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行致远,佳速改变——双胰岛素制剂开启糖尿病全程血糖管理之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三年携手并肩,共话控糖四新——新策略、新技术、新理念、新选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年间,作为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从上市到纳入医保,再到相继被多部指南共识推荐,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获得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帮助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高效、安全、便捷的血糖管理。

11月24日,“同行致远,佳速改变——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上市3周年峰会”隆重召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北郭立新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彭永德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曾龙驿教授、贵黔国际总医院时立新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鲁平教授等众多内分泌领域大咖围绕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新技术、新理念、新选择展开精彩阐述。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女士致开幕辞,周霞萍女士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自进入中国,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持续推动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创新,贯彻落实糖尿病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未来,诺和诺德会继续与各位专家携手并肩,共同推动中国糖尿病临床诊疗的发展与进步。

时代革新理念

开启糖尿病治疗新征程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糖尿病领域循证医学新证据和新型降糖药的不断涌现,糖尿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临床不再满足于控糖,更希望在降糖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实现多重获益。同时强调,胰岛素仍然是使用广泛、强效降糖的药物,当患者血糖不达标时,应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并进行调整剂量。

那么,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应如何进行监测呢?临床上,多个指标可用于血糖监测,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广泛应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逐渐获得业内认可。DCCT的后续研究以及一系列其他研究均表明,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1-8]。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长期血糖控制,TIR反映短期血糖控制,二者可互为补充[9]。不过,TIR与HbA1c之间的负线性关系受血糖变异性的影响[10],相同的HbA1c水平下,血糖变异性不同可导致TIR不同[11]。所以,TIR的目标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设定。根据TIR相关数据衍生出的血糖评估指标——血糖风险指数(GRI)则更加个体化,可作为成人患者个体化血糖评估的新指标[12],有望在日后作为CGM结果中的一部分进行评判。

此外,智能胰岛素笔以及自动胰岛素输注装置,也是数字化时代下糖尿病管理的新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惰性,助力血糖管理更加安全高效。

创新带来突破

探索糖尿病全程管理之路

既往研究显示,T2DM发生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13],进而导致患者血糖升高[14]。然而,由于种族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差异,亚洲人群的血糖特点不同于白种人群[15-16]。研究显示,亚洲人群的餐后血糖(PPG)增幅显著高于非亚洲人群,因此亚洲人群需更关注PPG[15,17]。目前在中国,同时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作为全球首个双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18-20],其中基础组分德谷胰岛素不仅低血糖风险小,FPG控制也更优[21-28],餐时组分门冬胰岛素可迅速起效,迅速回落,有效控制PPG[29-31],减少“肩效应”,是简单、灵活、低血糖风险小的新型降糖治疗方案[32-33]

多个循证证据及指南/共识表明,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用于T2DM患者的胰岛素起始、转换、强化及后续治疗,具有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风险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注射次数等优势,帮助实现T2DM全程血糖管理(图1)[34-47]

图1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帮助T2DM实现全程血糖管理

循证指导临床

纵览双胰岛素制剂的真实获益

众所周知,随机对照试验(RCT)是评价药物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但其严格控制的入排标准和严密监控,需要真实世界证据(RWE)对其进行补充。RWE与RCT启承互补,RWE作为后起之秀,为循证医学证据撑起半边天[48-51]。近20年间,全球真实世界研究数量越来越多,呈井喷式增长[52-53],并贯穿于药品研发、审评和监管,旨在为医疗实践与决策提供更多指引[54]

随着真实事件研究的开展,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控糖优势得到全球一致性验证。

ARISE研究是一项在全球6个国家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其结果显示,不论患者国籍,不论既往治疗方案,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后均可显著改善HbA1c(图2)、显著降低FPG、低血糖事件更少[55]。进一步证实了在T2DM中,起始或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带来多重获益。

图2 不论既往治疗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HbA1c

日本RWE研究显示,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可进一步显著降低HbA1c、FPG,67%患者达到HbA1c<8%、低血糖风险小(图3)[56]


图3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HbA1c达标率高、低血糖风险小

印度IDEA研究评估了在真实世界中,长期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在长达3年的治疗期间,HbA1c及FPG、PPG下降显著,低血糖事件少,体重未见增加(图4,5)[57],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长期使用的疗效与安全性再添力证。

图4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3年,HbA1c及FPG显著下降

图5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3年,PPG显著下降

实战优化策略

剖析胰岛素起始/优化治疗路径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嘉宾还就几例胰岛素起始/优化治疗病例进行了精彩分享。

病例一为71岁老年女性T2DM患者,发现血糖升高11年,合并冠心病、烟雾病,三种口服药(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瑞格列奈)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患者平时以高碳水饮食为主,早餐和午餐量大,血糖变化以PPG升高为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3]明确指出,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患者仍未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该患者启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HbA1c从8.5%降至6.8%,FPG从7.9mmol/L降至5.5mmol/L,2h PPG从16.1mmol/L降至9.0mmol/L,充分展现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


病例二为53岁中年女性T2DM患者,发现血糖升高15年,应用预混胰岛素后FPG、PPG仍控制欠佳,HbA1c达8.9%,FPG 9.2-10.7mmol/L,2h PPG 12.0-17.0mmol/L。本例患者病史长,胰岛功能较差;低血糖风险高,对降糖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有较高要求;同时该患者为门诊患者,调整方案应尽量简便有效且易于依从。基于以上考虑,最终为患者启动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方案,治疗4天后,FPG降至7.4mmol/L,PPG降至11.0mmol/L。

上述病例充分展现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作为胰岛素转换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事实上,此转换方案不仅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也得到了指南的支持。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58]中,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被作为已起始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一级推荐。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为这两例患者带来的获益,主要还是基于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独特的作用机制,其组分中德谷胰岛素作用时间长、血药浓度平稳无峰,可以有效控制FPG,而门冬胰岛素起效快、峰值高、持续时间短,可以有效控制PPG[59],故而无论是起始,还是优化治疗,均可成为优选。



结语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无需混匀,开启了胰岛素治疗“澄清”时代。期待更多关于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优秀数据。让我们“同行致远,佳速改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助力更多中国糖尿病患者实现血糖达标、多重获益。
参考文献
[1]Hermayer KL, et al. J Hosp Med.  2009 Jul;4(6):331-9.
[2]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3]Dann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Dec;40(12):1631-1640.
[4]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00-405.  
[5]Mayeda L,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0;8(1):e000991.  
[6]Lu J,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20;22(2):72-78.
[7]Li J,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 2020;14(6):2081-2085.
[8]Lu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21;44(2):549-555
[9]Heinemann L,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20 Sep;14(5):922-927.
[10]Lu 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 Mar;161:108032.
[11]Aleppo G. 2022 ADA Scientific Sessions.
[12]Klonoff DC,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22 Mar 29;19322968221085273.
[13]Garcia UG, et al. Int J Mol Sci. 2020 Aug 30;21(17) 6275
[14]Vasu S, et al. Cells. 2019 Nov 28;8(12):1533.
[15]Yang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7): 1652-1660.
[16]Dehghan, M et al. Lancet. 2017; 390:2050-2062.  
[17]Zhang XM,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8 Nov;34(8):e3062.
[18]Haahr H,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17 Apr;56(4):339-354.
[19]Kruszynska YT, et al. Diabetologia. 1987;30:16–21.
[20]Atkin S, et al.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5;6:375–88
[21]Rosenstock J, et al. Diabetes Care.2018,41(10):2147-2154.
[22]ADA. Diabetes Care.2022 Jan;45(Suppl 1)S1-S264.
[23]Rodbard HW, et al. Diabet Med. 2013 Nov;30(11)1298-304.
[24]Onishi et al. J Diab Invest 2013;4:605–12
[25]Meneghini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 Apr;36(4)858-64;
[26]Hollander P,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 Feb;17(2)202-6.
[27]Wysham C, et al. JAMA. 2017 Jul 4;318(1)45-56.
[28]Marso SP,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Aug 24;377(8)723-732; 9.
[29]Mudaliar SR,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22(9): 1501-6.
[30]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说明书.
[31]Perriello G, et al. Diabet Med. 2005;22(5):606–11.
[32]Haahr H,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17;56:339‐54.
[33]Kalra S, et al. Diabetes Ther. 2015;6:101-11.
[34]Onish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3;15:826–32
[35]Franek et al. Diabetic Med 2016;33:497-505
[36]Fulcher GR, et al. Adv Ther. 2022 Jun 251-14.
[37]Yang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21(7):1652-1660.
[38]Fulch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37(8):2084–90.
[39]Kaneko S,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5;107 139–47.
[40]Philis-Tsimikas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9; 147:157-165.
[41]Kisioglu SV,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21 Sep;75(9):e14377.
[42]Özçelik S, et al. Arch Med Sci. 2020;17(1):1-8.
[4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44]朱大龙,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7): 695-701.
[45]《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 21-31
[46]Kalra S, et al. Indian K Endovrinol Metab. 2016;Jul-Aug;20(4):542-5.
[47]Tsimikas A, Onishi Y, et al. e-Poster Gallery Presentation IDF21-0140.
[48]Ziemssen T, et al. BMC Med. 2016 May 31;14:81.
[49]张喻, 等. 中国新药杂志. 2021;30(11):971-975.
[50]王述进. 药品评价. 2019;16(13):1-4.
[51]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yaopin/ypggtg/ypqtgg/20200107151901190.html.
[52]real world study - Search Results - PubMed (nih.gov)
[53]Search of: real world - List Results - ClinicalTrials.gov
[54]Naidoo P, et al. Wien Klin Wochenschr. 2021 Aug;133(15-16):840-846.
[55]Fulcher GR, et al. Adv Ther. 2022 Jun 25:1–14.
[56]Katabami T, et al. Adv Ther. 2022 Jan;39(1): 544-561.
[57]Kesavadev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Aug 20:1-4
[58]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14-46
[59]KALRA S,ATKIN S,CERVERA A,et al. Adv Ther,2018,35(7):928-9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审时度势 预之偕行——浅析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后的方案选择
我国T2DM患者治疗的“本土方案”: 回归本质为“核”,适时起始为“策”,双相赋能为“术”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目标值,你也犯了选择困难症? ​
联合方案降糖治疗,二甲双胍剂量怎么选?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如何把控餐后血糖?
两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控糖效果不佳,启动注射治疗又有新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