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树民:说说“麻雀”

说说“麻雀”

文/王树民

选择这个内容,完全是为了完成一位老兄给出的命题。

麦收前夕,他回了一趟乡下老家,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翻起层层金浪,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忽然发现,在这一幅烫金的画卷上,却夹杂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色调。成群成群的麻雀像一队队的“无人机”,带着风声,带着啸音,俯冲、潜击,叽叽喳喳,啄食着将要归仓的饱满麦粒。可恶的是,它们一边嘴里吃着,脚趾一边弹着,转瞬间就把一大片麦子糟蹋得不成样子,让人看着心疼不已。因此,他随即用微信半征询半指示于我:“你能不能写写麻雀?……期待你的大作!”我当即回复:“可以试着写写,但由于这是一个比广泛的议题,不一定写深写透,甚至出现偏颇。”

说心里话,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和事情,在没有做足功课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轻易触及的。但这位老兄的命题,我却没有任何回避和推脱的理由。一是因为敬其为师,又视作知己,推辞即是不尊了。二是我充分理解他的心情,从困难时期过来的人,又加上农村出身,对粮食十分的珍惜和看重,对糟蹋和浪费现象非常反对和气愤。

他让我写写麻雀,其用意我心知肚明:一不是为麻雀歌功颂德;二不是写麻雀的灵动可爱;三不是推介它们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唯一的就是让我写写麻雀的可恨、可恶,说说它们的坏话,甚至大骂一通,以期解解心头之恨。

左思右想,我决定还是站在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辩证的角度,尽己所能,来完成这一无法逃避的“作业”了。

写麻雀,就要从麻雀说起。

麻雀(我们当地土话小虫或者家雀),是雀科的鸟类动物。个头较小,矮圆,近似小皮球形,嘴尖如锥,通体栗、褐、白色相间,状若花纹,长相还算不讨人反感。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共有麻雀27种,我国有其中的5种。它的繁殖和生存能力极强,除个别寒冷地带和高山荒漠外,其它地域均可生存。它们不但适应能力强,而且性情十分活泼。喜欢群居和集体活动,多于草地、树丛及大田内觅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每年的4一8月是它们繁殖的主要季节,每窝可产4一6枚蛋,孵化期通常为14天,幼鸟满月即离巢。麻雀生活区域主要以人类居住地为首选,因此,多数将巢筑于一些建筑物上,尤其是屋檐下、墙缝中、废弃的烟囱里,更为多见。个别还会在树洞里做窝。

麦收和秋季是麻雀们的活跃期,常常会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集群。所以,对即将成熟收获的庄稼造一定的损失就再所难免了。

麻雀胆子小,稍有风吹草动,它们就惊慌失措,逃之夭夭。可有时又显得很是胆大,因长期与人类共处一起,故对人就没有了多少恐惧感,时常会穿梭于街道、楼宇间。特别是在农村,房沿上,晾衣服的模条上,都成了它们栖息、玩耍的场所。早些年间,饭时人们习惯或蹲或坐于街道两旁,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个时候,同样成了麻雀们表演的舞台。它们三五成伙,或夫妻、儿女成双地就在面前蹦来蹦去,瞪大着眼睛,紧紧盯着人们,随时准备拣拾掉在地上的饭馇和施舍给它们的饭粒。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讲:麻雀这些小动物,既有让人讨厌的一面,也有惹人喜爱的一面。

命运多舛的麻雀。

麻雀们谁也不会想到,它们的生存之路并不平坦,许多时候充满了危险和灭顶之灾。出生于五十年代中前期的人,应该都能记得,即1958年2月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当时所谓的“四害”: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那时的我因为年纪小,朦朦胧胧地记得,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利用各种方法大举消灭这四种东西。留在脑子里最深印象的是跟着大人到地里哄麻雀,那阵仗,那声势,让人很难想象得到。

各生产队把所有的人分成若干个组,分布于主要的田间地头和路口,由于是全村统一行动,因此基本上遍及了整个村里村外。行动号令一发出,人们就用力地敲打着锣鼓、铁桶和搪瓷脸盆等,可以这么说,人人手里都有能够制造出响声的家什,再加上同声的呐喊,震耳欲聋,惊心动魄。被恐吓后的麻雀们,惊慌失措,一哄而起,四处乱飞。由于麻雀不具备长途飞行的能力,极度疲惫下,想落地喘口气,却又被早已等候的人们再次哄起。反反复复,如此不停,麻雀们终于精疲力竭,许多飞着飞着就一头栽了下来,勉强挣扎几下,即气断身亡了。此后的几年间,麻雀虽然没有在“除四害”运动中绝迹,但数量明显少了许多,再也看不到那种遮天蔽日、黑压压一片的景况了。直到1960年的3月,国家对“四害”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定义,麻雀才幸运地出列,由臭虫取而代之,得以再次能够传宗接代,繁衍壮大,躲过了被灭绝的可怕结果。

也许受那时候的影响,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可以说从小就与麻雀不对缘分,完全站在了它们的对立面,想方设法处处以其为目标,竭尽捕猎围剿之能事,在制造一个又一个涂炭生灵的悲剧中,分享着胜利者的喜悦和成功。细数之下,当属三种方式为最:其一,弹弓射麻雀。记忆里,从小学到初中的近十年中,几乎人手一把自制的小弹弓,且人人都练就了一手出色的射击技能,足可以达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命中率。那些年,弹弓基本上是随身带,兜里也常常装满着石头子或用胶泥自制的弹丸,走到哪打到哪。尤其是上学的路上,沿途的柿树、杨柳树、坟地的柏树等都是我们的狩猎场,每天打死两三只成了家常便饭。其二,筛子、荆筐诱扣。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冬春两季,因为夏秋季节草肥水盈,虫卵丰富,再加上粮食成熟收获期间,麻雀们食物充足,所以采用诱惑的方式让其就范实属不易。选一开阔点的平地,将家用的铁制、荆编的米筛,或者是荆编的筐子,用木棍沿一侧边沿支起,再用一条细长的绳子拴在木棍上,拉到远处,躲于不易被雀发觉的地方,筛子或筐下撒上些许米粒之类的食物作为诱饵,就可以静待麻雀自投罗网了。这种方法成功率较低,一旦成功,收效却又十分显著,一次扣上个三、五只以上不成问题。整个过程像是人与鸟斗智斗勇、比耐力的心理战,麻雀们边观察边小心翼翼地向筐下靠近,钻进一点马上又退出,反反复复多次后,确认没有什么危险了,才快速地冲进去,低头猛吃。这个时候就考验拉绳者的反应速度,稍有迟缓,就会鸟飞筐落,竹篮打水一场空。其三,夜袭捉拿。麻雀是昼出夜歇的动物,而且夜间视力完全丧失。等到它们进入梦乡时,我们几个孩子拿着手电筒,蹑手蹑脚地钻进生产队的牲口棚里,突然打开手电,照向屋顶上。栖息在房樑和檩条之间的麻雀被强光惊醒,就开始盲目地在屋内飞来撞去,直到毫无力气坠落地上,十有八九被我们生擒活捉。麻雀虽然身价低微,可气性十足,我们将逮住的“俘虏”关进鸟笼,本想养着玩儿。但它们极不情愿予以配合,闲起双眼,不动不吃也不喝,直到气绝,让我们唏嘘不已。

麻雀的是非功过,该如何评说?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对麻雀多诟病,少肯定。原因十分清楚,那就是只见它们祸害庄稼,糟蹋粮食,只听它们叽叽喳喳,吵闹不停,惹人心烦。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讨厌多于喜欢。

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来对麻雀进行客观评价,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弊。如果硬要定性其好与坏,难免会有失偏颇。

麻雀,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的益处有三:一是其除了食用粮食、草籽外,还以捕捉虫子、蚂蚱为己任,间接地又成为了粮食、树木、花草的保护者。二是其肉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之药理功效,直接作用于人类健康的需要。记得许多年以前,不少饭店用麻雀当食材,招揽客人,后被查处,此现象才逐渐杜绝。说到吃麻雀,让我想起了大概是六四或六五年的秋末冬初,我们几个同伴活捉了几只麻雀,没两天就都气死了。一来出于好奇,二来也是长年吃不上几顿肉,想打打牙祭,解解馋。我们就把死麻雀用胶泥裹起来,然后找来两片瓦,将泥团夹在中间,放在煤火上烤。还真别说,烤熟打开后,一股扑鼻的香味瞬间让我们馋水欲滴。急急忙忙拔掉羽毛,一个个鲜红色的肉团呈现在眼前,极其诱惑力。起初,谁也不敢吃,推辞半天,年龄最大的那个孩子扯下一条麻雀腿,试探着送到嘴里,咀嚼后惊呼太好吃了。此时,我们几个才一哄而上,学着他的样子,分享起来。至今想起来,还仍有余味。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品尝麻雀肉。三是其为动物界生物链条上不可忽缺的一环。

当然,根据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麻雀也不例外。它们最大的“罪过”应是肆意抢夺和糟蹋农民经过辛辛苦苦的劳作,即将到手的粮食,引起人们的愤恨。其次就是因为它们喜欢依人居而居,又不分时段随意鼓噪吵闹,撵走一会儿,又故技重演,既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又弄坏人们的心情,惹得人们讨厌就再所难免。

麻雀近几年数量激增,在某些地方甚至泛滥成灾。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外乎捕获猎杀鸟儿行为减少,麻雀的生存环境和条件适宜,繁殖力增强,以麻雀为食的大型猛禽数量减少等主要原因所致。

究竟该如何评价麻雀的是非功过?又该如何正确处理与它们的关系?这是一道需要人类解答的重要考题。何做何为?您说呢?

作者简介:

王树民,笔名山之子。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自幼酷爱文学,后参军入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曾在一些报刋杂志上发表过通讯、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人生信条:释放自我,陶冶情操;放飞心灵,享受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黄蔼北 | 禾雀
全民围剿麻雀:被误伤列入四害的麻雀,被围剿数年,险些绝迹
马腾驰//《弹弓王》
那片红荆地(外一篇)
向麻雀忏悔 娄炳成
带着微笑出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