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聊盖碗茶

盖碗茶,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话题,也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

盖碗,通常指的是带有盖和托的茶碗;以此种茶具泡茶,俗称为“盖碗茶”。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古人对茶叶的啜饮一直有所讲究,唐宋以来,茶具更是讲究中的重要内容。盖碗,即是后来出现的一款清雅可人的茶具。

关于盖碗茶的起源或来历,众说纷纭。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唐建中年间(780-783)始有茶托,而茶托为盖碗茶具的必配之件,故盖碗茶的发明源于茶托的出现。最早记录这段历史的文献,为李唐宗室之后李匡乂所写的《资暇集》。李匡乂,字济翁,出生于唐元和(806-820)早年,建中年间发生的事,对于他来说,可能来自旧时的官家档案。关于唐建中始有茶托子一事,《资暇集》中有这样的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资暇集》以考辨翔实著称,故后人对该书所云多深信不疑,后期的不少著作引用其说。例如,宋·程大昌《演繁露》:“古者彝有舟,爵有坫,即今俗称台盏之类也。然台盏亦始于盏托,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 清·崔灏《通俗编》:“托始于唐崔宁女,前世未有也。唐造托子本以承茶杯,至宋则酒盏亦用托矣。”

李匡乂“茶托子始建中”之说,影响深远,但也一直受到质疑。例如,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资暇】谓茶托始于唐崔宁,今北齐图画已有之,则知未必始自唐世。” 实际上,托子的出现,早在唐代之前。先后在江西、浙江等地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饮具中,就发现了带托的碗盏。碗托,或盏托,属于承盘一类。再往前追溯,汉代时即有放置耳杯的承盘,即盏托。早期的耳杯承盘,具有防止烫手和杯倾之功用,因此可以说后来的托子或由早期的承盘发展而来。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碗托或盏托,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至唐中晚期时,确实已经“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茶托的千差万别,也表明了唐及宋时饮茶之风的浓厚。宋·张淏《云谷杂记》:“唐陆羽著【茶经】三篇,言茶者甚备,天下亦知饮茶,其后尚茶成风。” 根据《资暇集》所载的茶托起源之说,应该可以推测出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至少在唐代晚期,蜀地已经开始使用带托的专用于饮茶的碗盏

▲ 南朝·洪州窑青瓷盏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 南朝·青瓷盏托

浙江瑞安文物馆藏
▲ 唐·施釉陶盏托
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出土

唐晚至宋,作为一个时期里的崇尚和偏好,带托的茶碗大量出现。先后出土的这个时期的茶碗,其器形的美观精致,令人惊叹叫绝,真可谓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充分地体现出了艺术的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材质的带托茶碗,当为唐代晚期茶具的经典之作,也是当时中外茶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至宋一代,形态各异的带托的茶碗,精致美妙,异彩纷呈。唐宋时期中原的饮茶习俗也影响到了西辽,一些辽代墓室壁画中即绘有饮茶场景,其中就有带托的茶碗。

▲ 唐·琉璃盏托

陕西法门寺出土
▲ 宋·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 宋·白釉莲花式盏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宋·莲花式银盏托

彭州市博物馆藏
▲ 宋·莲瓣式银盏托
绵阳市博物馆藏

▲ 辽代壁画《煮汤图》

河北宣化下八里村辽墓

唐宋时期,茶碗材质多样,木制漆雕即为其中一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树之干大者,可以旋为盂盖、茶托种种器用,以淡金漆饰之,殊可佳也。” 南宋《茶具图赞》中还有命名为“漆雕秘阁”的茶托绘图。需要指出的是,唐代晚期至宋辽时期的茶碗,既有碗与托分离的,也有碗与托一体的。2011年,四川眉山一宋代遗址中,即出土了一件碗托一体的黑釉茶碗。

▲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内页

相对于碗托,碗盖出现的更早。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加盖的碗具。2019年,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带盖的原始瓷碗。这说明了使用这种器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汉代时,使用带盖的碗具已经普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即藏有一对东汉时期的漆器彩绘带盖的碗。1965年,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中出土了两件铜盏托。该盏托由托、盏、盖三部分组成。根据其形样与大小尺寸,该盏托被认为是当时流行的茶具。其他一些地方也先后出土有形样类似的同时期的铜盏托与瓷盏托。这些出土物,进一步证明了盏托在南北朝时期即已流行的情况。

▲ 春秋战国·带盖瓷盏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出土

▲ 南朝·带盖铜盏托

贵州省博物馆藏

“盖碗”之称,亦早有记载。《旧唐书》:“今授玄稔银青光祿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右骁卫大将军、御史大夫,赐分帛五千匹、金榼一枚、盖碗一具、金腰带一条。” 宋《册府元龟》:“丙戌,又进银榼二百枚、银盖碗一百枚、散碗二千枚……” 尽管唐宋时期的盖碗与后来的盖碗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可以说,早期的盏托与盖碗,其器形设计对后世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茶碗盖的普遍使用,不仅与饮茶习惯有关,还与饮茶方式有关。早期,茶属于菜蔬之类,或单一,或与其他植物混合,煮而食之。至迟在汉代,茶从菜蔬中分离出来成为饮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培育和制做茶叶。汉代及其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茶饮采用的是煎煮方式,即将制成的茶团或茶饼捣碎煎煮成汤,通常还会加入一些其他调料,如盐、姜、橘等。饮用时,滤出热汤分盛至碗中。显然,这样的啜饮方式,汤温能够用热釜保持,汤色可供观赏,因而不必另外加用碗盖。唐末五代至宋,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时人以点茶为闲雅之事,宋《梦梁录》:“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点茶,即将碾碎的茶末放置于烤热的碗盏之中,采用沸水冲点。宋《茶录》:“……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显然,点茶中的汤色及其呈现过程,为品茗中最为看重。

▲ 宋·均窑盏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散茶出现,饮茶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相应的茶具也在变化。散茶,也称叶茶,通常指未压制成团饼的茶叶,多以芽茶即嫩茶叶尖制成。宋元时期,一些地方开始生产并饮用散茶。明初,因官方的令行禁止,散茶渐成主流。散茶饮用,以直接冲泡为主,即将茶叶置于碗盏内用沸水冲泡。这样的冲泡,也称“撮泡”。清《通俗编》:“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古人饮茶,皆捣末为圃饼,投汤煎之。撮泡,但起于一方,今则各处行矣。” 冲泡散茶,水温,以及水温的保持,非常重要。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水温和茶香,同时避免茶汤苦涩或过熟,盖碗茶具恰好具备这样的优点。

▲ 宋·瓷盖碗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简化冲泡过程而使用盖碗的饮茶方式,明代晚期开始大量出现,这与当时的文人追求雅致的生活态度有关。不过,这时的盖碗,虽料精式雅,但不配套托子,或者说托子是可选择使用的。明·陈有年《陈恭介公文集》中有当时清点瓷器的记载:“青西番莲托八、吉祥盖碗一百个”。其中的“青西番莲托”与“吉祥盖碗”显然不是配套的。需要说明的是,明代使用的碗托或盏托,形状多样,其中以船形为多,即后来所称的“茶船”。这种舟船形制的茶托子,至清末民国时期还有使用。

清康雍乾时期,制瓷业空前兴盛,各类窑作,精益求精。清《景德镇陶录》:“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千古。” 包括茶碗在内的各类瓷器,其形样、釉质、彩绘等在沿用旧式的基础上也有了较多的改造和变化。例如,明代茶碗以素色为多,清代茶碗则以彩绘为多,此外,茶碗腰腹的深浅,以及茶碗口沿的大小等也在不断变化。于清一代,盖碗仍以碗与碗盖两件套的为主。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国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均收藏有很多的两件套茶碗,其中不少的为清宫旧藏。由此也可看到,清宫廷中一直盛行着使用这种两件套的盖碗饮茶。

▲ 清·粉彩花卉纹盖碗

大英博物馆藏

▲ 清·珊瑚红地梅花纹盖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中期开始,盖碗饮茶成为了达官贵人或大户人家的时尚,“盖碗茶”之称也应时而产生,一些文献中有所记载。清《歧路灯》:“钱书办取一个旧文袋来,倾出茶叶泡了三盖碗嬾茶。” 著名的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有更多的描写。例如:“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侍书、素云、莺儿三个人每人用茶盘捧了三个盖碗茶进去。” 爱好盖碗,当时的军人、商人等,也不例外。清嘉庆《黑龙江外记》:茶叶“啜以盖碗者,满洲汉军数家外,晋商多如此。”

清代早中期,沿用旧制,使用的盏托以船形茶托为多,另外也少量地使用实心的圆形盏托。各类托子,有银质的,也有瓷质的,并不与盖碗成套,而是根据个人偏好另配。清·王芑孙《渊雅堂全集·茶船铭》:“茶船,茶托也。……今制皆作舟形。” 茶托的作用,当然是用以承放茶碗。清代中后期,中部虚空的圆形茶托渐渐流行。中部虚空的茶托,可以更好地安放茶碗,即提升了茶碗的稳固性。后来的茶托,多为中部陷入或虚空的形状。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承杯之器,谓之盏托。亦谓之茶船。明制如舟形,清初亦然。又有作盘形,中间圆圈或凸起或陷入,以便承器而不虚其中者,嘉道以后则大抵虚中矣。”

清代晚期,使用圆形的中部陷入的茶船渐成普遍。这个时期的茶船,少量的为瓷质,大多的采用铜合金或锡合金制作,即铜茶船、锡茶船。当然,有钱人家,还有使用银茶船的。清末民国·徐珂《清稗类钞》:“茶托,或曰茶船,以金属制之,亦有以瓷为之者。” 清《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乡土志》:“锡,本境无。所用:云南、衡州转市;本境所制:灯檠、茶壶、酒壶、茶碗船。” 清末及至民国期间,普通人家使用的多是锡茶船。这样的金属茶船,价格便宜,使用中不拍磨损与摔打,经久耐用,尤为茶铺所多用。

▲ 清·斗彩八宝纹茶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 清·画珐琅牡丹纹茶船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 清·莲花式铜茶船
▲ 民国·虚中式瓷茶船

▲ 简阳龙泉镇·茶铺“幺师”

[]卡尔·迈当斯拍摄于1941

或搁在客厅茶几上观赏,或放置书房桌子上把玩,使用带托盖碗饮茶,在当时既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品位。这种“时尚”与“品位”,也能在当时的照相馆中看到。19世纪末期,一些大城市陆续开设了照相馆,当然,那时候能进相馆的人非富即贵,多是有钱之人。相馆里的道具,除了花瓶之外,往往还有西洋座钟、银铜水烟壶,以及瓷盖碗这样一些时尚之物。留存下来的很多清末老照片中,即能看到摆在几上或端在手中的盖碗。如此风气,也很快地便从京城与南方的港口城市传至中国各地,包括西南的川滇黔等地。

▲ 中国历史照片(1800s

[]布里斯托大学收藏

官家太太(1898)

[]方舒雅拍摄

盖、托与碗配套的“三件头”瓷盖碗,出现于清末民初。这种瓷盖碗在器形模样上“仿古法先”,在装饰纹样上“标新领异”,清致典雅,体现出鲜明且浓厚的文人意趣,一经问世,即受到追捧,时江西景德镇烧造的各类题材的“三件头”粉彩盖碗,尤为达官贵人与书香门户所喜爱。渐渐地,“三件头”瓷盖碗进入了百姓的生活中。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三件头”瓷盖碗已经不再是“奢侈”之物,讲究的人家多会在家中备上几套,或自己享用,或敬奉客人。一些略有档次的茶社酒楼,盖碗更是其招待宾客必备之茶具。

器形美观、瓷画高雅,自不待说,瓷盖碗普及的原因,还在于这样的茶具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可心。盖,可保持水温和茶叶清香;托,可防止茶水烫手与外溢,使用“三件头”瓷盖碗,啜饮中自然随意,似有几分儒雅之气。佳茗配好器,无疑还能增添了一些谈资与乐趣。爱茶之人,多有此好。民国文人鲁迅曾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民国大家梁实秋也有感慨:“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 清·盖碗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

▲ 民国·青花粉彩盖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民国·仕女图盖碗

▲ 民国·古代人物图盖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器
用盖碗冲泡茶的好处
唐代陆羽《茶经》 二十四茶器-头条网
大家知道为什么喝好茶要用盖碗吗?
老成都茶馆:品茶叶之清香 享巴蜀之文化
茶具:中国文化的精髓(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