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命题

哲学命题

中文名哲学命题

外文名The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基本介绍

    哲学命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思想精华,哲理智慧的结晶,是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形式。

    示例

    中国著名哲学命题

    1、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固予之”。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的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无”的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2、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注:他认为,“坚”的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认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坚与白都是意识,公孙龙认为坚与白是可以脱离白色而坚硬的石头独立存在的,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3、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4、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5、南宋朱熹:“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6、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注:在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命题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同的事物上,就能发现事物中所蕴含的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注:王守仁(即王阳明)在上述命题中认为,之和行没有真正的区别,本质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7、王夫之:“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

    注:王夫之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动和静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行也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

    注:王夫之在这里的观点强调了实践必然需要认识的指导,因而“行可兼知”;但认识是主观意识活动,在大脑内发生。因而认识不可能同时包含着客观物质活动。因此“知不可兼行”,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8、胡适:“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胎里带来的,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

    注:真理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物,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西方著名哲学命题

    1、我思故我在

    2、存在三个世界,世界Ⅰ是指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世界Ⅱ是指意识状态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Ⅲ是指知识的世界,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科学、艺术、道德等等。

    3、世界统一于存在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命题

    1、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

    3、物质不过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6、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7、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8、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三大贡献有:“(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0、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1、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12、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命题
    高二政治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哲学名言解析
    政治知识:从古语中看 “哲学”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