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写这一节,主要是因为看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唐奈拉·梅多斯的一本书:《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悲观的结论引起了全球的震动,据此书所言,人类前景非常不妙。

 

    该书指出,人类的经济增长将被四大要素所制约: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极限、资源极限、环境污染。

 

    由于地球上能出产的粮食总是有极限的、相当多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人口在不断地增长,因此目前人类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根据梅多斯等人的精密计算,我们的经济发展还能维持将近100年,再往后就难以为继了,不但经济和生产衰退,人类也将大量死亡,人口锐减。

 

    梅多斯号召人们控制生育、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和保护农业,尽量延迟增长极限的到来,尽可能争取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全球性的平衡。

 

    梅多斯的预测绝非危言耸听,地球可能真的禁不住人类如此的折腾,而地球一旦发威,人类就显得很渺小和无助了。怎样才能不惹恼地球他老人家呢?答案就是取法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这句老子的至理名言,仁者见仁,不过我认为不管怎么解释,这句话都含有我们必须遵守自然规律的意思。自然规律从来不管你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总是客观存在并一直发生作用的,你顺着它走,就做什么都顺利;你逆着它走,就处处碰壁,受到惩罚。而最自然的规律,前面谈利息的时候已经得出了一个“平衡”,平衡则稳定、则和平、则中、则正;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反(返)者道之动”,循环则长久,水在循环、空气在循环、生命在循环、天体在循环,就连地球上看似不动的岩石,也是在循环之中,循环确保了天长地久。

 

    而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生产过程,也应该是循环的。我们最主要的分析工具—价值货币流通图,也揭示了某种循环的关系:货币在生产过程里流动并变成各种收入之后,必须通过消费环节返回生产过程之中,否则生产岂可长久?然而货币的流动虽然是一个循环,但价值流线却表现为一条单行线,没有表现出循环的迹象。

 

    可循环,才是可持续!我们现在常常说要搞可持续性发展,但如果没有循环性,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人类的农耕文明持续了几千年,就是因为它具有循环性、可持续性。而近几百年来的工业文明,则带有很明显的不可循环性,很多行为属于涸泽而渔,因此也就不能长久。

 

    不过我还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工业文明现在看不带有循环性,不代表永远没有循环性,不代表不含有循环性的成分。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为人类找到那么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之路。在此之前,我们能做到的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不要跑的太快。

 

    不管工业怎么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底线,就是要保证农业的发展,不要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这样一旦真的工业崩溃了,我们还可以回到农耕时代,而不是回到石器时代。

 

    第二条底线就是不要把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掉,否则连石器时代都回不去了。

 

    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各种各样的舒适和便利。然而这些都不见得总是好事,因为工具越进化,人本身就越退化

 

    空调暖气让人们非常的舒适,但人体本身耐寒、耐热的本领却退化了,调节体温的功能减弱了;上班不累了,出门可以坐车了,身体却没有以前强壮了,不得不在跑步机上保持自己必要的体力支出;各种药品多了,人的抵抗力、免疫力却下降了;人的寿命增长了,可是生殖能力却减弱了,据说男子的平均精子数量和活力大幅降低。

 

    总之,我觉得人类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到底是在让自己发展、还是让自己衰亡。

 

    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反思的时候,不要光想着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要想想自己付出的代价,有没有我们不想要的副作用?我们的环境能不能承受?有没有那么多资源支持我们长期过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最终是让自己进化还是退化?前面我们经过分析知道了,货币发展到极致后,就会“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而生产过程发展到极致,会不会导致“亢龙有悔”呢?

 

    越说越悲观、越说越沉重了。现实一点来说,人们应该适当地抑制一下自己的物欲,适当地降低物质生活上的要求,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

 

    凡勃伦说:“人们日渐沉湎于对物质的毫无疑义的追逐之中,好像幸福是一种可测之物,是对一切物质的占有和消费。而真正意义上的、不需要证据的幸福,却被排除到消费的理想之外。”

 

    这话说得太深刻了,说此话的人已经逝去80年了,人们仍然没有太大的进步。好在现在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提倡过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希望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呼声,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不要像某些国家的人,欠债不少,还要开好几升排量的庞然大物。

 

    对每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也是这样,不要整天想着发展速度是百分之几、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要想着老百姓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目标才是一种符合国情的、可行的、可持续的生活目标?而全国人民的生活目标合起来,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目标。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那么GDP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人口没有增加,GDP也没有继续扩大的必要了。

 

    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有好多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我觉得这不见得是坏事,我甚至觉得很多发达国家存在的生产过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绝对过剩而非相对过剩,只要钱多得花不完的人再给穷人匀一点,大家就都富足了。只有那些老百姓生活困苦,资源闲置而生产和经济还不发展的情况才是坏事;而只要老百姓生活富足了,不发展就不发展吧,难道发展经济不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是一种必须要做的数字游戏?只要人们都安居乐业,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经济数字又能代表什么呢?我们的目标不在于有多少繁华的都市,有多少宏伟壮观的建筑,只需要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

 

    人类如果灭亡,必灭亡于自己的贪欲!连上帝对于人类的贪婪都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发大水来消灭这种自己创造的讨厌生物,那么人类自己呢?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贪欲?

 

    资源的重要性和紧缺性日益凸显,环境污染让人类遭遇生化危机,人定胜天也许只是一句狂妄大话,重归自然才是我们的永恒归宿!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对危机,一方面发展科技,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之道;一方面消除贪欲、鄙视奢靡,保护资源,切忌图一时痛快而多拉快跑,最后走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也就是如何对待道(客观规律或者叫自然规律)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求(道)—证(道)—知(道)—行(道)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求”和“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进行,而且是一个不断往复,不断“求”、反复“证”的过程;“求”和“证”的结果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及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知”,古人称之为“悟道”、“得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既已真知,焉有未行?这里最后的“行”,就是水到渠成的自觉地按自然规律办事了。然而就算是行道,其中亦有求与证的因素,求证知行,也是无止尽的大循环,因为我们时刻要记住,我们的所“知”所“行”,仅仅是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阶段性认知成果而已,可能是局部范围内的、一定条件下的,近似或相对正确的东西,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不断地完善发展。世间有终极大道,但人类对它的探索和认知却不见得有彻底完成的那一天。

 

    其实,所谓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实际上也就是运用求证知行的这一套办法(即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这套办法,是人们在实践中无论是出于自发还是自觉,都必须采用的、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古人混淆了“求”“证”与“知”“行”的关系,因而才一直纠缠于知难还是行难、先知还是先行的困惑之中。“求”、“证”虽然也是实践,但不属于“行”。“求”、“证”艰难,又都是为了“知”,或者说是组成了“知”的过程,因而“知”亦难“知”“行”几乎不分先后,但“行”已经从所谓的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因此相对前面几个步骤来说,应该说就比较容易了。

 

    目前我们知道了道的真谛在于平衡和循环,按照这两条法则来行动才能实现稳定和长久,违反这两条就会导致动荡和灭亡。符合天道的行为得善果,可称之为善行;逆天道的行为得恶果,则为恶行。善与恶都是根据对人造成的结果来判定的,而行善与行恶的主体也只能是人。地震、水灾造成伤亡再多,也不能说地球是恶的,因此有人方有江湖,无人即无善恶。善果与恶果不仅作用于善行与恶行的直接对象,也同样会作用于施为者。你对别人施加了剥削和压迫,收获的必然是仇恨和反抗,而仇恨和反抗怎能带来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能是一句空话?

 

    狼吃羊本无善恶之分,而且就算狼再凶残和狡猾,也没有能力把羊吃干净,而是让羊跑得更快,这就达到了生态平衡。但假如有一天狼成了无敌的超级狼,打破了狼和羊之间的平衡,那这个超级狼就是名副其实的“恶”狼了,就会把羊吃光,恶狼必然变成“饿”狼,自己也必然消亡。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超人”,已经有能力打破整个地球上的很多平衡,如果为所欲为的话,则必成“孤家寡人”,最后也不免被天道所消灭。

 

    幸而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改破坏平衡为维护平衡,寻求循环永久之法,也许就能真的实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能否“大”取决于其能否得“道”。得道则可稳居“四大”之列,不得道则走向灭亡,连狼和羊都不如!因为你的能力远超羊和狼,一旦用错方向,自然就变成了超强的毁灭能力。

 

  以上是我在2011年11月7日于北京五道口家中床上悟得,正是:

 

无善无恶道长存,

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

求证知行天人合。

 

    上面的总结,虽然表面看上去非常类似王阳明的心学四训,而且我的确从王氏心学中吸取了不少东西,但王阳明认为善恶与良知皆由心生,而似乎缺少了对客观存在的道的认知。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但合于哪个一呢?当然是道(自然规律)。善和恶如何区分呢?当然也是以是否符合“道”来判断。而道本身作为宇宙的本原、法则和各种自然规律,就是它自己那个样子的,谁也改变不了,也谈不上善和恶的问题。如何“合于道”呢?只有求证知行。

 

    大家可能觉得,以上的这些讨论似乎更属于哲学范畴,不是在讨论经济学了。其实所有的学问都是相通的,经济学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心所在,而其他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甚至也包括自然科学,都是在为“经济”这两个字服务。哲学是指导一切学科、解决一切问题的根基,自然也要指导经济学的发展,而经济学研究的规律也是一种道,并且这种道也是与天道暗合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然而本书所说之道,比起老子的“道”,是一个非常狭义的概念,仅仅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比如1+1=2,对我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道,即使人都绝种了、地球毁灭了,一加一仍然等于二。而老子的“道”,则是天地万物之母,可以无中生有孕育万物,这就不是本书所能讨论的范围了。而对于《易经》,我更是难以参详其中奥妙,本书斗胆引用其易理,心中不免忐忑不安、深恐贻笑大方,有不妥当之处,请读者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讨:15万年前的“工业痕迹”,是否证明地球文明其实在循环?
人类火化太浪费?所有动物死后都会生态循环,火化打破自然规律?
“道”就是自然规律,就是自然法则,那什么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呢?
林牧德道
2021年第43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的三大原则
认知是一种看到未来的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