,就是旧时廖家场之享有名望的文人。李茂昭,字素山,廖家场红豆村(今五桂村一带)人,清嘉庆《金堂县志》载:“处士李茂昭宅在治南廖家场。”温文尔雅,辞官不做,李茂昭以工诗著称,有《素山诗集》结成。旧志中辑录了李茂昭的诗——《红豆村春秋十二咏》,这里选其一转载,作为本文的结语。

声声时鸟不留停,过柳穿梅正好听。
风絮欲飞随荡漾,江花未插莫飘零。
随时游骑穿新绿,无数香车碾破青。
不分春光浓似锦,也来凭眺一登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市萧氏宗亲分布村落
丹竹镇[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辖镇]
金堂县广兴镇太乙宫
东山猪
霞浦县县志
南阳刘氏友明公(共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