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一位资深“吃货 小厨”的风雅情怀

 


说到苏轼,我们都知道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举世成就,堪称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可鲜为人知的是,苏轼还是一位极其风雅的“老餮(tāo)”——即资深吃货一枚。



不同于一般 “美食家”仅仅垂涎各式美味佳肴、一饱口腹之欲后留些佳作名篇就算完成了“味蕾之旅”,风雅的“老餮”苏轼,不仅热爱美味,还总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开创性思维研制新的菜式。


甚至于,即使被贬谪流放,也丝毫不影响这位东坡居士与美味佳肴完美邂逅的风雅情怀。比如,流传至今的 “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等,都源于苏轼与各类美食的不解之缘。


肉类典型代表作——

东坡肉、东坡鱼



苏轼曾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尽管彼时仕途受挫,但丝毫不影响其作为资深吃货的风雅情怀。到黄州走马上任不久,苏轼就发现当地盛产猪肉,只是苦于民众不知做法,乏人问津。


于是,好吃肉且爱钻研的“苏小厨”,便将自己做红烧肉的心得编入一首打油诗——《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诙谐喟叹的口气中,足足透着一位资深美食家的心灵感悟。


不过,这还没有完,让“东坡肉”真正名声大噪的,是在苏轼任杭州知府时。


那时,杭州梅雨季节雨水泛滥成灾,苏轼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帮助当地民众度过了难关。杭州老百姓很感激他,听说他喜欢吃猪肉,于是就抬着猪肉上门答谢。


豪爽的苏轼也没婉拒,他收货后,直接上阵指点家人,将猪肉切块、文火炖烂,那红彤彤的猪肉色香味俱佳,很是诱人。随后,苏大学士将这美味赠送给辛苦劳作、疏通河道的民工们共享。


大家品尝后,回味无穷,赞不绝口,从此,“东坡肉”广为人知,流传千古。



至于“东坡鱼”的来历,是因苏轼平生很喜欢吃鱼,且经常亲自下厨烹饪。他在黄州时,就曾写有《煮鱼法》一文:


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    


即这具体做法是:鱼去鳞,剖腹,掏出内脏,用刀在鱼肋两边各轻划五刀后,入沸水锅文火煮。煮时锅里还要加姜、葱、桔皮等,起锅时入盐。这样出的鱼汤酽而白,鱼肉而嫩。同时,吃鱼肉时可蘸酱油,汤尤为鲜美。


从这份专门记载其研制成功的新菜式——“东坡鱼”的烹饪方法这一小文中,我们甚至可以脑补一个憨态的东坡居士做菜形象。字里行间,足见其作为资深老餮那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


素食类典型代表作——

东坡豆腐、东坡羹


但是大家不要误解苏轼唯肉不欢,他可是很重视养生的,不仅喜欢肉食,对素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甚至于,他曾如此写道:“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



由苏轼首创的素食菜肴之一——“东坡豆腐”,至今仍是川菜系名肴之一。其做法是:将豆腐切块,沾些许盐和面粉,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捞出。然后加入葱、姜、料酒、香菇、冬笋、火腿,翻炒后添上半勺汤,再将先前炸好的豆腐放入,用小火煨焖,最后用大火烧干汤汁,出锅装盘即成。


当时,苏轼创制的这道菜,因取材便利且味道鲜美,很快在黄州当地流传开来。其后,随着他职务的变动,“东坡豆腐”作为其招牌菜,也被带至了杭州、惠州等地。



至于 “东坡羹”,苏轼曾著《东坡羹颂》传授菜谱: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


这具体做法是: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儿,并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然后,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这时要注意,用油碗覆盖但不触碰菜羹。最后,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


这种苏轼首创的“东坡羹”,使得米饭与菜羹同熟,饭菜合一且口味清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欢。


一豆腐一美羹,苏大学士的素菜,足足是有卖相也有内涵。


面点类典型代表作——

东坡饼、东坡豆粥


说完了有荤有素的菜肴,我们再来看看这桌东坡系列大餐里的主食。


首先,就是大众熟知的“东坡饼”。说到这儿,还有一段颇具文艺色彩的佳话。相传,苏轼被贬职海南儋县,当地一位老婆婆做环饼手艺极好,但因店铺位置偏僻,乏人问津。她听说苏轼贬官至此,就想求助大名鼎鼎的苏轼题诗做宣传,期望通过名人效应,打开市场销路。



乐善好施的苏轼,怜悯老婆婆生活凄苦,加之其环饼确实美味,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果不其然,经苏轼这么一吆喝,老婆婆的环饼瞬间热卖,生意很是兴隆。此后,当地人就将这种环饼命名为“东坡饼”。


这一道美食中,不仅被赋予了浓郁的乡情气息,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苏大学士乐于助人的品格。虽未出自东坡之手,却实有东坡之特。



而另一道名点“东坡豆粥”的来历,则是源自苏轼在《豆粥》一诗中所说:“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这里的“沙瓶”,即是指砂锅。苏轼喜欢用砂锅煮豆粥,不仅便于豆粥熬烂入味,还能确保营养不流失。在煮豆粥的过程中,香气四溢,本身也是对味蕾极大的抚慰。


而且,从养生学的角度看,苏轼发明此款“东坡豆粥”,不仅驱寒养胃,还营养丰富,广受老百姓们的亲睐。



除了正餐里的美味佳肴,苏轼对饭后果点也是很有研究。


最后被流放至岭南蛮夷之地时,苏轼从不似其他政客那般郁郁不得志、哀怨凄楚之情,而是保持一贯风采,充分发挥了一个资深“老餮”的吃货情怀。他惊喜地发现,当地盛产卢橘、杨梅和荔枝,细细品尝之后,留下千古名诗《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苏轼对岭南风物的喜欢,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一贯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品性。



尽管一生仕途波折,宏图大志难以施展,但苏轼却始终保持着微笑向暖、通透豁达的风格。在那些艰难的人生岁月,他从美食里寻到了乐活的雅趣,将自己修炼成了一位久负盛名的资深“老餮”,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趣味盎然的一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江纪事)南江美食传奇(下)
《东坡酒经》(宋)苏轼
苏轼被贬后贫困潦倒,吃下等猪肉?倘若真如此,世间再无东坡肉
吃与死,本身就有一种因果关系
须知澹泊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长——诗话豆腐
就怕吃货会写诗,看得好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