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地名 碥与𡎚

四川各地,有着很多的以“碥”“𡎚”为通名的地名,其中以“𡎚”为通名的地名尤其多且分布面较广。“碥”“𡎚”均为表达或描述地理形貌的用字,但由于二字音形相似,表义近同,故在地名中常被混用,甚至改作别字,其原有的含义或指向渐渐被人忘却。本文试着对这两类地名进行解析,为方便论述,下面分别用“碥地名”与“𡎚地名”来表示这两类地名。

碥[biǎn],作为地名用字,早见于明清时期及以前。明《正字通》:“碥,音匾。……水疾崖倾曰碥。又蜀江自嘉州至荆门水路有燕子碥、阎王碥,皆险也。” 根据这样的解释,“碥”字可以理解为急流陡崖边的险路。清嘉庆年间学者、陕安道严如煜受命查勘川陕鄂三省边防,其编纂的《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记载了大量山地地名,如火镰碥、甘家碥、百丈碥、阎王碥等,书中写道:“高山峻岭,沿途多碥路难行。……大水氹交巴州达县、东乡(今宣汉)县界,碥路沿涧陟岭,崎岖难行。” 书面用字“碥”,很有可能来源于当地原住民的俗语。清道光年间先后任四川按察使与陕西按察使的李星沅,在其日记中写道: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廿三日,寅初起,卯正行,三十五里朝天关……又三十五里沙河驿尖,饭后五十五里广元食宿,所过飞仙岭、金鳌岭,皆依山临江,沙石磥河,土人呼为碥。”

▲ 明《正字通》内页

碥地名广泛见于四川各地,旧志中对此有些记载。清乾隆《屏山县志》:“斜碥在茨黎乡;城碥在凤村乡;庙子碥在瓜露乡。” 清嘉庆《彭县志》:“彭之九峰,岷之阴也,高插云汉……下为南天门、雷洞坪、普贤岩、观音岩、阎王碥……” 清嘉庆《犍为县志》:“崇祯间,县北杏坝黄角碥,水出怪石,商贾屡经覆舟。” 清道光《重庆府志》:“碥。……今江津县有阎王碥。” 清道光《大竹县志》:“黄泥碥,县北四十里,通梁万大道。” 清咸丰《冕宁县志》:“万宁桥在县东一百五十里阎王碥,距冕山三十里。” 民国《江安县志》:“锣锅碥香炉滩,县西上流十五里。”

从地域分布看,碥地名多集中在陕西与四川的交界地带。该区域山地为多,崖岸险峻之处自然不少,加之当地人的习惯称谓,相应地碥地名也多。例如,汉中通往蜀中的全长约500里的“连云栈”中,前后就有多个“碥”。其中有记载最为著名的是观音碥。清《蜀道驿程记》:“观音碥,旧名阎王碥,贾中丞汉复易今名。” 贾汉复,清康熙年间陕西巡抚。康熙三年(1664),贾汉复赴陕南巡视中见连云栈阎王碥段甚为奇险,遂安排工匠对其整修。完工后,贾汉复把“阎王碥”改名为“观音碥”,另撰写了《修碥记》并刻于崖壁上。《修碥记》中写道:“云栈中碥为最险,有燕子碥、甜竹碥,而阎王碥最险。” 关于该碥之“险”,清代文人张问陶曾作诗《观音碥》,诗中云:“伛偻扪古岩,径痩芒鞋仄。蟠曲沿洪涛,凸凹互掩匿。”

实际上,“碥”既表示沟壑边或山崖边的崎岖道路,也指沟壑边或山崖边较平缓的狭长地带,以及山腰中扁长的平缓地带。这样的地带往往也是农家聚落或自然村落所在处,因而很多碥地名就是农家聚落或自然村落的名字。清咸丰《天全州志》:“村南去为高家山,下为高家碥,鱼泉峡之内口也。” 清光绪《太平(今万源)县乡土志》:“过梨树溪石行过小河,上徐家碥至金竹坝,十五里上七里碥。”

▲ 四川山中多见的高崖深壑

▲ 山中碥路

从数量上看,四川境内碥地名较多的地方为川北广元的部分区域,以及川南内江及其周边一带。广元域内的碥地名,大多数的冠以姓氏,典型的如“某家碥”。这些碥地名中所涉及的姓氏有程、吴、李、陈、张、孙、贺、易、肖、梅、何、唐、赵、常、金、母、谢、丁、曹、马、曾,等等。这样的碥地名应该都是旧时聚族而居所形成的聚落地名。据《四川省广元县地名录(1988)》中的地名注释,原梅树乡春花村的梅家碥,“地处山碥,有梅姓居住得名。” 射箭镇板石村的母家碥,“地处山碥,以母姓居住为主取名。” 川南内江、威远、荣县、资中、资阳等地的碥地名,除了部分带有姓氏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碥地名。例如大碥、长田碥、长河碥、大河碥、三河碥、五里碥、石桥碥、龙洞碥、桐子碥、栗林碥、杉树碥、青㭎碥、茶子碥、黄金碥、碾子碥、瓦窑碥、磨刀碥、观音碥、阎王碥、牛王碥、走马碥、青狮碥,等等。显然,碥地名数量与种类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当地农人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及其多样性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当地农人对地理形貌描述的语言习惯。

前面提到了“阎王碥”,四川不少地方有这样的地名。可以联想到,这些“阎王碥”所在处应该都是险峻之地。例如,据当地有关文献记载,昭化区文村乡双龙桥村的阎王碥,因“地处偏僻山碥,地势险要,行道困难,有生命之危”而得名;青川唐家河摩天岭处的阎王碥,因“陡岩临水,地势险要,以前多土匪在此打劫”而得名。其他的如南江赶场镇小巫峡中的阎王碥、通江诺水河镇诺水峡谷中的阎王碥、汉源皇木镇大渡河峡谷中的阎王碥等,也都在悬崖峭壁之中。不过,得名原因也有例外,威远高石镇藕塘村的阎王碥,则是因该处旧时有一阎王庙而得名。

▲ 青川摩天岭阎王碥所在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紧邻四川的陕西各地还有很多以“砭”为通名的地名。“砭”与“碥”同音,二者用在地名中意思相近。清道光《安定(今陕西子长)县志》:“砭,字典音窆,山之沿边路曰砭。石家砭、李家砭皆是。” 地名用字中写作“碥”或“砭”,应属于地域性的约定俗成,即方言书面用字的习惯表达。例如,陕西宁强与四川广元交界处嘉陵江边的燕子砭,旧时写作“燕子碥”。

𡎚[piǎn],四川方言中多读作[biǎn]。相对于“碥”字,“𡎚”字出现较晚,清代及以前各类字源类书籍均未收录。从土旁的“𡎚”作为地名用字,或是专造出来区分于从石旁的“碥”字,以表明所在处的地质差别。𡎚地名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其方言特征明显。当代书籍《汉语大字典》中,对“𡎚”字的解释为“沿河的长条平地”。应该说,这样的解释不完全准确。我们可以从旧时文献中看到一些相关记载。例如,民国《乐山县志﹒方言》:“凡山边、水边皆曰𡎚。” 民国《简阳县志﹒方言》:“湖广。高原曰坪,又曰𡎚。” 民国《南溪县志﹒方言》:“田𡎚,谓梯田之壁也。” 根据这些记载,以及现存的一些𡎚地名所在处的地理形貌,可以分析确定出“𡎚”的实际含义。概括起来,“𡎚”,通常指沿河顺山的长条形地块,也指山腰或高处的带状平缓地块,即长条形的“坪”。

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记载有𡎚地名。例如,清乾隆《珙县志》中记载了桑树𡎚、青树𡎚、苦竹𡎚、大沟𡎚、南家𡎚、叶家𡎚等地名;清道光《宜宾县志》中记载了牛喜𡎚等地名,时牛喜𡎚与柏树溪、横江镇等都是宜宾县的大场。另,清乾隆《安岳县志》:“长河𡎚场,治北三十里。” 清同治《大邑县志》:“大溪河,源出崇庆州境之秦家山。……过福惠桥、大郎庙、杨山𡎚,至李家营入斜江河。”

▲ 清乾隆《珙县志》内页

▲ 清乾隆《安岳县志》内页

▲ 清道光《宜宾县志》内页

川北的苍溪、剑阁、梓潼等山地区域,以及川东北的通江、巴中、平昌、万源、宣汉、达川等大山区域,𡎚地名分布密集,数量相对较多。例如宣汉黄金镇双堰村一个村中就有六个𡎚地名。川南山区各地中,也分布有不少的𡎚地名。各地𡎚地名大多带有姓氏。以通江为例,当地𡎚地名中涉及的姓氏就有朱、吴、陈、隆、赵、苟、王、杜、李、宋、杨、贾、张、许、武、石、毛、马、韩、高、褚、任、殷、曾、邵、蔡、戴、刘、徐、曹等。各地带有姓氏的𡎚地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例如,梓潼的老何𡎚;达县的下周家𡎚、后杜𡎚;宣汉的马基𡎚、李思齐𡎚;珙县的张二𡎚;平昌的甘石𡎚,等等。据《四川省苍溪县地名录(1982)》中的解释,当地歧坪镇红雨村的王官员𡎚,因“地处平缓山坡,为一王姓官员的故里”而得名。另据《四川省达县地名录(1986)》中的解释,通川区北山镇顺堂村的顺堂𡎚,因旧时有“秀才杜顺堂居此”而得名。

成都平原西部边缘邛崃山南麓的大邑、邛崃、蒲江几地,以及成都平原西南部边缘的雅安、眉山一带,也是𡎚地名分布密集的地方。邛崃山南麓大片区域里,崇山峻岭,深沟高壑;雅安、眉山一带也是山重水复、千沟万壑。这些地方,“𡎚”形地貌不计其数,相应的𡎚地名也多如牛毛。这些𡎚地名大多也带有姓氏,如陈家𡎚、朱家𡎚、吴𡎚、赵𡎚等。与其他地方𡎚地名有着显著区别的是,此区域中的很多𡎚地名明确地表明“𡎚”的类型,如“河𡎚”或者“山𡎚”等。与沟河水凼有关的𡎚地名如苏河𡎚、周河𡎚、睢沟𡎚、岑沟𡎚、李埝𡎚、吴凼𡎚等;与山石有关的𡎚地名如谢山𡎚、余山𡎚、杨山𡎚、邱岩𡎚等。此外,还有一类“墙𡎚”地名,如傅墙𡎚、万墙𡎚、王墙𡎚、游墙𡎚等。“墙𡎚”为当地的俗称,即农舍外或田地边用土石垒砌的用作围护的长墙。使用叠字的𡎚地名也为这一带所特有,例如杨𡎚𡎚、陈𡎚𡎚、潘𡎚𡎚、庞𡎚𡎚、龚𡎚𡎚等。

四川各地的𡎚地名,细分开来,种类很多。其中与地理状况有关的如:大山𡎚(剑阁)、横山𡎚(雅安)、长岩𡎚(万源)、洞𡎚(简阳)、洞子𡎚(通江)、大地𡎚(平昌)、阴石𡎚(宣汉)、长河𡎚(安岳)、长滩𡎚(洪雅)、三河𡎚(威远)、潭河𡎚(眉山)、濠沟𡎚(眉山)、幺冲𡎚(名山)、火地𡎚(通江)、麻地𡎚(宣汉)、滥田𡎚(富顺)、二台𡎚(达县)、簸箕𡎚(资阳)、碗担𡎚(梓潼)等;反映人文环境的如:祠堂𡎚(通江)、砖房𡎚(巴中)、垮房子𡎚(巴中)、楼房𡎚(达县)、三院𡎚(苍溪)、油房𡎚(达县)、碾房𡎚(眉山)、烧房𡎚(眉山)、铁厂𡎚(苍溪)、石匠𡎚(剑阁)、小炉匠𡎚(万源)、戏场𡎚(苍溪)、寨子𡎚(梓潼)、学堂𡎚(仪陇)、堰塘𡎚(富顺)、堰沟𡎚(筠连)、大碑𡎚(仪陇)、寺岗𡎚(雅安)等;带有植物名的如:七树𡎚(通江)、橡子𡎚(巴中)、黄芩𡎚(万源)、柿子树𡎚(达县)、马桑𡎚(苍溪)、核桃𡎚(简阳)、桐子𡎚(筠连)、茶林𡎚(富顺)、油茶𡎚(名山)等。此外,还有不少其他类型的𡎚地名,如撬猪𡎚(简阳)、白羊𡎚(富顺)、狼只𡎚(达县)、金子𡎚(梓潼)、见贤𡎚(达县)、和尚𡎚(仪陇)、望郎𡎚(富顺),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

一些“𡎚”很长,故而有了“长𡎚”“长河𡎚”之类的地名。例如,大巴山南麓的万源就有好几个很长的“𡎚”。据《四川省万源县地名录(1984)》记载,当地原皮窝乡七里𡎚村的七里𡎚,因“以此地处在长达七华里的山腰上”而得名;原梨树乡荆竹坝村的长岩𡎚,因“位于长达八华里的岩上”而得名;原井溪乡川心垭村的车心𡎚,因“位于绕山一圈的扁平山腰上”而得名。“七里𡎚”“长河𡎚”之类的地名,四川境内很多。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表达“𡎚”很长的𡎚地名,例如筠连沐义乡西林村的十二辽𡎚,即因“山𡎚连接甚远”而得名。

需要特别说明,山区里,特别是一些大山地带,当地所称的“𡎚”,其中大多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碥”,即二者并无实质性差异,只是在书面表达时使用了不同的字而已。还可看到另外一种情况,即一些地方还有以“扁[biǎn]”为通名的地名。这类地名很早就有,或者说很早就出现了文字上的混用。例如,清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南河,县南门外,源出藁本山之阳阎王扁。” 清乾隆《井研县志》:“三家扁,治西十五里。” 四川方言中,“碥”“𡎚”“扁”三字读音相同,山乡地名中使用“扁”字,大多属于同音字替代。

“扁地名”数量虽不多,但分布较广。例如,富顺板桥镇有地名朱扁;三台刘营镇有地名杨家扁;广安肖溪镇鹅滩村有地名汤家扁;蓬溪金龙镇珠槽沟村有地名张家扁扁;邻水椿木镇有地名黄金扁,等等。再如,合江有大土扁、长河扁、皂角扁等,当地茅山乡熊坝村的岩扁,因地处山岩下部、道路狭窄而得名;古蔺有青㭎扁、茅草扁、窄脚扁、长地扁等,当地丹桂镇环扁村的环扁,即因其为环山平地而得名。要注意的是,“扁地名”中,一些是原有的,一些则是由碥地名或𡎚地名改字而来。例如,巴中凤溪镇的董家𡎚,现改名为“董家扁”;巴中枣林镇的七里𡎚,现改名为“七里扁”。原用的“𡎚”字之所以会被改成“扁”字,主要的原因或是“𡎚”字属于生僻字不便使用。

岁月迁延中,一些碥地名与𡎚地名也在发生变化,甚至消失。例如,宜宾蕨南镇三块石村的阎王𡎚,因此处山高路险难行而得名,后改名为“连湾𡎚”;宜宾的喜捷镇,旧名“牛喜场”,其名来源于更早的地名“牛喜𡎚”,今喜捷镇与柏溪镇合并新设“柏溪街道”;安岳的长河𡎚,早在清乾隆时期即于此地设长河𡎚场,现“长河𡎚”更名为“长河源”。可以预见到,随着山河道路的整修、原地居民的搬迁与人居环境的变化,以及乡镇街道建制的调整等情况的出现,还会有更多的碥地名与𡎚地名发生变化或者消失。

四川地区的碥地名与𡎚地名,大多都是明清时期就已存在。这些地名的产生,源于时人对特定地理环境的认知及地方语言的形象运用。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所在地的地理形貌,也承载着该地区特有的历史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这些地名的留存,也是一方风俗的传承与一方历史的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门头沟:妙峰山镇炭厂村五道庙
实拍四川达州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故居
明清时期移民入川(渝)的部分夏姓探源 (四川达县 夏明显)
四川郭氏字辈汇编
又见芒市式的地名命名,地名演变的特例,巴中市恩阳区九镇
详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