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国卿

还原性视角、语境中建构与生成性思维

——美日德陶行知研究博士论文个案分析

唐国卿

广西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广西南宁市530006

摘 要:陶行知的思想与实践已成为当代海外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呈现出关注本体思想、在不同语境下建构模式和理论阐释多元化等研究趋势,反映了研究思维的生成性特点。以美、日、德三国陶行知研究的博士论文为案例,探讨新时期海外陶行知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我国相关研究在选题角度、结构内容安排以及论述方式等方面的学术视野下移,关注研究本体生成等新思路的探究。

关键词:陶行知;还原性视角;语境中建构;生成性思维

陶行知是近代以来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虽经历复杂的变迁,陶行知研究眼下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长期以来,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和思想遗产,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而且也引起了不少海外学者及台港地区学者的关注。

海外陶行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叶的日本,日本早期学者的研究多从陶行知思想的价值和功用方面入手,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当代,牧野笃、张国生分别从“生活教育”思想”和“与柳田国男的比较分析”的角度入手撰写博士论文,立论新颖,视角独特。陶行知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历来颇受学人重视,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费正清、巴雷·基南(Barry .C.Keenan)、孔斐力(Philp A.Kuhn)、布朗(Hubert O. Brown)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为提升海外陶行知研究的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也是研究陶行知的集结地。科隆大学丁伟祥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博士论文选题,辛勤笔耕数年,后由导师克尔斯滕·赖希(Kersten Reich)完成其著作《陶行知——中国二十世纪的改革教育学家》。马堡大学教师黄冬以其博士论文弥补了中德两国教育家比较研究的空白。此外,台湾学者曹常仁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之研究》,香港学者何荣汉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均在陶研博士论文方面做成了斐然的学术成果。

一、海外早期的陶行知研究博士论文

海外最早研究陶行知的博士论文,是赵冕于194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了中国的民主教育》。这篇论文列有专章评介陶行知的全民教育运动,代表了美国学者对陶行知研究的初级阶段。克伯屈在日记中也曾经提到过对这篇博士论文的看法:中国的民主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在和未来”[1]。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华裔学者朱宕潜把陶行知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于1953年向哥伦比亚大学提交了题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共列八章,分四个时期进行探讨,作者以发展的理论和视角透视陶行知,将陶行知的个人影响,特别是教育实践的价值纳入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个轨道中,看到了陶的教育改革对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政策倾向的价值。

[2]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柏拉图眼中的苏格拉底才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对于赵冕和朱宕潜

来说,一个是陶行知昔日的学生,一个是经常向陶请教的青年教师,加之两人都曾经踏着陶行知的足迹,践行陶的教育理想,他们对于陶行知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内部视角,可以更加真切地反映陶行知。相比当前的研究来看,赵文和朱文重在对陶行知思想与实践内容的陈述和介绍,缺乏关键问题的分析,这是海外早期陶研博士论文的一个特点。但是不可否认,早期的博士论文对后来欧美陶行知研究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前中国研究所理事长斋藤秋男,从1951年开始出版发表《新中国教育之父——陶行知》起,几十年来历经中日两国政治风雨变幻和陶行知声名的起起落落,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文 .中国的博士教育差在哪?
周月峰老师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讲座上的发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八字精髓(思维导图)
王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遵守学术道德真的重要吗?
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阿根廷与中国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