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镜微创 | 内镜医生武林绝技之ESD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肠癌、癌前病变及胃肠黏膜下疾病可完全在内镜下予以切除,免除了更大的手术创伤,这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fion)。


该治疗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最新兴起的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及结、直肠的黏膜下良性肿瘤、黏膜的早期癌变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病变的切除治疗。


因其特殊的微创优势,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推崇,是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治疗的新兴发展趋势。


图1  ESD手术过程


ESD的治疗效果如何?


ESD治疗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ESD的治疗过程


图2  ESD过程示意


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


首先行常规内镜检查,了解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结合超声内镜、染色和放大内镜检查,确定病灶范围、性质、浸润深度。


标记


确定病变范围后,距病灶边缘约3~5 mm处进行电凝标记。对于上消化道病变进行常规标记;对于界限清楚的下消化道病灶,可不做标记。


黏膜下注射


注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与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而不容易损伤固有肌层,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切开


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在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首先切开部位一般为病变远侧端,如切除困难可用翻转内镜法。


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电凝止血。


黏膜下剥离


在进行剥离前,要判断病灶的抬举情况。随着时间延长,黏膜下注射的液体会被逐渐吸收,必要时可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以便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按病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内镜和附件。


创面处理


病变剥离后,对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可能发生渗血部位采用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等处理, 必要时用金属夹夹闭;对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应予金属夹夹闭。


术中出血处理


术中出血可采用切开刀、止血钳或金属夹等处理;对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预防出血比止血更重要;


对较小的黏膜下层血管,可用各种切开刀或APC进行直接电凝;


对较粗血管,用止血钳钳夹后电凝。黏膜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可用冰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可用APC或止血钳钳夹出血点电凝止血,但APC对动脉性出血常无效。


若上述止血方法不成功,可采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但常影响后续黏膜下剥离操作。


术中穿孔处理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可用金属夹缝合裂口后继续剥离病变,也可先行剥离再缝合裂口。ESD操作时间长,消化道内积聚大量气体,压力较高,有时较小肌层裂伤也会造成穿孔,须时刻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


亦可采用腹腔镜和内镜双镜联合进行更多、更安全的手术操作


图3  胃窦部ESD过程


病例分享:


患者男性,65岁,因黑便一周至我院门诊就诊,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隆起伴浅表溃疡,超声内镜提示黏膜下2cm囊实性占位。同时CT检查提示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于2015.4.10全麻下行内镜下ESD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提示黏膜下良性脉管瘤待排,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恢复顺利中。


此例患者治疗完全贯彻微创理念,既保证病变切除的完整性,也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



本文转载自消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镜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专业名词解释 |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走近ESD——内镜“超级微创”时代的引领者
ESD技术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这三种消化内镜技术,你熟悉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