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辩证之十五

《老子》辨证

第十五章(帛书第五十九章)

 

【楚简本】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爲之頌夜乎如冬涉川猷乎丌如畏四鄰嚴乎丌如客遠乎丌如懌屯乎丌如樸渾乎丌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帛书甲本】

□□□□□□□□□□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畏四□□呵其若客浼呵其若淩澤□呵其若幄春□□□□□□□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书乙本】

古之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亓若冬涉水猷呵亓若畏四鄰嚴呵亓若客浼呵亓若淩澤沌呵亓若樸春呵亓若濁莊呵亓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辩证本】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注解】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①兮若冬涉川,犹②兮若畏四邻。俨③兮其若客,涣④兮若冰之将释,敦⑤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豫,《说文》云:象之大者。犹,《说文》云:玃属。从犬,酋声。俨,《尔雅·释诂》云:敬也。④涣,《说文》云:消散也。⑤《五经文字》敦,厚也。

古代善于行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勉强描述:他(迟疑不决),像大象那样在冬天过河,像母猴那样畏惧四邻。他恭敬得像个客人,洒脱得像冰水融解,敦厚得像未经加工的原木,空旷得像山谷,混浊得像污水。但混浊了静置一会就会慢慢清澈,如果晃动又会恢复混浊。葆有此道的人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故而能够隐蔽而不呈现。

 

【辨证】

古之善为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帛书乙本作:古之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王弼本作: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王弼本作,士;楚简本亦作,士。

读帛书本,以为王弼本谬也;复读楚简本,又以为帛书本谬乎?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士者,精于道者也。

高亨注曰:士,此指精通道家之学的知识分子。

不必抱着个帛书本,就去攻击通行本,岂不知楚简本之黄雀在后耶?^-^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此之谓也。

这里之所以从帛书乙本,用道这个字,只是因为到了今天,士这个字和道的联系已经很少了。而老子既然是讲道,则还是用道这个字更贴切一些。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帛书乙本通,作达;识,作志。

通、达,可互训;志者,识之古字也。

这句话前面大多解释过,而且现在也还这么用,不必赘述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从王弼本。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从王弼本。

豫者,《说文》云: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

犹者,《说文》云:玃属。从犬,酋声。

豫,就是大个头的大象。

玃,《说文》云:母猴也。从犬,矍声。

犹,就是母猴子。

高亨注曰:豫与下文之犹。二兽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临事,迟疑不决,顾虑多端。

斯言是也。

此当是犹豫一词之源也。

犹豫者,迟疑不决也。

《楚辞·离骚》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打个文字官司。

犹豫之解,本无异议。

但是,网上对犹豫解释的附注: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

此谬说源自黄生之《义府》犹豫词条:

犹豫,犹容与也。容与者,闲适之貌;犹豫者,迟疑之情。字本无义,以声取之尔。俗人妄生解说,谓兽性多疑,此何异以蹲鸱为怪鸟哉?

黄生者,明末清初一诸生耳。诸生乎?狂生乎?孰谓俗人耶?

闲适岂可谓迟疑乎?

儒生木有读过《道德经》,可以理解。连《说文解字》也木有看过?说不过去吧。^-^

豫者,《正韵》云:与与通。

故,豫兮若冬涉川,帛书本作:与呵其若冬涉水。

千万别说又是王弼本抄错了哈。^-^

犹与尤、由,当不能通用。但不能通用,还不能假借吗?

啥是假借,其实就是古人写错别字高雅的说法哈。^-^

所以,犹豫写成犹与、由与、尤与、犹夷,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从王弼本。

译文的解释很清楚了。

 

浊而静之徐清,如以动之徐生。

综合诸本。

楚简本作: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将徐生?

帛书甲本作: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帛书乙本作: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王弼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楚简本与王弼本皆有孰能二字,反增歧义,故不从也。

女者,《博雅》云:如也。

帛书乙本:女以重之徐生。

如假为女,动假为重。

故辩证本作:如以动之徐生。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综合诸本。

楚简本作:保此道者不谷尚呈。

帛书甲本作: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书乙本: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

从帛书甲乙本。

关键在:而不呈。

蔽借为敝。

楚简本:不谷尚呈。

欲借为谷,则为,不欲尚呈。

帛书本及王弼本之成,当为呈。

语义方通。

 

所谓蔽而不呈。

直译出来是,隐蔽而不呈现。

亦可谓不欲尚呈也。

所谓大隐隐于市者也。

大隐之士,蔽而不呈,纵使相见应不识也。

 

总结一下。

老子本章讲述的是善为道者。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玄机,只是因为版本问题,历代解释不清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十五卷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道德经》笔记
老子辩证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二章:玄同
《道德经》第十五章简释:吉人天相,徐清徐生
帛书《老子》通释之“古之善为道者”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