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三章概念和逻辑结构分析(下)

接着上篇讲解第二小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要理解这一小节,需要引用《黄帝内经》中的有关章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心以任物,志以存意。所以虚心弱志,就是要减弱欲望,而不为外物所扰,为追逐外部之名利而消耗无穷,殚精竭虑。

那么这一节和前一节的逻辑关联何在呢?所谓外物,和人相对,实际上就是名和相。追名相的特点,就是善恶恩害总是相伴而生,所谓得之桑隅,失之东隅也。并且往往得之少,而所失多。

驰求外物,始于名相之心动,然后引动气,之后就是消耗精神。故圣人要人回归于自身。虚心之后,气不外泄,自然能实其腹;气满则精足,骨则自强,因肾藏精,肾主骨也

“无知无欲”者,不执著和迷恋外部之名相,吾身自足。如此之时,何须“因思而远慕,因虑而处物”之小智哉?

这一节是个人养生的最高智慧,也是国家治理的指导原则。

此章最后一小节:则是在国家治理和养生原则上的提升,直接揭示“天道”的最高原则: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的“为无为”怎么理解,有各种理解,莫衷一是。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无为”。显然“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实际上“无为”在第二章就已经出现了:“处无为之事”。那什么叫“无为之事”呢?我们只有进一步分析每个字的意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无为”,就是从“天地之始”来看事物的本质,以此来作为。

如果用另外两句话来理解,大概更加明白。《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地之始,即天命之性”,“率性”,即无为也,循道而为也。

另一句话,《大学》:“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者,物之本源和性也。所谓一物一太极也。“用其极”,即因物之性而用之。“无所不用其极”,即一切所为,都在道中。如此,方是“为无为”。乃“为”而“无为”也。何者?虽曰人力,实则遵循天道,毫无一丝己意,哪里有什么作为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也。

观此,则儒道二家,哪里有什么分别呢?

中国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得力于强有力的政府,同时结合市场经济来激发活力。但是最近几年,市场和资本的弊病凸显,而政府的经济规划和拉动能力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外部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只有坚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超越过去四十年的经验,才有可能重新激发内部的活力,引领下一波发展。

综合来说,此章仍然是从人道开始,以养生和治国为例子说明执着名象之弊病,而仍要人归于正道,达于天道。三节节节递进,逻辑严谨,而又都切乎实际,绝不故弄玄虚。如是理解,庶乎离道不远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尚先早课|肾藏精,精舍志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2天道之问: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可得闻乎?
什么叫“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
生之源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