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心”助你走出研读教材的误区,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技能



常见的研读教材误区有:

第一,先看教参,后看教材,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缺乏对教材真切的感悟和理解。

第二,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教材文本的研究,对怎么教有了许多构想,却始终没有明白教学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第三,只关注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不关注学生对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陷入备课误区,备课过程中的本末倒置,必定造成教学目标的错位。

研读文本的“三心”,即以三种心态从不同的角度来研读文本:

 用自己的心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 用儿童的心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

 用教师的心与文本进行负责的对话。

(一)用自己的心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要求把课文读通、读懂,做到正确地理解文本且有一定的深度。

面对教材文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真实的读者,甚至可以暂时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的阅读可以避免教学参考书束缚头脑从而失去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使我们对文本获得真切的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前,不是先阅读教学参考,而是先用自己的心去阅读文本,因而被文中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画面深深感动,因本文选自《寂寞鸥灵》,该教师又找来《寂寞鸥灵》进一步阅读,还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与作者对话,教师对《老人与海鸥》的理解逐步深入,解决了教的“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儿童的心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实质就是换位阅读与思考

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之后,不能以此代替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不可奢望学生与教师有同样角度、同样深度的解读,更不可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教师理解的高度。所以,教师与文本对话之后,还要以儿童的视角再去阅读,用儿童的心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这就需要换位于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基础,根据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揣摩学生阅读时的感受与体验、学生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与障碍等因素。

如在北京听到的一节课,课题是《尊严》,讲的是世界著名石油大王哈默成才的经历。很多教师在引领学生初读后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回答:“哈默!”然而,在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众多的班级中,学生却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杰克逊大叔”或“沃尔逊小镇的人们”。“杰克逊大叔”和“沃尔逊小镇的人们”是在石油大王哈默最困难和一无所有的时候,曾给过他信任和帮助的人。虽然哈默的成才很大程度靠他自身的毅力与聪慧,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他们却更感动于给哈默提供信任和机会的人。由于任课教师课前对学生的生活状态了如指掌,并以外来务工子女的心态与文本进行了真诚的对话,能够理解学生来到陌生的城市需要尊重与理解的心理感受,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现实,在教学之初没有将课文的主人公哈默强加于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顺学而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用童心与文本对话,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


(三)用教师的心与文本进行负责的对话

如果说“用自己的心与文本对话”“用儿童的心与文本对话”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准备,那么“用教师的心与文本进行负责的对话”就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在用自己的心、儿童的心与文本对话之后,并不能急于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还要思考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怎样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获得哪些发展。教师要将本课置身于单元主题之中,联系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本课教学在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教师要在研究课文内容的同时,研究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研究文本的插图和注释,研究“宽带网”、“资料袋”、“综合性学习提示”等拓展内容,把握本课教学所承担的语文教学任务。此时,教师需要与同伴交流,有一位不可忽略的朋友———教学参考或教师用书。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解决需要达到什么学习要求的问题。

通过“三心”研读过程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编者、作者的模拟对话,只有了解教学要求,才可能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依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学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应尽可能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了解学生情况。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教学目标最终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语文课程整体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一段快乐的旅程,教师是这段旅程的向导。在这段旅途当中,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带到哪里?这其实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一个教师心里没有目标,或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会导致教学行为的盲目。所以说,备好一堂课最首要的任务是要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课程标准,明确课时坐标

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要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建议。只有这样,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准备时,才能找到本课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大致的教学坐标,教学目标确定的方位才可能相对准确。

比如,相同的文本被选入了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不同学段的教学便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有所不同。

 以《蜀僧》一课为例。本课节选自《白鹤堂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课文讲述蜀之鄙的二位僧人,均“欲之南海”朝拜佛教圣地,富者“欲买舟而下”,数年“犹未能也”,而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越明年,自南海还,使得“富者有惭色”。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将其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有的将其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虽然节选文本长短略有区别,课文的基本内容却大致相同。

在小学高年级的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的现象: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为“蜀之鄙有二僧”的“之”选择义项,提供的选项有:①动词,②代词,③助词……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课文言文作出简洁而准确的翻译。

这种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出现的文言文知识教学是超越课程标准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初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超标越位,不仅使学生在初步接触文言文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文言文是一种枯燥、晦涩、乏味的文体,而且从心理上开始逃避或拒绝接受“文言文”的学习,往往欲速而不达。

下面是北京市宣武区康乐里小学高雅跃老师为五年级学生执教的《蜀僧》教学片段,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怎样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思考和把握的。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读准并理解课题———蜀僧,体会课题简练的表达形式和字面意思。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每一个字的读音。接着学生自己轻声地读课文,拿起笔,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借助后面的生字表,把拼音注上,边读边注音。同学们按教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老师: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同学们:好。

老师:这次老师大点声,你们小点声,听一听你读的字音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同时你也用心听一听,你周围的同学跟你读的一样不一样,好吗?(师生齐读课文,读到结尾有学生将“惭”误读成“渐”。)

老师:读得很认真,刚刚老师听到这边有一个同学,在最后一句把一个字音读错了,是吧?富者有———

同学们:惭色。

老师:这个字是“惭”,再来读一遍好吗?

同学们:富者有惭色。(在学生读准课文后,进入到对内容的理解上。)

老师:要想把文章读好,我们还得理解意思,否则就容易把它读错。这是一篇文言文,怎么才能理解它的意思呢?课后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注释和译文,你们注意到了吗?

同学们:注意到了。

老师:那好,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注释!自己先出声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如果有,标出来,问问旁边的同学,或者举手示意,老师就会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好吗?开始吧。(同学们开始对照课文读注释和译文,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老师: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在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将注释的内容带入文本。其间对“钵”和“惭”的解读很有特色。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和电视剧《西游记》,理解“钵”是和尚化缘用的东西,还有它的形状,这样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惭”字没有注释,教师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回答出:“惭”就是惭愧的意思。教师表扬了学生,并让大家拿出笔来,把意思写在“惭”的下面。

扫清字词障碍后,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后面的译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

同学:在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对穷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这些年来,一直想雇船往下游走,都没能实现,您凭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到南海的故事告诉了富者,富者感到很惭愧。

老师:讲得多流畅呀!故事能够说得这样好,说明你们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那么能不能把你理解到的,带回到故事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篇古文,把它读得不仅正确,而且很流利,好吗?

同学们:好!(同学们都在认真地低声朗读。)

老师:看到同学们越读越流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但是,刚刚在你们读的时候,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有的同学认为把古文读流利,就是读得越快越好,刚刚我听到有的同学读得特别快。想一想,古文的一个字一个词语,也许就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对吧?所以在读古文的时候,不能那么急,要读得慢一点、缓和一点,试着找一找古文的味道,比方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听到我怎么读了吗?

同学们:听到了。(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又开始认真读起来,体会着古文的味道。)……

老师:同学们,就像刚才大家读的那样,这篇古文仅仅用了81个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这里,老师想再给大家看一篇小故事,你们看看,发现了什么?(老师出示竖排版、无标点《蜀僧》。)

同学:它是竖着写的,而且,这篇课文没有标点符号。

同学:我发现它是从右往左写的。

老师:对,这就是古人写文章的特点,那么现在你能看着它来读一读吗?自己轻声地试一试。

(学生读竖排版无标点《蜀僧》,自然句读。)

老师:(欣喜)你们已经能够和古人对话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你今天学的这个小故事,背给你的家长听听,再把故事的意思讲给他们,可以吗?

同学们:可以。

执教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味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没有将重点聚焦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古文今译能力的培养上,学生阅读时语言上的一些难点是在教师的协助下,对照注释、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教师有意义的讲授来突破的。教学以读为主,力图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略带语气,在阅读中参照注释和译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体味课文内容和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的要求,定位准确。与那种盲目拔高,超越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教学相比,学生没有艰涩感,更没有畏难情绪,学得比较轻松。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通过教师亲切、通俗的引导和不断地激励,学生对课文,实际是对文言文,从陌生到亲切,初步体味到了文言文简练语言所表现出的生动故事,感受到了文言文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享受着初学文言文的快乐。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学生看竖排版、无标点的《蜀僧》,目的也并非是进行文言文的句读训练,通过游戏似的朗读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文言文、初步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古汉语的文化品位悄然渗透在教学中。该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以及学生特点,恰当地定位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熟悉课程标准,特别要把握所执教学段的阶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以学段划分阶段目标,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有了弹性的空间,便于教师在学段目标达成的进程中根据具体学情做出具体安排。教师在每一学期对全册教材进行整体备课时,要思考课程标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部分学段教学目标在本册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编者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各单元内容设计的,以便在单元备课时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内容及训练之间的联系。有了这样的基础,备课时才能目标明确,胸有全局,既不揠苗助长,也不降低要求,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扎扎实实。

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使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同时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长按关注俺

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

基于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应该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的角度来设计目标并进行准确陈述。

具体表述应是“(学生)能……”,而不宜写成“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等等。

从行为动词上说,教学具体目标应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结合课程标准,可用如下动词:

对于知识性目标,可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归纳、说明、概述等),应用(设计、撰写、总结等);

对于技能性目标,可用模仿、迁移、写出、扩展等;

对于情感性目标,可用感受、体会、体验、体悟、分享、欣赏、领悟等。

从行为条件上说,应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或条件下完成学习活动,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

从行为程度上说,应指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准或所达到的程度,常用表述是“能流利地朗读……”、“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能准确无误地背诵……”等等。


动态把握课堂,注意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情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充满变化、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有研究指出教师在一次50分钟的课堂里,至少要做出30个与教学有关的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的活动,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的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


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

所谓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当堂完成的目标(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课堂达到目标)。延时目标是指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过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小时候,老师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古典诗词,当时大家都不太明白,只知道要背下来。到后来自己出走他乡,生活在异国,才深深体会到诗的真谛。

因此,背诵(经典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说既是即时目标(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技能,学生在当时就掌握了),又是延时目标(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价值因素影响读者一生)。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多围绕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语言积累等,而不能把一些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如《背影》的传统目标设计:

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

这种目标设计注意即时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很好操作,但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这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可做如下修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2.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公开课《阿房宫赋》视频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文言文教学研究(专题)
统编教材小古文教学的价值分析及策略探究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之九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