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考战国“魏武侯别都”的历史脉络之六,而今定论 大名魏城遗址

探考战国“魏武侯别都”的历史脉络

——兼论魏州与邺的历史渊源

康世民

(接前)

六、而今定论 大名魏城遗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史地学家在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成就,许多部代表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相继问世。特别是著名史地学家谭其骧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更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其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和东汉冀州刺史部图中,魏县治所明确标注在今大名县城西南数十里,次方位正合战国“魏武侯别都”在魏城村之说。

1982版《中国历史地图集》魏郡魏县标注在今大名县城西南

1996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魏县条下精确记载:“魏县,西汉置。治今河北大名县西南魏城。”由此可见,国家史学界对于“魏武侯别都”在大名县魏城村均持有中肯的定义。

1996《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魏县

2009年4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了由专业人员参加的古运河邯郸段文物考察队,在大名县西未庄乡未城村一带发现一处战汉时期遗址。考察队在老堤北村向西至苗未城村之间偏北的一个砖厂取土坑,发现距现地表深8米有约2米厚的褐黑土层内,含有大量的素面、饰绳纹灰陶器物,包括建筑构件及生活用具,年代约为战汉时期。在吴未城村西北的一个废弃的砖厂取土坑内,发现饰绳纹灰陶器物残片及被破坏的陶圈井残块;又在李未城村的砖厂距现地表以下8米的古文化堆积遗存中,发现有红烧土、草木灰、动物骨骸、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在深坑断面及取土坑地表残损战汉遗物也十分丰富。这是迄今为止,在大名、魏县一带新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的战汉时期遗址。该遗址涉及老堤北村以西多个未城村,这里正符历代典籍记载的战国“魏武侯别都”、西汉“魏县城”、新莽“魏城亭”位置所在。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薛玉川撰《大名县西魏庄发现战国魏武侯城遗址》一文,对此有着较为详尽的考证。正如该文所言:“魏城遗址的发现,和相关史料记载的战汉时期在此建'魏城’相吻合。” 可以说,大名县未城遗址实属半个多世纪以来邯郸战汉时期考古一项重大发现,这进一步为确认战国魏武侯城以及汉代魏县治所位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参考依据。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真相大白的时刻终于来到了。而此前关于未城村名来源于“明初于此筹划建城而未建成”的谬传则不攻自破。

据此断定,战国“魏武侯别都”故址,就在今大名县城西南十里未城(魏城)村一带。

2009年大名县西未庄乡未城村一带出土战汉文物

由于历史上魏县治所数度搬迁,“魏武侯别都”故址早已远离县城,而今魏武侯城距离大名县城近在咫尺,按照属地关系其历史文化脉系应该被魏州、大名府、大名县所承接。而面对这样的史实,“魏武侯别都”与魏县渐行渐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大名县魏城村一带久属魏县管辖,近代归属大名,而今盖因战汉“未城遗址”的发现,更应尽快恢复其“魏城”原名,以此还原一个真实的战国“魏武侯别都”所在地。

【综述】追溯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封邺、魏武侯都魏,邺地、魏地由此相继兴起。魏武侯公子元封邑于此,以控齐卫。至此,这里雄踞边陲,一度成为繁华之区、军事重地,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西汉初于此设置魏县和元城县,因其曾为“魏武侯别都”“公子元食邑”。时魏县治所就在战国魏武侯城,新莽改为魏城亭。东汉末,魏县治所从此地迁出(另文考证)。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详细记载了魏县故城“魏武侯城”位置以及其周边水系,其时魏武侯台尚可指认。北周末介于魏县和元城县之间始置魏州,邺地政治中心东移,“魏武侯别都”故地逐步兴起。唐中期于此设置魏博节度使,五代时将魏州定为东京或邺都,至北宋时建为北京,魏州(大名府)全盘继承魏邺文脉要素,这里作为割据政权、僭号立国抑或分裂王朝的政治中心,存续二百五十余年之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金、元直至明初,魏武侯故城历经河水冲毁踪迹难觅,以致后世众说纷纭。

明清时环绕魏武侯城周边的战国遗存已寥寥无几。尚见记载的有:魏武侯在城中建有武侯台,魏文侯在城西修有魏台,魏惠王在城北还筑有“拜郊台”。附郭元城县,不仅建有魏武侯庙以及武侯坛,而且还建有西门豹庙,以示纪念。而为了表示对一代霸主魏文侯的怀念,魏县治所虽数度迁徙,仍于新迁县城东南建“魏台”,相传为魏文侯礼段干木处,故称“礼贤台”。

根据历代诸多典籍方志的断续记载,再从大名城南地表密集于此的魏国遗迹,加上近年来大名县“未城遗址”地下出土的战汉文物,可以推断,战国“魏武侯别都”、西汉魏县故城、新莽改称魏城亭,就在今之大名县城南魏城(今名未城村)一带。

(全文完)

【主要参考文献】

〔1〕 [战国]《竹书纪年》魏纪。

〔2〕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3〕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中华书局, 1975年。

〔4〕 [东汉]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今佚。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多所征引。

〔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淇水、洹水,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6〕 [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河北道魏州。

〔7〕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魏州·魏县。

〔8〕 [北宋]柳开《河东先生文集》卷十四墓志铭,卷十六柳开行状。

〔9〕 [北宋]寇准《寇忠愍公诗集》。

〔10〕[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11〕[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12〕[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河北道·魏州·魏县。

〔13〕[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五四京·北京大名府·魏县。

〔14〕[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本纪、传记。

〔15〕[北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九大名府。

〔16〕[元]脱脱《宋史》地理志·列传。

〔17〕[明]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三大名府·魏县。

〔18〕[明]正德《大名府志》卷九古迹志·城垒。

〔19〕[明]嘉靖《大名府志》(万历补刻本)卷十故迹志·大名魏武侯城。

〔20〕[清]康熙《畿辅通志》卷十古迹·大名府。

〔21〕[清]康熙《大名府志》卷二建制沿革。

〔22〕[清]同治《元城县志》卷一舆地志·故迹。

〔23〕[清]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十六卷。

〔2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北直七·大名府。

〔25〕[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四古迹·大名府。

〔26〕[清]雍正《魏县志》卷二古迹。

〔27〕[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大名府·古迹。

〔28〕[清]乾隆《大名县志》卷二图说·村庄,卷二十一古迹。

〔29〕[清]咸丰《大名府志》卷五古迹。

〔30〕[清]光绪《畿辅通志》卷一百五十七古迹略·城址/大名府·大名县。

〔31〕[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九淇水。

〔32〕[清]同治《元城县志》卷一舆地志·故迹。

〔33〕[清]光绪《刘齐固村刘氏家谱》刘安世世居大名府铜台铺。

〔34〕民国《大名县志》卷六建置志·城池。

〔35〕民国《河北通志稿》地理志·古迹,第595-596页。

〔36〕[198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

〔37〕[1983]大名县地名办公室《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自然村现状及沿革。

〔38〕[1984]魏县地名办公室《魏县地名志》,魏县沿革,自然村现状、沿革。

〔39〕[1990]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

〔40〕[1995]郁贤皓《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第314页。 

〔41〕[1996]《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31-1032页。

〔42〕[1998]穆铁群等《邯郸历史大事编年》。

〔43〕[1999]张轸《中华古国古都》上篇<设置别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5-38页。

〔44〕[2008] 施和金《北齐地理志》,中华书局。

〔45〕[2010]《魏县志》建制沿革,附录<魏都初考>,中州古籍出版社,第955页。

〔46〕[2019]《大名府》冬季卷(总第19期),康世民《战国魏武侯别都考释》。

〔47〕[2019]《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丛书》(上),薛玉川《大名县西魏庄发现战国魏武侯城遗址》。

〔48〕[2020]《成安人文》第1期(总第9期),康世民《北宋洹水县并入成安县考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都、魏州、大名府与魏县
《水经.淇水注》里的河南浚县等考略
寻一条河 走过一个古城
唐宋大名府故城
河北省一个县,人口超80万,建县历史超2200年!
柬埔寨之:吴哥曾经很牛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