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一品 | 关中侯印

关中侯印,金质,东汉文物,通高2.2厘米,印面2.4 X 2.4厘米,重128克。印面为正方形,阴文篆刻“关中侯印”四字。1951年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出土。

深度

品鉴

1951年春,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农民在劳动中获得该印,后经有关部门移交至河南省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关中侯印下部的印体呈方形;上面的印纽为一昂首爬行的乌龟,双目圆睁,龟首前伸,乌龟背部刻凿简洁的直线纹和人字纹,背部边缘排列圆圈纹和半环纹,清晰美观。

图一 金“关中侯印”侧面图

图二 金“关中侯印”俯视图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载,“关中侯”始封年代为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冬。此时,曹操已任丞相要职,“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中大权。设置“关中侯”是当时为封赏军功者所设置的较高爵位,但无封地、不食租、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只是一种虚衔,无饷禄,仅代表荣誉而已。


“侯”是古代之五等爵位之一,居公之下,伯之上。汉代封爵仅限王侯二级。《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裴松之引《魏书》注:“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臣松之以为今之虚封盖自此始”[1]。


关于“关中”的地望,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大体是指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河南南阳地区是秦汉时南阳郡的治所,又是与关中地区往来的交通要道和南北交界处的大城市,封建官僚云集于此,此方“关中侯印”在这里发现是合乎情理的。另外从印的质地、形制等方面看,与史书记载相符。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枚金质龟纽关中侯印,印文布局饱满严谨,篆刻的字体笔划遒劲浑厚,字形方中带圆,给人以宽博浑穆,庄严大度的感觉,是研究汉代的官职制度及文字变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文化

解读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香,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根据遗物和文献记载,至少在春秋时印章就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印章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才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说文解字》有“印,执政所持信也”的记载,可见官印也是古代历朝各级官吏的权力象征。


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官印制度,规定:天子印章称之谓玺,一般印章只能称为印。秦代印多数是白文凿款,字形略长,笔划圆转舒展,朴实自然,常用田字格和日字格布局。汉代官印在定名上略有放宽,诸侯王、王太后使用的印章亦可称玺,如传世汉印中的“皇后之玺”等;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多称“章”。东汉后期出现了印文连称“印章”的新款式,如“裨将军印章”,这类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


从质地上来讲,先秦时期的印章,大多由金属制成。汉印以铜为主,其次还有金、银、玉石等材质。印纽分鼻纽、瓦纽、桥纽、龟钮、驼纽等,随着汉代与西域交流的不断加强,也出现了以狮、辟邪等动物形制的印钮。汉代官印制度,对印的材料和钮制都有严格规定。在汉代,龟纽官印与质地关系十分密切。如汉王、侯等有爵号者、秩比二千石以上者,均用龟纽,王、侯、后及丞相、大将军用金质印,相、中郎将和武猛校尉等用银质印,秩比二千石的“校尉之印”、“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用铜质印。千石、六百石以下中下级官员用鼻纽铜质印。但在新莽时期使用铜质龟纽印的秩级要比西汉略低,现今遗存的新莽县宰印不少为龟纽。


从制造方法上看,两汉官印一般为铸造,用的白文(阴文);只有少数急就印或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西汉初期少数官印延用秦制,印文有田字格或日字格,与秦代相似;西汉中期后,汉印逐渐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一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用古体——篆书。隶书的兴起,也给汉印带来书体上较大的变化。汉印文采用的是汉代特有的“缪篆”,它根据秦小篆简化或变化而成,是一种接近于隶书的篆书,字体平正,笔画平直,后世刻印用字往往也借鉴这一字体,所以也称作“摹印篆”。


总之,汉代是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以后中国的印章就这样在汉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这些印章章法上布局纵横开合、曲直适宜,它继承了秦所建立官印的制度,使印章规格、纽的形制及印文更加统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它为我国以后印章的发展规模、艺术风范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印章的运用手法、方式和种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变化。东周和秦汉时期是我国印章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无论官私印,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而印陶和“封泥”等式样,随着简牍退出人们日常生活和纸张在政府公文中普遍使用,到隋唐以后则消失了。但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唐宋以后,由于文人积极参与,出现了闲章,如记年印、书画款印、斋堂馆阁印、鉴赏印、成语印等,使印章开始了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明清时期印人群起,流派纵横,使印章艺术有了新的发展,直到晚清,仍有开派列宗的名家出现,从清代起,以审美为主的书画、鉴藏、词句等印,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比较

研究

目前我国其它地方也出土有“关中侯印”和“关内侯印”。


1957年,湖南省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一枚西晋时期的金“关中侯印”(图三),通高2.1厘米,印面2.4 X 2.4厘米,重125克,湖南省博物馆藏。该印的方形印座上有一龟形纽,龟首上扬,龟口微张,龟背甲上阴刻简洁明了的菱格纹,龟四足坚强有力,刻划清晰有力,印面白文篆书“关中侯印”四字。

图三 湖南省长沙出土的西晋时期的“关中侯印”

1985年,江苏省南京直渎山东晋墓葬出土一枚金“关中侯印”,通高2.1厘米,印面边长2.4厘米,重118克,南京博物院藏。该印的印座呈方形;龟纽呈昂首伏体状,龟甲满刻直线纹和曲尺纹,周缘刻圆圈纹;印面阴刻篆文“关中侯印”四字。


1976年,河北省邯郸市三堤村北附近出土的“关中侯印”(图四),通高2.3厘米,印面2.45 X 2.45厘米,重125.2克,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这枚金印的龟纽部分龟首高昂,龟背较平,上刻直线纹和曲尺纹,边缘刻圆圈纹,方形印面上为白文篆书“关中侯印”四字。

图四 河北省邯郸市出土“关中侯印”及印文

1956年,湖北省云梦县春光出土东汉时期的金“关内侯印”(图五),通高2.2厘米,印面2.4 X 2.4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该枚金印的龟纽部分呈俯伏状,龟首伸昂,龟背平而略长,龟甲上凿刻直线纹、曲尺纹和圆圈纹。

图五 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东汉时期金“关内侯印”

1976年,山东省新泰东石莱出土的一枚汉代“关内侯印”(图六),通高2.1厘米,印面2.4 X 2.4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该金印龟纽,龟首部分较短,微微昂起,背部隆起圆滑,印面阴文篆书“关内侯印”四字。

图六 山东省新泰东石莱出土的一方汉代金“关内侯印”及印文

以上几方印章有个共同点:均为金质和龟纽,从它的形体上来看也基本接近,虽说出土地点和年代存在差异,但据文献考证,汉代时“关内”、“关中”二地所指,基本上是指灵宝县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省中部而言。最早的“关中侯”封号出现在曹魏建安五年,最晚的目前见于南朝。据此可知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晋朝以后才废除。


在构成官印形制的诸多因素中,纽式是最为核心的一个。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官印中的龟纽最早见于西汉早期,并一直沿用到清代。在汉代,龟纽的使用范围很广。一般来说,西汉早期的龟纽龟首部分较短,龟身较平伏,工艺也较精细。新莽时期,龟首部分微伸,背甲的中脊隆起,工艺较西汉精细。到了东汉后期,龟首伸昂,背部隆起,工艺则较为粗糙。从以上几方印章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龟首形式、背甲纹饰和足部的刻画上均有细微的变化,但整体一直延续俯伏状的基本造型。魏晋六朝时期,印章的形制与纽式等基本承袭汉代,只是龟首向外昂伸的幅度更大,龟甲的形式也更为多样。


这几枚金印的印面皆为方形,布局均匀饱满,上书的四字两行竖排,严谨规整,所刻字体平直方正,刻工精细。汉代印章多用篆书,其中又有多种书体,使用最多的是缪篆。为适应方形印面的需要,笔画多化圆为方,横平竖直,看上去方整匀称。这些印章铸工精细规整、文字古朴浑厚,为研究我国古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及汉代的职官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趣味

猜想

亲爱的朋友们,您知道汉代印章上文字为什么称“缪篆”?缪篆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相关

链接

汉代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是古代用印的遗迹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所谓“封泥”,是指当时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往来书信都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防止在传送过程中的拆阅和作伪,人们就在物品和书牍的捆扎处用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套入捆扎的绳子,在绳上加压一块软泥,然后用玺印在软泥上按压出印文作为物品传递和书牍往来时的封检工具,这种软泥干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封泥”。封泥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漆封印一样[2]。


据有关专家考证,封泥的产生时间较早,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汉代已经比较流行,晋以后随着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不使用封泥。目前发现时代最早、最完整、最为可靠的封泥实物之一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十枚“车大侯家丞”封泥。甘肃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封泥文字“居延右尉”等,这些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物证。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封泥上的印文,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情况,无疑也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若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实属难得。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西汉时期“新安右尉”封泥,呈正方形。边长2.6厘米,高1.1厘米。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尉大县一人,小县两人。本注曰: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反有贼发,主名不定,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由此可知这方封泥应为新安县主管治案的官吏所用。

图七  西汉时期“新安右尉” 封泥

注释:

[1] 赵新来,武志远.两方汉印,河南文博通讯,1977(2).

[2] 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西冷印社出版社,2005:138.

作者: 李玲 张晓蔚

李玲,女,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古代玉器、印章的藏品管理与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资格”,被河南省文物局聘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张晓蔚,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助理馆员,着力于玉器方面的学习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寸之印
汉代龟纽印
话说印章
篆刻知识课堂 | 汉印艺术特点的认识(二)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玺印馆 (上)
“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