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衰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号称”苏仙儿“。


如果不是历史的捉弄,苏轼大概会和王安石一样,成为一代名相。


王安石是21岁考中进士,是第4名。而苏轼22岁考中进士,第2名。据说苏轼本来是第一名,只是因为文章写的太好,欧阳修怀疑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了个第2。


仁宗皇帝读了苏轼和他弟弟苏辙的文章,大喜:“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皇帝的评价和早期朝廷对苏轼的使用来看,他们都是把苏轼作为未来的宰相来培养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将来做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王安石办法掀起的北宋党争,改变了苏轼的命运轨迹。从此之后,苏轼的人生就由一次次不断的流放组成。而那个曾经是未来宰相的苏轼,最终破茧化蝶,成仙成佛,成为洒脱自在,飘逸不群,以爱人爱己的人格魅力和笑对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光耀千古苏东坡。


“乌台诗案”,前后历时一百二十天,而苏轼在狱中整整呆了一百零三天。在包括皇太后在内的很多人努力营救下,苏轼终于逃过了杀头之罪,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在今天湖北省黄冈市,苏轼的职务大概相当于民兵副队长,但是无权签署公文,受当地官员监视。


乌台诗案结案时正值年底,苏轼连新年都不敢在京城过,就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顶风冒雪来到黄州。


然后,苏轼的人生就开启了让对手咬牙切齿的装逼模式,一直到去世为止。


一个人装逼一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装逼而不怂逼,一个人如果能够装逼一辈子,那他就是一个牛逼的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可以成仙成佛的人。


苏轼灰溜溜的到了黄州。原来的优裕生活再也没有了,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为了生活,他给自己盖了几间茅草屋,然后取了一个高端大气的名字:雪堂。


为了生活,他在朋友帮助下,从废弃的营地弄了几十亩地耕种,累死累活的自耕自食养活家人。那块地在东面山坡上,是一片坡地,不是什么好地方。然而苏轼并不在意,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号:东坡居士。至此,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苏东坡和阿宝一样,都喜欢吃肉,当时有钱人都吃羊肉,他买不起羊肉,就买比羊肉便宜很多的猪肉吃,并精心研究烹饪技术,创造出了至今大名鼎鼎的“东坡肉”。



他为此还得意洋洋的写了一篇《猪肉颂》,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大名鼎鼎的东坡肘子,据说也是苏东坡发明的,做法和东坡肉差不多,也是小火慢炖,鲜嫩无比。


东坡肘子阿宝最喜欢吃了,几乎每次外出必点,一个人能对付一大盘。


嗯嗯,跑题了。


在黄州这段时间,苏东坡写出了大名鼎鼎的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他那首《定风波》。


那一天,苏东坡想买块地,和朋友一起去看地。结果路上遇到下雨,因为大家都没有带雨具,被淋成了落汤鸡。被淋后的苏东坡不仅没有抱怨和恼怒,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装逼之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无风雨,便是晴天。烟雨平生,无忧无怖。


谁怕?怕谁?


苏东坡在黄州呆了几年,终于时来运转。旧党上台,他回到京城。然而对于旧党尽废新法的做法他也并不赞同,于是再次外放到了杭州。然而等新党再次上台清算旧党的时候,苏东坡这个倒霉蛋还是被视为旧党领袖遭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东坡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现在的广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在苏东坡那个年代。岭南是一片蛮荒之地,不仅生活艰苦,而且瘟疫盛行。


面对比黄州还要艰苦的生活环境,苏东坡再一次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开启了装逼模式:


他夸耀岭南的荔枝好吃,愣是把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描述自己在惠州的生活,愣是把潦倒的人生,吹成了惬意的岁月: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次装逼装的有点大,装出麻烦来了。诗传到京城,他的政敌气坏了:“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的命令。


在当时,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苏轼“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将家属留在惠州,只身携带幼子苏过过海,全家人痛哭决别。


儋州生活之苦难,更超过黄、惠二州。苏东坡连住处都成了问题。刚到海南,当地官员张中敬仰他,借给他一个破烂的公房暂住,房子年久失修,下雨时要不断在屋里挪地方避雨。


这样的房子,很快也没得住了。当局知道此事后,将东坡逐出,并追究了张中的责任。苏东坡一度面临无处可居的窘境,幸而当地人帮他在桄榔林中搭了个茅屋,自命为“桄榔庵”。海南不产大米,当地人吃白芋和白水度日。苏东坡也只好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苏东坡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海南的日子:“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最令苏东坡难受的,是这个地方没有文化,在苏东坡之前,海南历史上,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举人和进士。


没文化没关系,我来教大家学文化,苏东坡于是在海南设馆办学。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跟从苏轼学习。


很多人史学家认为:苏东坡流放海南,是海南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有人感慨:东坡不幸海南幸。


苏东坡在海南教授过弟子,有一个名字叫姜唐佐。苏东坡很看重这个弟子。后来东坡遇赦离琼时,赠姜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不久,姜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然而此时,苏东坡已经在北归途中病逝。


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时苏东坡已去世。苏辙为胞兄给唐佐补足赠诗曰: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海南第一位登进士的人符确,也曾是苏东坡的学生。在苏东坡的细心调教下,这位“沉静好学”的后生仔,终变得“博通经史,才识超群”,后在苏东坡北归的第八年即大观二年(1108年),赴省城参加乡试中举,翠年,即赴京殿试及第,成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苏东坡在海南呆了不到三年,就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


牛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得以离开海南北归。在归途中,苏轼用一句诗总结了此次天涯之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一衰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霸都在学|35.苏轼:北宋第一美食博主
从诗词看苏轼的乐观精神和豁达气质
一曲《定风波》,黄绮珊唱哭亿万观众!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给苏轼大大打call
解读《苏东坡传》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