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苏坡桥

江河纵贯,溪流各分,成都古来大小桥梁众多,其中不乏建造年代久远、遐迩闻名者,如驷马桥、万里桥等。古桥自有故事,今天再来说说城西清水河上的苏坡桥。

苏坡桥,亦称苏波桥,旧时属成都邻县温江。清雍正《四川通志》:“苏波桥,在温江县东三十里。” 关于苏坡桥的称呼,多种多样,如娑波桥、莎坡桥等。清末文人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记载:“苏坡桥即莎坡桥。”

清水河,又名清水江,上源为岷江支流走马河。相当长的时间里,清水河一直为温江县与郫县、成都县的界河。从温江县北部流向温江县东部苏坡桥处的这一段清水河上,清时建有三座桥梁,一是田家桥,因地处温江、郫县与成都三县交界处,该桥亦名三邑桥;一是位于马家场的戚家桥,该桥亦名清溪桥;一是下游的苏坡桥。苏坡桥处河面较宽,加之此处又为温江县跨河与成都县通往的要口,故三桥中,苏坡桥的桥身最长,体量最大。

▲ 苏坡桥处的清水河景(2022)

苏坡桥位于两县交界处,明清时期这里设铺置塘,差徭驿递,营兵值守。清雍正《四川通志》:“苏坡桥铺,在县西南二十里。” 清乾隆年间绘制的《四川全图·温江县形胜图》中,即绘制与标示有“苏波桥塘”。清嘉庆年间,设苏坡场,后更名为苏坡桥场。清中晚时期及以后,温江县经文家场与成都县的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马家场出境入成都界;一条从苏坡桥场出境入成都界。来往人多,货物山积,这两个场因此而成为成都西郊的跨境大场,热闹非凡。水路相通之外,在清水河右岸,马家场另有陆路经黄田坝与苏坡桥场相连,马龙车水,攘往熙来,二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马家场与苏坡桥场的繁荣,大大促进了清水河两岸农乡的社会经济发展。

苏坡桥所在处的河面上,最早于何时建桥,未见有文献记载。相信应该很早就有桥了,毕竟这里是旧时府城成都与属县温江的通达要口。温江为都江堰首灌区“上五县”之首,大江流经,水系发达,颇得舟楫之利,桥梁自然也多。当然,早期所建之桥,或是石桥,也有可能是竹木桥。大诗人杜甫,曾在金马河(古称皂江)上观看造桥并作诗《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诗中写道:“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唐之后宋元明历代,均有建桥之事,自不待说。只是一年一度夏秋季的洪水泛滥,考验着河桥的坚实与否。清代,大概是温江县桥梁修建数量最多的时期。据旧志记载,清乾隆时全县仅30余座桥梁,而在清末时,境内桥梁数量就超过200座了。

如果说舟渡也能形成通达,那么至迟在明代,苏坡桥处河面上已经建有桥,时名“娑波桥”。明末清初荒乱期间,该桥毁于洪涝,后在清康熙时期得到重修。这个说法可从旧时零散的记载中得到印证。《顾氏宗谱》载:“温江三甲罗家村,往来孔道有娑波桥者,圮不治,(顾家)独力任修,请于大府改为坡仙桥。” 该宗谱所记顾家修桥一事,旧志中也有记载。清嘉庆《华阳县志》:“国朝顾諟,邑人,国初贡生,性严正,寡言笑,见者咸肃然起敬。所居四壁书格言,往来无杂宾。蜀罹兵燹后,人罕言学,諟倡明经义,多士宗之,子姪俱列胶庠。城南苏坡桥圮,独力任修,并市药饵以济贫病。” 华阳顾氏,明代世为显宦,清康熙年间,顾諟在成都办学,弟子众多,清嘉庆《四川同治》:“顾諟,……为人孝友方正,毅然以风俗人心为己任,远方来学者,不惮数百里,负笈相从。”

娑波,或是表达“娑婆”之意,形容乡野中枝叶扶疏之貌。枝叶轻飏,清波之上的石桥掩映其中,娑婆挂影,自是一番风景。清康熙文人董新策常住此地,其《早赴苏桥待中美》一诗中有句:“彼美迟迟日,予怀渺渺秋。苏桥西畔路,十里半掩留。” 坡仙,为蜀中才子苏轼,即苏东坡的雅称。宋代诗人曾几有诗句:“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 顾氏家人修桥后,拟改名“娑波桥”为“坡仙桥”,其意明显,即尊敬与仰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

▲ 宋《东坡诗集注》插图

苏波桥,或苏坡桥,疑是其俗名“娑波桥”的谐音字。如此雅化,符合称呼习惯。实际上,至今当地一些老人仍以“娑波桥”称之。清乾隆《温江县志》与清嘉庆《温江县志》中均未提及苏坡桥的名字来由,清晚时开始有了该桥与苏东坡有关的传说。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读书台,县西南十五里苏坡桥,相传东坡先生读书处。其遗址或云即粤东会馆,内塑东坡像。桥之名因之。” 民国《温江县志》:“苏坡桥场,在治东三十五里东太平乡,以苏东坡尝游其地故名。街后有东坡亭,久废。” 苏东坡曾游历过很多地方,因此各地冠其名的胜地不少,例如宜宾的“苏波溪”。清嘉庆《四川通志》:“苏波溪,名胜志以苏子瞻尝游于此故名。”

▲ 民国《温江县志》内页

清康熙年间重修的苏坡桥为三孔石桥,清乾隆、道光年间又先后对该桥进行了重修和培修,桥上加建了桥楼。清乾隆《温江县志》:“苏坡桥,东三十里,十二年新建桥楼。” 清嘉庆《温江县志》:“苏坡桥,邑东三十五里,乾隆六十年邑令张仲芳重修石桥桥楼。” 清光绪《叙州府志》:“钟馨,字明德,岁贡生,历任南充、温江儒学,品行端方,雅好施与,道光六年,倡修邑考棚,工坚费约,十四年署温江时,捐五十金修启圣宫,又捐六十金培葺文昌、武圣两宫及古苏坡硚。温人德之,悬匾镌碑以志不朽。”

▲ 清嘉庆《温江县志》内页

后面各个时期,应该还有多次培修。关于苏坡桥的较为详细的介绍,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中记载:“苏坡桥,县西南十五里,架木为桥,上覆以屋,长十余丈,宽丈许。” 带有桥楼的苏坡古桥,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还保留着。民国《温江县志》:“苏坡桥,长十六丈,楼十四间。” 民国《温江县志》出版于民国十年(1921年),关于建有桥楼的苏坡古桥之状貌,以及其桥身的具体长度和桥楼间数等,这大概是最后的文字记载。上世纪20年代与40年代,成都通往温江的马路先后两次进行了翻建,苏坡桥的桥面被拓宽,桥上原有的桥楼也因路面改造被拆了。

苏坡桥的故事还有很多。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浣花溪,源自灌县之都江,分水经郫温界至成都苏坡桥,下为栏杆堰,又下为和尚堰,下至华阳龙爪堰,绕少陵草堂为浣花溪。” 宋代诗人苏泂《浣花溪》诗中有句:“抱郭清溪一带流,浣花溪水水西头。” 苏坡桥一带,风光秀丽,与府城西之风景胜地浣花溪一水相连。明蜀王休闲度假的浣花庄,即建在这里。清嘉庆《温江县志》:“浣花庄,邑东三十里苏坡桥西南,明蜀王游观处。”

▲ 清嘉庆《温江县志》内页

清代,达官贵要们更把这里视为宝地,或建公馆,或修华屋。这里要特别提及三位人物 ,一位是清康雍乾三朝名将岳钟琪;一位是前面提到的曾任多地高官的董新策,还有一位是文采风流的黄霖。岳钟琪,功高盖世,受封“威信公”,成都寓居期间,常去苏坡桥一带闲游散心,为珍藏御赐书卷和阅读方便,特在苏坡桥旁修建了高规格的御书楼。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玉皇楼,县西南五甲十五里苏坡桥东,旧系岳威信公御书楼,乾隆二十八年改建,同治七年重修殿宇、乐楼。” 董新策,字樗斋,进士出身,曾入翰林,为散馆编修,主持过《泸州志》的编纂,著有多部书集。民国《温江县志》:“苏坡桥场,……清水江流贯场中,桥中与成都县分界。场西南有樗斋草堂遗址,为董新策流寓故庄。” 苏坡桥居住期间,董新策常与四方名流聚首一堂,曲水流觞,议论风生。路过苏坡桥的一些朝客高流,也会在樗斋草堂小憩,或吟诗作画。桥边景物自然是来者唱和与描画最多的题材。清乾隆年间,夔州知府乔铎“蒙恩归里”,过温江访樗斋草堂后作诗:“走马来寻郭外村,苏桥南去是柴门。斜阳影里方携手,杜宇声中欲断魂。” 黄霖,什邡县贡生,祖籍浙江鄞县,著有《蜀纪略》《山鸡集》《归农百咏》等书。黄霖善画菊花,其诗词写作,亦是人中龙凤。清嘉庆《四川通志》:“黄霖,……工诗善画菊,自号菊花老人,年八十余,犹吟咏不辍,其诗以丰韵胜。五言如,'雪消春水阔,野旷夕阳低。’七言如,'有酒方知春梦稳,不穷安得晚吟工。’皆佳句也。” 浣花溪为其所爱,遂移家成都。清嘉庆《什邡县志》:“国朝黄霖,字玉符,号菊花老人,邑贡生,嗜酒工诗画,后移家成都苏坡桥。”

▲ 清水河上的苏坡桥(2022)

风光这里好,引得贵人来,前前后后,还有不少文人骚客,或来此小住,或路过一停。华阳县人潘文锦作诗《冬日晓发锦城应试温江》:“早出锦城南,行人恰有三。孤村朝日上,野店晓烟含。笔健文思富,诗成酒与酣。苏坡桥畔过,小憩一停骖。”

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期间,苏坡桥迎来了大量的客人,其中有很多的知名人士,如英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国内学者罗忠恕、何文俊、李方训等。博通经史,先后于成都多所高校任职的庞俊先生,为避日机轰炸,也与家人来此。居留期间,庞俊先生写下了很多诗词。这里以庞俊先生诗作《暂往苏坡桥归作》中的句子作为本文的结尾——褰裳十里苏坡桥,聊趁秋光弄萧索。更须风雪放溪梅,桥上村醪还一酌。

▲ 苏坡桥场尚存的老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首场苏坡桥
【苏坡地方志】澄波浩渺话苏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八十五卷
姓名玄机与居住宜忌
成都这二十二个知识,你知道多少?
观赏成都——灌县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