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风干的故事(1)

​目睹经流年尘封的照片,联想被岁月风干的故事。

蕉华田家炳中学的前身是蕉岭华侨农场茶业中学。她因场而兴因场而盛,从华侨农场茶业中学,到华侨农场中学,再到蕉华田家炳中学,一路走来经历了52年风雨历程。当年为解决归、难侨职工和农家子弟就学而兴办的一所中学,是华侨农场优越性的体现,是一张具有浓重的华侨农场特色的标签;如今蕉华田家炳中学校容校貌尽善尽美,教学大楼、综合科技楼珠联璧合,育人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平原片前列,是蕉华品牌集合中的名片之一。

1964年,在当时主持文教工作的罗歆祥同志督办下,蕉岭华侨农场茶叶中学(次年更名为茶业中学)初中部在磜背村正式开办,共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50多人(据首届学长回忆),由李尚珍、廖巧明2位老师承担教学工作,李尚珍老师任负责人。在没有任何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凭一腔热血,凭当年敢想敢干的精神催生的事物。

磜背村位于蕉岭华侨农场以东的群山万壑之中,最高海拔800多米,群山起伏白云深处有人家。狭长的村庄呈南北走向,一弯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将近500年历史的古老山寨是块弹丸之地,因大山阻隔交通阻塞,村民守着一份敬畏之心面对大自然,安贫乐道。人居环境简陋不堪,房屋多为依山而建的土坯房,“树壳”草寮(用杉树皮覆盖屋顶)随处可见,竹篱茅舍无规矩也没有方圆,祖祖辈辈依托山高林密靠山吃山。偏僻的山村封闭的环境,老祖宗过着与世无争与人无怨的穷日子,倒也知足常乐,然而,最让人头痛的是子女的读书问题。小山村长期勉强维持一间初级小学(1至4年级),全校充其量十几二十个学生混编在同一个班内,聘请一位老师教学全部课程;学生读完四年级即面临离乡求学或失学的选择。因种种原因多数家庭的孩子读完初小便不得不辍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念头始终停留在念想中。

光阴荏苒,在公元1964年金秋季节,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穷山沟里从此创办中学了,小山村顿时炸开了锅!华侨农场首次兴办初中教育,就破天荒地选址在磜背村,能不让山里人受宠若惊么!上级领导的办学理念不言而喻:把中学办在磜背山区,舍近求远的办学思想,是因为志在发展山区茶业生产,依托大面积的山地开垦梯田种植茶叶,解决华侨农场归侨职工就业问题。学生兼修茶叶栽培管理技术,以磜背茶场为基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仍处在过渡时期,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当时的初中教育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资源稀缺僧多粥少。作为相当于乡镇建制的蕉岭华侨农场,敢为人先兴办中学教育,开创了办学史之先河。茶叶中学在此时此刻诞生了,恰似“好雨知时节”,及时解除了职工子弟面临辍学的燃眉之急。此举,凝聚着农场党委领导的良苦用心,承载家长、学生的美好憧憬,是华侨场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给华侨场家长、学生的最大实惠,其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毋庸置疑。

当年发扬敢想敢干的作风,没有校舍没有宿舍没有硬件设施,充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因此,临时借用磜背村群众的房屋作为宿舍和食堂,临时征用原磜二队的仓库设为教室,老师和学生分散居住,化整为零,设备设施因陋就简,一宿三餐委曲求全。用作教室的磜二队仓库是瓦面土坯平房,有40多平方左右,座西朝东,与罗氏祠堂连成一幢。仅有的一扇两开的大门设在东面墙体的正中央,有一扇窗户镶嵌在大门一侧墙上;西面墙上有两扇窗户“小巧玲珑”,规格尺寸大概是按仓库的要求特制吧,大空间小窗户为做仓库量身定制,作为教室使用只是权宜之计,采光通风效果肯定很糟糕。

写于2018年11月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年前,一群归侨在这里开山种茶,如今“蕉特”香飘四海
华侨中学
林辉定║我和我的父亲
田家炳:兴学育才 福荫世代
6年前的田家花海#回不去的青春留不住的岁月
梦《情缘》——老莱农场中学老师聚会一周年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