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泉心学 | 解读湛若水的《心性图说》
大心学IP属地: 广东
0.122019.12.03 08:16:18字数 2,006阅读 1,079
《心性图说》是由明代大儒湛若水的重要作品。
甘泉石像碑石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紫云书院说明。
衡山甘泉石像碑石
受老师陈献章影响,湛若水有衡山情结,他曾三次前往。湛若水在《衡山不远》说到:“尧舜应不远,美墙即躬逢。宇宙应不远,万里方寸同。衡山应不远,见之悠然中。即此不远心,大道立可通。八极周瞬息,何必骑苍龙?”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湛若水来南岳文定书院讲学,随后又于附近买地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湖南武陵人蒋信是湛若水的学生,作有《甘泉精舍记》。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茸,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岳云中学大门。(图: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
甘泉亭。(图: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
解读湛若水的《心性图说》
心性图。(学者小湛 制作)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译文】
性,是天地万物所共有的根本;宇宙浑然一体,都以同一个气为基础;所谓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性的作用,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用谷来打个比喻,谷内在具有生机而未萌发,未萌发因而生机浑然一体不能看见。到谷内在的生机萌发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心都萌发了,仁、义、礼、智从此有区分了,所以叫做“四端”。所谓“端”,即开始,是良心发现的开始。因此,开始时就要保持恭敬,用警惕谨慎、唯恐有失去的态度涵养内心的中正,中正树立后和气生发,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从此通达,而安守本位、化育万物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在的。因此,安守本位、化育万物并非刻意增加什么,全是心性的本能。终极的恭敬,只是让开始时的恭敬永不停息的结果。问:“为什么用小圈?”答:“因为心没有不贯通的。”“为什么用大圈?”答:“因为心没有不包含的。包含和贯通实际上是不能割裂的,因此所谓心,在外包含着天地万物,而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中和外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天地没有内外之分,心也没有内外之分,以上都是竭力陈说而已。因此,只说内在的才是本心,而把'心’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万事之外,那么把这种说法中的'心’称为狭隘的心也实在牵强。”
【解读】
北宋大儒周敦颐曾画“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加以解释,对后世影响很大。湛若水也以图简明扼要地概括自己的心学思想,是为“心性图”,并作《心性图说》加以解释。“心性图”可以说是甘泉心学的“绪论”。如果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构建了儒家的宇宙论及突出了“人为天地立心”,那么湛若水的“心性图”、《心性图说》即是构建儒家“道德宇宙”本体论,并对作为道德及认识主体的人怎样为天地立心作出解释。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经过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明代陈白沙的发展,到明代湛若水、王阳明那里才开花结果。
湛若水的心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心学的两大派别,虽然两人的学说都认同“心即理”,有许多共通点,不过也有不少区别。湛若水所说的“心”是包含又贯穿天地万物的“大心”,在客观性上说,是“宇宙之心”——宇宙的意志、万物的本体;在主观性上说,能够体认天理、认识万物。
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指胸腔内的方寸之心,万事万物的意义都不能离开人心。意是心之所发,“物”是意之所在,王阳明因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无需在事物上求理而只需要致自己的良知即可。在王阳明自己身上,致良知包含了太多东西,然而王阳明对致良知的难度估计不足,后学更是大都看轻易了,造成明末心学流弊。
王阳明曾批评湛若水的“随处体认”之说是“求之于外”,而湛若水指出王阳明是“外天地万事以为心”。从“心性图”看来,心是万物的本体,是没有内外的。两人对“心”的理解不同,导致对学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甘泉心学比阳明心学更适合一般学子,更避免走偏,先后师事王湛两家的王纯甫的例子有代表性。王纯甫,名道,字纯甫,号顺渠,初学于王阳明,怀疑王阳明“致良知”说,认为是“执一而废百”,后师事湛若水。
从学问之道的角度来看,心“包”万物,要求人们要“泛观博览”;心“贯”万物,则要求人们要去融会贯通。学问之道的根本在于“心性”,所以不能不求“发明本心”。因此,湛若水“心性图”的学问之道包含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和朱熹的“返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甘泉石像碑石拓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3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心性图说》概解
《湛若水短文选粹》
《湛若水短文选粹》(2)
可以同欢娱
江海燕: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