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7)
userphoto

2022.05.26 广东

关注

​那是1965年的秋天,村子里传来搬迁学校的喜讯。至此,磜背村的莘莘学子,在许月彬伯的老屋中度过了7个寒暑。这短暂的7年来,同学们用琅琅书声装饰两层小楼,用埋头苦读精神报答农家院落,送别萧瑟秋风 迎来春花烂漫。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散落在院墙内外的角角落落。即将告别两层楼的老屋,祝福老屋迎接新的使命,焕发第二青春。

毕竟,磜背人没有属于全村人所的学堂,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终于,磜背小学从65年的秋天起,有了属于磜背小学自己的学校了,结束了“寄人篱下”的历史。

为磜背新建学堂,磜背小学从无到有的变化,与磜背村的蜕变密切相关,与蕉华农场发展规划有着内在联系。1964年秋,农场在磜背村设立第一所中学——茶业中学,首届招收初一新生近60人;在无校舍无设施、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有条件要上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年的很多决策都是敢字当头。于1965年春,场党委形成修建农场到磜背公路的计划,主干线全长约8公里,工程预算约11万元,预计于当年10月竣工。诸如此类的项目,都是为磜背带来巨大变化的系列工程。

再后来,磜小腾出的学校 原许月彬伯的老屋,经改造后设为种茶的生产队,即后来的林三队 别称东三队。老屋华丽转身,用人间烟火味 演绎老百姓的故事。

磜背小学的校址被选在窝尾山脚下。窝尾山的后山很高 竹木葱茏,植被好涵养了丰富的水源,貌似老祖宗留给后人建校舍的一块风水宝地。

学校应该是在非常仓促的情现下建成的,先行建起了靠北边的一栋多一点的泥墙屋宇。也许是因为赶工期的缘故,新建的教室墙体歪歪扭扭,那歪扭的程度让人触目惊心。山里人土法上马的建房技术 洋相百出。谢天谢地,这先期建成的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厅、夹两间住房及厨房设施等等,经历年复一年极端天气的检验,却风雨不动,安然无恙。

自1965年以后,磜背小学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只有1至4年级的初级小学,发展到拥有1至6年级的完全小学,甚至是“以校带园”模式;再发展到1970年时设立初中部,为执行“初中不出大队”的指示精神而办的二年制初中,名曰小学“戴帽子”。校舍也从1966年后逐渐完善,从当初不完整的“7”字形,围成了“同”字形,加上围墙和校门与及内操场,组成封闭式完整的小学校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76年左右,又在离学校不远处新建了两间教室,配套有住房两间,设为初一 初二年级的教室。

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至鼎盛时期的1979年,包括临时安置在磜小的李伙仁老师在内,全校共有15位老师,“图音体”科目早已不再停留在课程表上了,许校长老屋门前的水塘摇身一变,成了学校的操场。

从1966至1978年,这期间,经历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的理论探索;经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模式的尝试,经历学工 学农 学军的摸索实践;不知从啥时起,红领巾的称谓也更改成了红小兵。学校虽小 变化却不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小学
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故乡记忆(之十三)——夭亡的母校绍兴一初(1)
江苏省义务办学标准(试行)
蓦然回首,岁月如歌,我的教学生涯片断回忆
记忆中的西头学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